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南京齊偉居士

  答南京齊偉居士   

  徐老師您好!

  自從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師那裏敘述學佛心得,得到老師印可之後,回到日本,我一直遵從上師的教誨,致力于觀心和打掃習氣。雖然時進時退,但由于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驚無險。

  最近基本上仍是以觀心爲主,打坐幾乎沒有時間,總的情況是能夠常觀,但不能恒觀。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因早知始作俑者是誰,但只觀察此時那被粘住的是誰,早已笑掉了大牙:真是自作自受。別人豈能知道我的模樣,誰能描述出我此時的心境,真是虛虛實實,假我真我一起現前,明眼人也奈我若何。說什麼“假我真我”字,早就破綻百出。又說什麼“破綻百出”,只要露出一個字,世界早已變翻了臉。佛法說難,讓你難于上青天,佛法說易,讓你竟難以置信。說難說易,總是一個“難”字了得,故只能讓釋迦苦口婆心40年,真難爲了慈心文佛。我最初學佛時,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學佛只是除習氣”,但現在,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呢。我開始留意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的心態,在感受到人、事、物的變化而在那一刻産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時,我就會及時投下一個問號:這正在感受酸甜苦辣的是誰?我是一個極愛面子的人,我知道這種惡習必須要改,于是就在遭遇到面子受損的關頭,盡管難堪,但我就是要拼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難堪雖然是假相一個,但在難堪時自己還是會體會到這難堪的滋味,但即使在難堪時,仍然還是清楚地知道:知道這難堪的並不難堪,而這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佛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心理學,自己做自己的醫生,自己給自己診斷,開處方,服藥,療養,自己照顧自己一輩子,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家寡人。

  隨時保持一種安祥的心境還是很重要的。由于要隨時進行保任,如果神色張惶,或做事節奏飛快,則似乎很難有效地覺出散亂心,不免又被境界粘住。因此,我嘗試著走路也好,做事也好,或者說話也好,相對放慢速度,這樣似乎可以比較敏感,清楚地進行觀照。我觀照時使用兩種方法:用耳聽聲,以及用眼觀看。兩種方法分別對治不同的粘境。聞性,見性,佛性,本性,本來面目,真正的我等,其實都是一回事。知道了之後,只要時時仔細覺照,不難發覺任你如何地在境界裏攀援不舍,都只是昙花一現,該偃旗的自然會偃旗,該息鼓的自然會息鼓,而于自性了不相幹,更用不著懊悔保任不力。一切只是時節因緣的問題,只要有份耐心,即使不能馬上從境界中出來,也能在境界裏邊煩惱,邊快樂:煩惱的是自己還被境界粘著,快樂的是雖然不能馬上抽身,但很清楚那個“知道”煩惱的並不煩惱,這個奧秘竟然被我得到,且時時可以體會,可以受用,能不慶快平生嗎?

  關于“見性”之事,我覺得似乎作“現性”來理解更好。理由有二:一個理由是古語中“見”即是“現”之意,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即是“現”的通假字。原意是“現出”的意思。另一個理由是所謂的“見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內心深切的體會,是超越心意識之後,本性的“自然現前”。所以與其說“見性”易使學人産生誤會的話,不如說“現性”而可免去一番心意識的妄想與猜測。

  關于“悟”之事,一向有幾種說法。有“解悟”、“理悟”、“頓悟”,有人認爲“解悟”只是文字上的理解,這與“理悟”似乎是一回事。“頓悟”則是一瞬間親證本來。“打成一片”則時時不離本來,享受本地風光矣。我認爲“解悟”確屬文字理解,與“理悟”略有不同:“理悟”已有身心兩方面的體會,即已算是一種“體悟”,“頓悟”則于一瞬間了知本來,所謂“如實知自心”往往當事者會有“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的切身感歎。而且從此之後,會産生完全不同的心態:在此之前的人生觀、世界觀一下子發生巨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嶄新的自我觀念,可以說“頓悟”是一個人生最重要的裏程碑:因爲自從那一刻開始,他已切實感覺到自身的巨變,雖然仍會被生活所轉,也仍然會有煩惱,但是他已經幾乎不需要再通過看經書,找拐杖來幫助自己應付旅途中的艱難困苦。他在深刻冷觀內心時候,其實就是在看經書,也就是在念佛,也即是禅定,也即是觀照。一切境界都是自性的變幻,也就是叁藏十二部經,每一個境界都在試探著你,看你此刻的心態是粘還是不粘。若是粘住了,即是墜入叁界,若是不被粘住,則當下出離叁界。所以若想叁界能做得主,只看眼下是否能做主。真個是:

  佛法無多子,只看粘不粘,

  若想出叁界,需把心意牽;

  叁界非入出,心意豈勞牽,

  本自離生滅,何妨作配角。

  天天觀世間,日日忙裏閑,

  回看來時路,已過萬重天。

  十分感謝老師給我寫的對聯:

  供養枯寂禅心

  敲醒繁華春夢

  我視如至寶,會好好照上師的要求去做。某居士也很用功,我們自己發願努力保任,爭取早日荷擔起如來家業,將來能在日本廣傳“六字大明咒”及上師的“觀心法門”。不能一直在上師身旁伺候,實在深感慚愧!只願時時得到上師,元音老人和十方諸佛的加持,使我能早日證入佛地,永在人間廣傳正法。以上心得,不知是否合乎祖意,望老師能及時鞭策學生,使能快馬加鞭,早奔前程。

  學生:齊偉

  2000年8月8日于日本.東京

  

  齊偉仁者慧眼:

   (一)長信收到,千裏鴻雁,來自異國,十分欣慰!仁者理事圓融,才華橫溢,尤其對佛法修證,可稱更上層樓,如說:“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但我就是要拼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這些都說明若非真實用功,不能有此體會!佛法唯證相應,若繼續保任,打掃宿垢,終能打成一片;所謂打成一片,即是晝夜六時,妄想脫落,心無散亂,人生至此,得大解脫,豈不慶快平生!但多生積垢,亦非一時能除,總須“在有障礙中忍得過,能忍得過即無礙矣”,譬如愛面子一事,正是我們考驗的好機會,能與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脫然。

   (二)文字無咎,損益在人,故亦無有定法可說。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體”解,“證悟”可作破初關、親見本來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無明,見法性的“分證”和“滿證”解。(圓教破四十二品無明、別教破十二品無明)一般說來,以“悟”、“修”、“證”叁個字作分別,最簡要,即1.開“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證”,列表如下:

  修 證 叁 階 段

  悟 (見道)根塵脫落,明悟自性——破初關

  修 (修道)綿密保任,長養聖胎——破重關

  證 (證道)放任而爲,無所不是——破牢關

  (叁)“見性”意即“現性”,但原來都已用慣,可以不改,只要領會其義即可。何況古人曾說:肉眼亦可以見性。因爲開悟以後,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見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見性,此意頗深,古人有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天臺宗也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助理解。

   (四)“心態是粘還是不粘……”是出入叁界的關鍵,此語說得何等精辟!聖賢、佛菩薩與我們凡夫的界限,就在粘與不粘,粘則系結、挂礙、不自在、生死;不粘則解脫、自在、出生死;聖人是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纏結、挂礙、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們必須努力用功,使妄想脫落,打成一片,隨緣逍遙,放曠自在。自知煩惱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說“在觀心時,其實正是念佛”,正是。凡內觀自心,外參經論,實際上都是念佛法門,以一切不離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裏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現”,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實)但不是斷滅,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無虛),無實無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五)五言偈一首,可謂道盡心要,承擔如來家業,實是責無旁貸,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生苦惱,亟待匡濟,大心救度,不愧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錄古德頌一首,以助法喜:

  轉處孤危萬事休。隨緣得旨複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靈光觸處周。

  即事即空無剩法。全心全佛有來繇。

  填溝塞壑無人會。可笑騎牛更覓牛。

  此祝安詳!年老眼花,不盡欲言。某居士于此致意,希團結奮鬥,情愍一切!

  愚恒志拜書

  2000年8月20日

  6月2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