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博大精深,難見難知,寂然高尚,不落邏輯,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見之。
——《中部》
《叁藏》
雖然佛陀已經涅槃,但是他在漫長、成功的行化過程中所傳教的崇高佛法,全部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人類,現在仍然一塵不染地存在于世間。
世尊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文字記載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們博聞強記.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完整地把它們保存下來。
佛陀圓寂後叁個月,也就是阿閣世王統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舉行了一次結集,重頌佛陀的言教。以期捍衛佛法的純潔性。阿難陀尊者,佛陀寵愛的侍者特具恩惠,常隨佛陀左右,親耳聆聽佛陀教法。他同優婆離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選出來分別回答有關法和律上面的問題。
第一次結集編緝整理了現存的巴利文《叁藏》,它代表了整個佛教。
100年和236年後,分別舉行了另外兩次阿羅漢的結集(1),再次重頌佛陀的言教.因爲曾有人試圖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羅國王瓦特甘彌尼無畏統治時期(2),衆阿羅漢又進行了一次結集。這樣在佛教曆史上,《叁藏》經典第一次在獅子國的阿蘆寺(3)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
由于這些具有卓識遠見的高貴阿羅漢,以及他們不知疲倦的努力,無論在現在還是在未來,使那些高超的評論家或激進學者們沒有染汙清淨佛法的余地。
卷佚浩繁的《叁藏》經典包涵了佛教精髓,它大概是聖經的11倍。
《叁藏》(4),巴利語Tikitaka,即《經藏》(Sutta--pitaka),《律藏》(Vinaya--pitaka),《阿毗達磨藏》,即最高對法藏(Abidhamma--pitaka)。
《律藏》
《律藏》被認爲是僧伽的最終依怙,主要講述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團的清規戒律。幾乎在佛陀成道後的最初20年內,沒有製約和整肅僧團的明確戒規。後來,因緣成熟,佛陀頒布了未來僧團的戒條。《律藏》中全面講述了製定戒律的原因、意義,以及僧團內部的特別戒律儀規。記載了從佛教(5)創建之初逐漸發展的曆史,佛陀的一生及簡單的教化情況,以及叁次結集的詳情細節,這些成爲《律藏》中後續補充的一些內容。它間接地提供了古代曆史、印度風俗習慣、古老藝術和科學等有用資料。
僧伽的民主體製,大衆議事程序,比丘們崇高的道德標准,以及佛陀無與倫比的領導才能,不可能不給每一個閱讀過《律藏》的人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佛陀甚至預計到當今的議會製度。查特倫德伯爵寫道:“許多人也許會驚訝地獲悉,2500年前的印度佛教僧團中,發現了我們當今議會製度的雛型。”(6)
《律藏》包含以下五部經典。
1、《波國夷》-Parajika pali
2、《波逸提》-Pacittiya pali
3、《大品》-Mahavagga pali
4、《小品》-Cullavagga pali
5、《附篇》-Parivara Pali
《經藏》
《經藏》主要囊括了佛陀在各種場合下對憎衆或居士所說的指導性經典。有幾部是由舍利弗、目鍵蓮、阿難陀尊者等所講,也被收列爲經典,因爲他們的言說得到佛陀的印證,所以也被恭敬爲佛陀所說。絕大多數經典是佛陀爲了衆比丘的利益而說,主要涉及到聖潔的梵行和對佛法真卓的闡述。另外有好幾部經典講解了在家居士如何提高物質和道德生活,如《善生童子經》(7),著重講了居士的責職和義務,也有一些針對兒童所說,有趣味的談話。
《經藏》可以被比作是一部藥典,因爲這些經典是佛陀在各種場合下,爲了契合各類衆生的根機而闡說。表面看來,它們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是這些不應産生誤解。因爲佛陀所說是爲了適合特殊的需要。例如,對于一個本質相同的問題,當提問者只不過是由于愚昧的好奇,他就保持沈默,但當他知道詢問者是一誠實的追求真理之人,他就給予詳盡的解答。
《經藏》包括以下五部:
1.《長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 Nikaya.
3.《相應部》--Samyutta Nikaya.
4.《增支部》--Angutta Nikaya
5.《小部》--Khuddaka Nikaya,
《小部》又有十五部書組成:
1.《小誦》--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mapada,
3.《自說》--Udana.
4.《如是語》--Itlvuttaka.
5.《經集》--Sutta Nipata.
6.《天宮事》--Vimana Vatthu.
7.《餓鬼事》--Peta Vatthu.
8.《長老偈》--Theragatha.
9.《長老尼偈》--Therigatha. ”
10.《本生》--Jataka,
11.《義釋》--Niddesa.
12.《無礙解道》--Patisambhida.
13.《譬喻》--Apadana.
14.《佛種姓》--Buddhavamsa.
15.《行藏》--Cariya Pitaka.
《阿毗達磨藏》
與簡單明了的《經藏》相比,《阿毗達磨藏》在《叁藏》中最爲重要,最有意義,包含了深奧的佛法哲理。《阿毗達磨藏》是佛陀的最高教法,闡述了奧妙無窮的佛法精華。(8)
有些學者認爲《阿毗達磨藏》不是佛陀的言教,而是後來僧侶學者的詳細展開和闡述。但就傳統而言,《阿毗達磨藏》的核心部分可追溯到佛陀自己。《阿毗達磨藏》中一些措詞的模型(9),如六部書(10)(除Kathavatthu一界論)裏解說的善法(Kusaladhamma),不善法(akusaladhamma),不定法(abyakatadhamma)都是佛陀講說,舍利弗尊者有幸詳盡地闡發了這些論題。
無論此偉大的作家或作家們是誰,我們必須承認,《阿毗達磨藏》是一部智慧天才的著作,這些智者能與佛陀媲美。這一點可以從描寫各種因果關系繁瑣而奧妙的真話(Patthana)和俗話(Pakarana)中一目了然。
對于一個探求真理的智者,《阿毗達磨藏》是一必不可少的指南和理性方法。對于啓蒙思想家和希望開發智慧,以佛教理想爲生的誠實學者來說,他們可以在這裏找到思想食糧。《阿毗達磨藏》不是膚淺的讀者走馬看花式的有趣讀物。
就意識、思惟相思惟程序以及精神財富而苫。當代的心理學,一如自身有限的空間,都被包容在《阿毗達磨藏》的範疇之內。但是,《阿毗達磨藏》不承認靈性實體或靈魂的存在。它講的是沒有靈魂的心理學。
如果一個人把《阿毗達磨藏》當成一本現代心理學叢書來讀,他可能會大失所望。它沒有試圖解決當代心理學家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阿毗達磨藏》給意識(citta)作了诠釋,以道德爲標准,分析和分類了思想,列舉了所有心智方面(cetas5ka一心所)的內容,詳細闡述了每一意識的構成,精確池描繪了思想的生起。思維瞬間只有在《阿毗達磨藏》中得到解說,在當今心理學中沒有與之相匹者。這對學習心理學的人來說深具特別的誘力。與個人解脫無關,但能引起學生們或學者們興趣等旁枝末節的問題,都被有意識的擱置在一邊。
《阿毗達磨藏》概括地討論了物質存在,但不是針對物理學家而言。它解釋了物質的基本單位、物質屬性、起源,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但它又沒有力圖講授物質與精神的系統性知識,對所謂有情的這兩個相待的因素作了一番剖析,幫助人們認識物質的本來面目。因此哲學性在這些方面得到發展。以此哲學爲基礎,演發了一種道德體系,以期實現最終的目標--涅梁。正如羅斯戴維斯女士所說:“《阿毗達磨藏》論述了,一.我們所發現的,i.內在的,ii.外在的;二.我們希望發現的。”
《經藏》包含了一般性的佛法,而《阿毗達磨藏》包括了最高佛法。
絕大多數佛法的弘揚者一般都承認,若要全面的弄懂弄通佛法,《阿毗達磨藏》的知識至爲重要,它是打開實話大門的鑰匙。
《阿毗達磨藏》由如下七本書組成
1.《法聚論》--Dhammasangani
2.《分別論》--Vibhanga.
3.《論事》--Dhatukatha.
4.《人施論》--Puggala Pannatti.
5.《界論》--Kathavatthu.
6.《雙論》--Yamaka.
7.《發趣論》--Patthana.
佛教是哲學嗎?
這些聖典裏所藏有的高尚佛法,向人們講述了通過自身實踐而能被檢驗和證實的真理。但它們不是今天可能被稱爲深奧的真理,明天卻被抛棄的理論和猜測。佛陀沒有宣說具有革命性質的哲學理論,也沒有想要創造物質領域的新科學。簡單地說,佛陀解釋了如何從痛苦的人生中得到解脫的內外之法,揭示了解脫的唯一途徑。
更進一步地說,佛陀沒有全部教授他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天,佛陀住在一林中,抓起一把樹葉,說:“諸比丘,我所教之法好比我手中的樹葉,而末教之法卻好比樹林中的樹葉。”(11)
他傳教了他認爲對人生解脫絕對重要的法門。在與他的崇高使命無關緊要的問題上,他保持了獨特的沈默。偶爾有時,他超越了許多當今科學家和哲學家。
赫羅卡利突斯(Heraclitus,500--B.C)認爲萬物流逝,宇宙萬有瞬息變化。他說,無恒久之事,一切皆在變化之中。他的名言是:人們不可能兩次跳進同一溪流之中。皮持歌羅斯(Pythagoras,532--B.…
《《覺悟之路》第十五章 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