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一課(十叁)外相頂禮
【那摩咕茹戴哇雜格呢】
【那摩】是頂禮的意思。【咕茹戴哇雜格呢】 是指上師、本尊、空行。
頂禮總分爲外內密叁種頂禮,從因地直至果位之間的整個修行見解都已在其中圓滿。若有行者欲先從外相頂禮入手,逐漸成辦內相頂禮,最終圓滿密相頂禮,也完全可行,因爲最終成辦密相頂禮時即爲成就佛果。故對于行者而言,若僅從文字上理解“頂禮”,而無法將其運用到實際修學當中,即便口中能將“頂禮”描述得多麼出色,實際當中恐怕也很難獲得圓滿解脫之見解。
往昔我們也曾多次做過頂禮,並且認爲所謂的“頂禮”,即是五體投地之敬行,除此之外無其它的頂禮可以安立。但這就是密宗的頂禮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我們調伏內心的整個過程中,所有運用的方便都沒有離開過頂禮。
首先講解何謂外相頂禮?五體投地之敬行即爲外相頂禮。雖然我們講解密相頂禮之見解即爲成就佛果,但是在平常頂禮過程之中,外相頂禮之姿勢也不可輕視。
往昔密勒日巴尊者在一次爲大衆傳法期間,有一位弟子過來向尊者頂禮,尊者看他的頂禮姿勢即知道他是本傳承的一位弟子。因此作爲後一代傳承弟子,首先要知道本傳承是如何頂禮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也曾清楚地講解過該如何行持外相頂禮之五體投地之敬行。
首先在站立之時要挺直身體而不能彎腰,這一點非常重要。如今有些信仰佛教者是駝背,若從信仰佛教的角度來說,能夠信仰佛法應該是很有福報的人,爲什麼是駝背呢?從某個角度而言,可能往昔他在頂禮之時姿勢不是很如法,沒有站直身體,而是彎著身體做頂禮,因此形成非常不好的習氣,並且在後世感受駝背的果報。如是講解就是告誡大家,我們作爲後一代弟子,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的姿勢,也都要盡力做到圓滿。
其次,按照本傳承的要求,在身體挺直的同時,要將兩手合掌放在胸間,這是淨觀皈依境的前行。合掌後內心開始觀想皈依境。皈依境的觀想方式有重樓式、珠寶式和陳列式,自己在家磕頭時最常用的是觀想珠寶式皈依鏡。
所謂珠寶式皈依境也叫摩尼寶式皈依境。摩尼寶是一切財物之精華,祈禱摩尼寶即能賜予世間一切財富。上師就如同摩尼寶般,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之總集,當我們頂禮之時,將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對面,就稱之爲摩尼寶式皈依境。
如是觀想的前提是我們要很清楚其中的道理:上師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之總集。若內心時時帶著一種分別心,覺得自己對上師非常有信心,但上師就是上師,與他人無關,如是信心偏袒之故,恐怕很難得到諸佛菩薩的圓滿加持。因此,如是觀想頂禮之時,信心之門必須敞開。
第叁、內心觀想皈依境後,首先將兩手合掌置于頭頂,然後依次置于喉間與心間,隨後雙手、雙膝以及頭匍匐于地,即以五體投地的姿勢進行禮拜,這樣算完成一個大禮拜。
頂禮之時尚可契合觀想:當雙手合掌置于頭頂之時,觀想消除身之業障得到寶瓶灌頂,獲得上師身金剛即化身之加持;雙手置于喉間時消除語之業障,得到秘密灌頂,獲得報身之果位;雙手置于心間則消除意之業障,得到智慧灌頂,獲得上師意金剛的加持,即法身果位;五體投地時,消除習氣障,得到自性身果位。五體投地禮拜時若能觀想消除一切業障,得到四種灌頂是最圓滿的。
有時由于磕頭太快的原因,覺得每一步都如是觀想非常複雜。故于初行者而言,頂禮時只要對上述傳講之道理有個印象,不需要每次都逐一觀想。如同我們都會叫母親,當我們叫母親時,內心知道爲什麼要稱呼她爲母親,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稱之爲母親。當懂得這些道理以後,我們每次叫母親時,是否還要再次觀想一下這些條件?不需要了,因爲內心已經有了這樣的印象,但是這需要有一個熟練的過程。
在磕頭的時候,專心也很重要。有些人在禮拜時,眼睛喜歡東張西望,或者一邊禮拜,一邊將兩手合掌放在自己的臉上等等,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爲。所以我們在修行期間,無論任何行持,都要盡可能做到心不散亂。
爲了做到心不散亂,修行者應盡可能在沒有他人幹擾的蘭若處修行。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便周圍環境喧囂,內心也要時時護持正念,不能讓心外散。無論見到什麼樣的境,聽到什麼樣的聲音,都要將心拉回來,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頂禮也不例外。這就稱之爲外相頂禮。
以上所講雖然是修行的起步點,但我們也不能輕視,只有認真圓滿每一點,才能將自心逐漸趨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