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課(十九)略說叁種發心
《聖者言教》總分爲:聞法方式與宣說引導次第。其中聞法方式分二:一、發心;二、行爲。
【甲一 發心。】
【欲求聞法意樂之差別爲發心。】
何謂發心?欲求聞法意樂之差別即爲發心。因此無論所聽聞教法爲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乃至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所得加持之大小,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意樂發心之上。
例如由于畏懼地獄道、餓鬼道和旁生道等叁惡趣之痛苦,因此聽聞教法就是希求獲得人天善趣之果位,此時無論所聽聞的教法有多麼殊勝,由于發心太過狹隘之故,最終只能獲得人天福報,此乃下士道之發心。
若發心較下士道之發心略爲廣大,不僅畏懼叁惡趣之痛苦,亦明了叁善趣雖有暫時安樂,卻仍舊在六道輪回中之中,並不能真正離苦得樂,因此爲了獨自獲得涅槃之果位而發心聽聞教法。即便所聽聞的是無上密法,實際當中最終也只能獲得小乘的見解,因爲獨自獲得解脫只是一種中士道之發心。
若能爲度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均能證悟佛果而發心聽聞佛法,即便所聽聞的只是小乘教法,最終也會獲得大乘教法之果位,因爲所發之心爲上士道之發心。
因此,修行能夠成辦何種果位,完全取決于自己意樂發心之上。若自己所發之心僅爲小士道之發心,只能獲得人天福報之果。若爲中士道之發心,即便聽聞無上密法,也只能得到獨自涅槃之果位。但是若具有上士道之發心,無論聽聞哪一乘的教法,最終都會成爲證悟佛果之因。因此發心非常重要
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夠對治貪嗔癡煩惱而獲得解脫,因此修學佛法若不在內心上調伏,則無法獲得解脫。所以在自己的修行過程中,也要時時扪心自問,自己聞思教法或者早起修法時的發心如何,究竟是爲了成辦哪一種目的而去行持這些善法?這對修行者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