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課(二十)無記發心
發心除以上所述之善念發心以外,還有無記發心與惡念發心兩種。如果從事一件善行之時,內心完全沒有任何目標,只是隨順著他人的行爲而無意識地造行,就稱爲無記之發心。即便當時所從事的是善法,由于發心爲無記之故,實際當中所行持之善法對成辦解脫而言,究竟多少利益也很難所言。
堪布昂瓊認爲,以無記發心而行持善法,只是種下一點善根而已。華智仁波切從究竟解脫的角度而言則認爲,以無記之發心行持善法不具一點功德。雖然兩位傳承祖師所闡述的角度不同,但是都在告誡大家同樣一個道理,要時時反觀自己修行的發心如何?
現前很多人都在修學禅定,若認爲禅定僅僅是止息妄念,在無分別狀態之中安住。若以這樣的見解禅修,且入座前行中也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則禅修很容易趨入一種無記之狀態,而無記並非禅修應得的出世間之見解。當然,此處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真正禅定不是具有沒有起心動念之勝義菩提心嗎?要記住,不具有起心動念不等于無記。
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其中願菩提心要具備慈悲緣衆生與智慧緣大覺兩個條件。根據見解的不同,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若能真正圓滿出世間禅定之見解,則不需要起心動念,慈悲心也依然具有,這樣的見解是爲勝義菩提心。反觀自己現前的禅定見解,在慈悲緣衆生的同時是否能圓滿做到智慧緣大覺?從行菩提心的角度而言,座上與後得是否達到一如?若要是不具備這樣的見解,只是止息內心的妄念,即沒有慈悲緣衆生,也沒有達到智慧緣大覺,甚至連這樣的發心都沒有,自然不能稱爲圓滿之禅定。倘若連菩提心都不具足,所成辦的禅定見解只能稱之爲世間禅定而非出世間之見解。
因此世間禅定不能成辦究竟涅槃的最大過失就在于發心之上。若修法不具備叁乘教法之根本:出離心、菩提心與信心,即便安住的時間長如色界天之六萬個大劫或無色界天之八萬大劫,最終仍將流轉輪回而無法獲得解脫。因此無論修學哪種法門,時時觀待自己的發心非常重要。一旦修法不具備出離心、菩提與信心,修法所得之見解就只能稱之爲世間見解而非出世間見解。
因此從修法前發心的角度而言,若是行持善法爲無記發心,最終可能會進入一種迷迷糊糊之狀態,這樣的修法無助于成辦解脫。若從禅定角度而言,認爲僅僅止息妄念安住于無念狀態即爲禅定最高見解者,也無法獲得解脫。
例如高原地方有很多野狗,只要有一只狗開始叫,其他的狗也會不明所以地跟著叫。又比如去過亞青寺的人可能也有這樣經驗:由于很多野狗沒有人喂養,因此看到有人走過,它就會一直跟著這個人,希望能得到一些食物,但是它內心並不知道這個人是否會施舍食物,只是無意識地跟著走而已,這些都叫做無記之念,而無記之行爲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反觀自心,若內心是一種無記之發心,就應立即提起正念,將發心轉爲一種善的發心,這一點對于修行者而言非常重要,一定要銘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