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課(二十一)惡念發心

  聖者言教 第二課(二十一)惡念發心

  惡念發心分爲怖畏之發心與善願之發心兩種。

  所謂怖畏之發心指僅僅由于畏懼世間災難而發心修法。例如有些人由于色身多病,因此僅僅爲了消除病痛而發心修法。當具有如是之發心,無論所修之法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還是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最終都只能獲得遣除色身病痛之受用,而非成爲解脫之因。因此,作爲修行者的發心應該盡量做到廣大一些。

  作爲凡夫人,由于宿世習氣煩惱沈重之故,雖然也知曉發心之重要性,但在實際行持之中,仍舊會不知不覺趨于怖畏之發心。例如有時誦經持咒或者行持善法時,內心會不由自主地進入自私發心之中,即希求自己能夠消災避禍。一旦觀照自心出現這種發心之時,就要斷絕這種惡念並且樹立善念。要記住,無記發心與惡念發心之間的區別就在于:無記發心可以轉變,但是惡念發心必須先斷除,而後再樹立善念。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

  第二種惡念發心稱之爲善願之發心,即爲希求名利等雜染世間八法之發心而修學佛法。例如有些人修法的目的就爲了讓天下人都能知道他是一個修行者,並因此能獲得更多的世間福報與利益,如是之發心即爲一種惡念發心。

  切勿以爲這樣的發心與己無關,因爲對凡夫而言,內心無意中生起這樣的念頭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時時反觀自己的發心並做調整是很重要的。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對我說,他在高原地方聞思修多年,回到漢地以後看見修法不如他的人反而信衆更多,條件也更優越,因此內心非常不服氣。我想,具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內心貪欲太重所致。一個內心貪欲很沈重的人,即便當時聚集千千萬萬的信衆,內心也不會感覺滿足,總期盼是否還能再多一點點。但這並非在說他人過失,而是告誡諸位信衆,當具有這樣的顯現時就充分地說明,恐怕他往昔的修法就是爲了名利,而非爲解脫。因此如是修行之發心對于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我們可不能把短短一生的修行時間用于對解脫沒有絲毫利益的事情之上,這是很不值得的。

  從輪回過患的角度而言,得到名與利又如何呢?當災難沒有降臨之前,人人都在贊歎自己並得到諸多利養,內心感覺非常開心也很驕傲。但是一旦災難降臨在身邊的時候,名利于你將一文不值,即便賜予你更大的利益,恐怕也無法令你獲得絲毫之快樂。例如對一個即將要從人間消失的人許諾,他可以成爲全球唯一的總統,他也不會因此而高興,因爲他沒有機會去行使權力了。將全世界最美味的食物擺放在一位正罹患胃癌的人面前,他也不會因此而感到開心,因爲他已經無法享用了。這都是遲早會在每個人面前發生的事。因此生活若僅僅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欲,這樣的人生是非常不值得,在我們現前的修行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完全斷絕這樣的惡念,並且樹立真正的善念。

  現前很多人贊歎別人修得很不錯,往往是贊歎他修學的時間很長,而鮮少有人贊歎別人修行的發心有多麼廣大清淨。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中,不妨先將善行的數量暫且擱置一邊,先反問一下自己的發心如何?若僅無記之發心或惡念發心而修學佛法,即便從事善法的數量有多麼大,不但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還有可能是將來墮入叁惡趣之因。如是修行,不僅現前不自在,夢裏不自在,臨終與未來則更不自在。但若意樂發心清淨者,必將逐漸感受自在,夢中與臨終以及未來都將獲得自在而最終成辦解脫。因此正確的發心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