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課(二十叁)五根識與出世間禅定
對外境産生執著的時候就是意識。往昔在講解禅定之時,對五根識與阿賴耶識的狀態做過辨析。當五根已經遮止,完全進入一種無念的狀態之中,此時從第六識角度當中無法感受第八識狀態。就如同我們昏睡過去一般,一下子幾個小時過去了,但這個過程是怎麼過去的,內心並不明了,這樣的無記狀態稱之爲第八識。
當我們醒來之時,眼睛可以看得見境,耳也可以聽得見聲音,開始緣廣大情器之時,此時五根開始起作用了,但是它還沒有形成意識,處于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種傻呆呆的狀態。雖然看得見景象,聽得見聲音,但是具體是什麼還不知道,這就叫做前五根識狀態。
若對兩者的狀態不甚了了,很容易將五根識與我們通常所講解的出世間禅定混爲一談。例如當你心安住于平靜狀態之時,請問你的眼前是否有影像?若說完全看不見,又如何樹立緣起性空之見解呢?因爲根據緣起性空的見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色完全消盡,又怎麼能稱之爲色即是空呢?即便說色已經逐漸進入空性,但空即是色又如何樹立呢?因此見解應該是在沒有遮止一切外境的前提之下樹立的。當眼前的景象好像存在,內心有多少明了?這種明了與意識相比,可能還更糊塗一些。這就叫做前五根識。
我們可不能把前五根識與出世間清明狀態混雜一起。很多人修行當中會産生一種狀態:即前面看得見景象,但不知道是什麼,說很明了,又不知道是什麼,說完全糊塗,也沒有像悶厥和酣睡狀態般。像這種既不是意識更不是智慧的狀態,就叫做前五根識。我們將它樹立爲成辦更高見解的臺階完全可以,但是若把它當做真正的禅定來對待,則完全失去了出世間禅定的特點。此時就應該通過持風和剖析調伏妄念、粗直視調伏妄念等進行調伏。
當我們在“傻呆呆”的狀態之中稍微有明了時,開始不明白明了什麼,但是緊接著又逐步開始辨析出外境,並對外境産生執著,這時就是第六識意識。當開始對外境産生分析時,就産生了最粗大的煩惱,第七識分別。這就是意識從細到粗形成的整個過程。
知道這些理趣之後,就要反觀自己的禅定是否已經從逆緣之中超越。若要是超出了輪回一邊,就說明你所成辦的禅定是出世間見解。若還是與識交雜在一起,恐怕禅定的見解也不能稱之爲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