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叁章 佛陀的一天

  世尊正覺悟,廣說解脫法;

  殷勤勸出離,猶如慈母心。

   ——《中部》

  在世界所有宗教導師中,佛陀可以被認爲是精力最充沛,行化最活躍的宗教領袖。除了照應身體需要外,他整天都在爲弘法利生的事業操勞著。他處理日常事務井並有條,系統周到。他的內心世界常住寂靜,享受涅槃之樂。他的外部世界始終在無私地爲提高社會道德服務著。自己覺悟後,他不息地覺悟他人,把人們從生命的病苦中解脫出來。

  他一天的時間分成五個部份:上午,下午,第一時夜,中時夜,後時夜。

  上午時分

  一般來講,佛陀早晨以聖服觀世界,看一看有無可以度化之人。如果有人需要他的精神幫助,未經邀請,他也會前往,或步行,或以神通,以正道教之。他通常前去尋找歹惡不善之人,清淨善德之人會自己來找他。佛陀曾自己前往教化了強盜殺手阿估利瑪拉,以及凶殘的惡魔阿拉毗。但是虔敬的少女維莎河,大富善士給孤獨,才智雙全的舍利弗,。目鍵蓮等都來到他跟前,尋求精神指導。

  佛陀就是如此地爲一切衆生謀福利,國王們都心甘情願地禮拜他。如果他沒有受到特別的邀請,或一人,或同弟子們一道,托著缽沿街乞食,默默地站在施主望門口,接受人們放在缽裏的東西,然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即使在80歲高齡,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他仍在繞城乞食。

  午時前,佛陀結束飯食。飯後,他給信衆作一些簡短的開示.授予叁板五戒。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礎,佛陀就給他指出一條成就聖果之道。如果有人要求出家,他就給他們授戒,最後回到自己的寮房。

  下午時分

  此時,佛陀在寺廟的一個地方坐下,衆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圍,聆聽佛法。有些比丘來到他跟前,以期獲得適合自己的禅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來向佛陀行禮後,就回到自己的房間。

  在向弟子們講經或作一番開示後,佛陀回到自己的香房休息,或隨意正念右臥。起身後,即達到大悲樂境,以聖眼觀世間一切衆生,特別是隱居靜處,修習撣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給予他們、必要的開示指導。如果有人在很遠的地方,需要他的指導,他就以神通前往,開導他們,然後回到他的香房。

  到了晚上,成群結隊在家信徒前來聆聽佛法。佛陀以佛眼(1)了知他們的根機和性格,給他們講解一個多小時的佛法。每一位聽衆,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覺到佛陀是在爲自己單獨說法。這就是佛陀講法的方式。一般來說,佛陀以簡明扼要的例證和寓言,解釋深奧的哲理,以此來教化衆生。他不是用感情,而是用理智來感召一切有情。

  對一般人來說,佛陀首先講布施、持戒和升天之樂。對在修行上已有進展的人,他講物欲享受的不善,以及去惡得益的法門。對修學已經到家的人,他則講解四聖谛法。

  佛陀輕易不顯示神通,只有在教化阿估利瑪拉和河瑪時例外。他不希望用神通對聞法者産生任何影響。

  佛陀的崇高教導,對普通老百姓和知識分子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一位佛教詩人曾這樣唱道:“給予智者喜悅,提高大衆智慧。破除愚者黑暗。此法衆生共享。(2)

  富者、貧者、貴者、賤者放棄了他們原來的信仰,接受了安樂之法。五比丘開始的僧團,不久就發展爲百萬大衆,佛陀的教法傳遍了中印度的每一個角落。

  第一時夜

  每晚六點至十點,佛陀專門來指導衆比丘。在這段時間裏,他們可以隨便來到佛陀跟前,提出疑難的問題,詢問深奧的佛法,接受適宜的禅法或聆聽佛陀的開示。

  中夜時分

  夜裏十點至零晨二點,凡夫俗眼見不到的天人,梵天等諸神衆來到佛前,聽講佛法。經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經文:爾時,夜深人靜,一位身耀光輝的天人來到佛前,恭敬禮拜,站立一邊。在《相應部》中,有好幾部回答天人所問的經典。

  後夜時分

  早上二點至六點,又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佛陀在附近來回散步,這是一種適量的身體鍛練。叁點至四點,佛陀正念右臥。四點至五點,佛陀深入阿羅漢之境,享受涅槃之樂。五點至六點,佛陀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衆生,滋潤他們的心田。這時,他以法眼觀世界,看一看能爲衆生做些什麼。善德之人及需要他幫助的衆生,無論他們住在多麼遙遠的地方,都會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出于對他們的慈悲,他將前去給予必要的精神幫助。

  佛陀一天到晚都在爲僧團的事情操勞著。于衆人不同。他夜裏只休息一個小時。在淩晨整整兩個小時中,他以無限慈愛之心徹遍大幹世界,給諸有情帶來幸福。他甘願清貧簡樸的生活,托缽乞食而不給任何入增添麻煩。一年之中,有八個月的時間,教化十方,宣說佛法,不辭辛勞地爲大衆謀利益。

  根據《法燈》所載,最後一時可分爲此四個部分。

  但根據注疏的記載,最後一時由叁個時期組成,在第叁個時期,佛陀即成就大悲之樂。

  [注]

  (1)佛眼-Buddhacakkhu知曉邪惡和內在傾向(asayannasaya-nana),以及知曉利鈍之根性,如,信,念,定,勸,慧(indriyaparopariyattanana)。

  (2)《Satapancasataka》,第78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