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于晝,月輝于夜。刹帝利因盔甲而榮,婆羅門以禅定示貴,佛陀的慧炬光照日夜。
——《法句經》
佛陀是人類最聖者,但不會永存,如同其他衆生一樣,有生老病。他意識到將在80歲涅梁。但他常行中道,決定不在他教化中心,如王舍城,臺衛城等地,而在偏僻的庫屍那羅鎮圓寂。
拿他自己的話說,佛陀在80歲時,身體就象一輛破車。不過,他雖然年紀大了,但意志非凡。他甯願在他喜愛的弟子阿難陀的陪同下,翻山越蛤,徒步行走了漫長的路程。這裏應該指出的是,他的兩個大弟子,舍利弗和目鍵蓮,以及羅眼羅和耶輸陀羅分別先他圓寂了。
摩偈陀國的首府王舍城是他最後一次行化的起點。
在他即將離開王舍城前,殘忍殺害自己父親的阿闍世王一心要對繁榮的跋只共和國發動戰爭,但又害怕出師無名,就派了他的宰相來找佛陀,想弄清佛陀對此戰爭的看法。
善益的條件
佛陀宣稱只要跋只人做到如下幾點:
1.時常聚會一處,舉行多種會議。
2.集體協商,一致行動,共同完成他們的任務。
3.不頒布沒有頌布的法令,不刪除任何已經製定了的法律,以古訓跋只原則行事。
4.供養、尊敬、重視跋只長者,聽從他們有價值的勸告。
5.他們的老少女子不無緣無故地被武力拘捕和綁架。
6.尊敬、禮拜宗教聖物,不疏忽以前舉行的宗教儀式。
7.善待阿羅漢,保護和供養他們,使已經來到或還沒有來到自己國家的阿羅漢得以安住。
這樣,跋只族不但不會衰敗,反而會興旺。
佛陀以此七種人類幸福條件教導跋只人。宰相瓦沙克羅明白了佛陀的意思,離開了。他能完全肯定,如果不以外交或分裂他們的聯盟,摩揭陀國王不可能在戰場上戰勝跋只人。
佛陀隨即利用這一機會,講述了弟子們的七種安樂條件,召集王舍城的所有比丘,對他們說:衆弟子,若諸比丘:
1.時常會集,舉行會議。
2.和合相處,共同行動,一致完成僧團的義務。
3.不要頒布沒有頒布的戒律,不要廢除已經頒布的戒律,依據已製戒律行事。
4.供養、尊敬戒臘長,資曆深的借團長考,孝敬父母,聽從他們有益的教誨。
5.對生死輪回不起愛染,不執著貪欲。
6.以隱居山林爲樂。
7,自我修習正念,使持戒獨身之人和合共住,使共住者安樂。
如此,比丘僧團不但不會衰亡,反而會更加活躍。只要此七種善德條件繼續存在于僧團內部,只要此僧團受到如此條件的良好指導,僧團不但不會衰落,反而會發展。
出于無限的悲憫,佛陀又啓示諸比丘,講述了另外七種福益條件:
1.不喜好從事買賣。
2.不喜好從事流言螢語。
3.不喜好睡眠。
4.不沈醉于世俗社會。
5.斷除貪欲乃至貪欲的誘惑。
6.不交惡友和損友。不趨從惡業
7.不因一點點證悟就止步不前,而要進取阿羅漢果。
另外,佛陀又進一步說,只要諸比丘信仰虔誠、謙虛、有良知、博學多聞、精進不息、時時警醒、富有智慧,那麼,諸比丘不但不會退轉,反而會進步。
舍利弗的贊歎
佛陀又多次對衆比丘作了開示,然後,在阿難陀尊者的陪伴下,離開了王舍城,經阿帕羅蹄卡,來到那爛陀,住在不遠的葩瓦利柯芒果園中。吉利弗來見佛陀,贊頌佛陀的圓滿智慧,說:
“世尊,與世尊在一起,我是多麼的快樂。我認爲,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末來,任何梵志或婆羅門都沒有佛陀如此圓滿的覺悟和智慧。”
佛陀不同意其弟子的這些贊美之詞,他要舍利弗注意,在沒有完全了知過去和末來諸佛之前,不要倉促地作出如此而已喜悅的贊歎。
舍利弗承認,他對一切無上覺者不甚了解,但是堅持說,他熟知法的傳承,知一切成就佛果的方法,那就是斷除五蓋,即貪欲、嗔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和疑慮,以智慧削弱情欲,使意識專致一處于四念之上,正確地開發七覺支。
波吒利弗城
從那爛陀,佛陀在波吒利弗城。其時,摩揭陀國的兩位大臣輸尼陀和佤沙陀羅王在那裏建造防禦工事,以此來抵擋跋只人的進攻。佛陀就在一個破舊空洞的房子裏住下,以天眼郵衆多天人聚集在城中不同的地方,預言說,波吒利弗城將會成爲其弟子居住的重要城市,經濟貿易的中心。但是也將受到火災、水災和戰亂的襲擊。
聽說佛陀到了波吒利弗城,兩位大臣馬上前來邀請他和弟子們到家中用齋。飯後,佛陀開示他們說:
“無論謹慎之人身居何處,都要維護自製善德僧人,以此功德回向給附近的天人,如此受到恭敬之人必定恭敬他人,慈愛他人如同慈愛自己的獨生女兒,得天人寵幸之人,必定吉祥如意。”(1)
爲了紀念佛陀的到來,他們將佛陀離開的城門命名爲喬達摩門,又想把他渡河的渡口改名爲喬達摩渡口。但是,正當人們忙著爲他渡河作准備時,佛陀卻以神通飛過了洪水泛濫的恒河。
未來界
從恒河岸,佛陀經柯堤卡,來到難提村,住進一大堂。阿難陀來到佛前,恭敬地向佛陀詢問這個村裏剛剛去世村民的往生世界。佛陀耐心地說出了這幾個人的歸處,教授阿難陀怎樣獲取法鏡,佛弟子如此具足法鏡後,就會自己如此預知:“惡道生已斷,不生畜牲道,不墮地獄,餓鬼;吾已獲初果,不複退轉,必定覺悟。”
法鏡(Dhammadasa)
“何爲法鏡?阿難陀。”
“聖弟子深信佛寶,如是念佛功德:此實是如來,應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事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深信法寶,如是念法性:此法爲佛善解,自覺,即時效應,可尋思,導引涅槃,智者自明;深信僧寶,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實爲善行、正行、慧行,此四雙八輩聖人應受布施、供養、恭敬,爲世間無上福田。如是此人具福德,聖者喜愛,不破、不立,無染、無垢,自在,智者贊歎,無欲望之染,趨向正定。”
從難提,佛陀來到繁華的毗舍離城,住在貌若天仙的妓女阿帕般利的樹林裏。預料到她會前來拜訪,佛陀爲了保護弟子,勸告他們要警覺醒思,教給他們正念之法。
阿帕般利
阿帕般利聽說佛陀來到她的芒果園,趕忙前來拜見,誠心誠意地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們第二天到家裏應供。佛陀接受了她的邀請,從而拒絕了後來的利來威貴族的邀請。利車威貴族們願出重金,只要阿帕般利讓出此次供佛的機會。但是,她禮貌地謝絕了。佛陀應時來到阿帕般利的住處。飯後,未來阿羅漢阿帕般利,慷慨地把芒果園贈送給佛陀和僧團。(2)
因此時正是雨季,佛陀勸告弟子們在毗舍城內或附近安居,他自己則決定在毗舍離不遠的貝魯瓦度過他第45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安居。
佛陀示疾
這一年,佛陀不得不承受重病的折磨,劇烈的疼痛使他難以忍受。但他的意志,正念,省思使他坦然地面對一切,毫無怨言。
此時,佛陀己意識到不久將入涅槃,但他又想,沒有向他的隨從弟子話別,沒有對僧團作最後指導之前,不應圓寂。所以,他決定以意念戰勝疾病,常寂于體驗阿羅漢的樂趣之中。
佛陀康複後,阿難陀尊者立刻來到跟前,對他的康複表示由衷的高興,他說,在沒有對僧團作最後開導之前,佛陀是不會圓寂的。每當想到這些,他就稍微得到一點安慰。
佛陀對此作了回答,這些苦口婆心,意味深長的話語,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佛法僧獨一無二的觀點。
佛陀的勸誡
“阿難陀,僧固希望從我這裏得到什麼
我講授佛法,沒有顯密之分(3)。在真理面前,佛陀沒有一般老師捏緊的拳頭。有人也許會認爲:“我將領導僧團”,或“僧團應依附于我”,或“我要對僧團事務有所指導”。”
“阿難陀,如來不認爲應領導僧團,或僧團應依附于他。因此,如來爲什麼要對所有的僧團事務加以指導呢?”
“阿難陀,我現在已經80,人老體弱,已經到了人生終點。如同一輛破車,只有在皮帶的捆綁下才能移動。同樣的,如來的身體也只有在攙扶下才能行走。只有當如來深入無形的意念,一心不亂,斷除受念和散亂,身體才能得以安隱。”
“因此,阿難陀,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爲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爲島嶼,以法爲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難陀,比丘怎樣才能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爲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爲島嶼,以法爲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
“阿難陀,于此世間,應精進、善思、警醒、無貪,恒常正念身,受,心,色之法。”(4)
“今生乃至後生,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爲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爲島嶼,以法爲恢止,更不外求依止。此人爲持戒最勝者。”
佛陀在這裏特別強調,個人應努力從生命之苦中解脫的重要性,祈禱或依靠他人將一事無成。有人也許要問,佛陀清清楚楚地教誡他的弟子們不要依止于他人,佛教徒爲什麼還要皈依佛法僧呢
佛教徒皈依叁寶,僅僅把佛陀看成是指明解脫之道的導師,佛法爲解脫方法,僧伽是生活之道的現實榜樣。佛教徒認爲,形式上的皈依叁寶,不能使人由此而得到解脫。
佛陀雖然年老體衰,但他還是利用一切機會,方便權巧開導衆比丘,而且,如果沒有受到邀請,他還要時常持缽乞食。一天,和往常一樣,他來到毗舍離乞食,飯後,他同阿難陀尊者一道去了重闍堂。當他們談到毗舍離城以及城中寺院的美麗怡人時,佛陀對阿難陀說:
“如果有人修習、發展、掌握、經曆、實踐、或究竟獲得四神足(iddhipada),他就可以隨意生存一阿僧祗劫(6)(kapa)或更長時間(kappavasesam)。阿難陀,如來修習、發展、掌握、經曆、實踐,究竟獲得四神足,如果願意的話,如來可以住世一劫或更長。”
經典補充說:“世尊雖然作了這樣明白的暗示,但是…
《《覺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後的行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