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難陀尊者卻不能理會,未能請佛,爲了衆生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對有情世間的悲憫,爲了人天的安樂,再住世一劫。”
經典又說,之所以造成這樣一個事實,是由于當時阿難陀的心被惡魔迷惑住了。
佛陀宣布入涅槃
佛陀應化于世間,向迫尋真理之人展示了事物的本質,教給人們從生命之苦中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在此漫長而成就非凡的教化生涯中,他完成了崇高的使命,滿足了自己和他人的願望。80歲那年,他意識到他的使命將要結束,已經給予誠實的在家出家弟子們作了必要的指導。他們不但能堅定地信奉他的教法,而且有能力向他人解說佛法。所以,他決定不再用意力和體驗聖果喜悅的方法來維持他的余生。當他還住在重闍堂時,佛陀就告訴阿難陀,他將在叁個月內圓寂。
阿難陀猛地回憶起佛陀所說的話,請求佛陀,爲了衆生的利益和幸福,再住世一阿僧祗劫。
“夠了,阿難陀,不要再請求佛陀了,請佛住世的時間已經過去。”佛陀回答說。
隨即,佛陀向阿難陀講述了生命流逝的本性,然後,同阿難陀一道,去了大寺講堂,讓他召集所有居住在毗舍離附近的比丘。
佛陀對聚集在一起的衆比丘開示說:
“我對你們講的一切真理,都要好好修習、實踐、體證,出于對世間的悲憫,爲了大衆的利益和幸福,爲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此聖道將長存不忘。
何爲此真理
它們是:
四念處,四正勸,四神足,五根,五力,七支菩提,八聖道。(7)
然後,他又作了最後一次開示,向僧衆公開宣布涅槃日期。
“諾聽,諸比丘,諸有爲法皆爲無常,精進修習,如來圓寂的日子不久了,如來將在叁個月內入涅槃。
“我年事己高,生命不會長久,我將離你們而去。人人以自己爲依估。衆比丘,精進、正念、善德。以正念爲指導,不放逸,以此善法爲住,水免生死,水斷痛苦。”
向毗舍離望了最後一眼,佛陀同阿難陀一道,來到般陀村,對那裏的比丘開示說:
“戒定慧爲解脫至上法。如來教導弟子們掌握此法,導師已經以慧眼終止了痛苦,熄滅了情欲。”
四種依處
穿過一個個村莊;佛陀來到波甘那羅講解了四種印證方法,以此來驗證和澄清佛陀的言教。
1.若一比丘如是說:我聽佛陀親口說,我得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而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sutta-vinaya)相比較。若其不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爲第一引證。
2.又有比丘如是說:于一寺居住衆長老及衆僧處,我聽此僧團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
然後,依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爲第二引證。 ”
3.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一寺,有許多博學多聞的比丘和長老,精通佛語、戒律和綱要(8)。我聽他們親口言: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相吻合,不能與戒律相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爲第叁引證。
4.複有比丘作如是言:某寺一大德長老,精通佛語、經律和韻律,我聽他親口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宇,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爲第四引證。
這就是四大依處。
最後一餐
佛陀如此啓迪,開導了弟子們之後,來到般瓦。鐵匠純陀招待了佛陀及其弟子。他熱誠地准備好名叫輸卡拉末達毗的美昧佳肴(9)。但是,純陀聽從了佛陀的勸說僅以此食供養了佛陀,把剩余下來的埋在地下。
飯後,佛陀肚子疼痛不已,但是,他還是忍受了,沒有作聲。
佛陀雖然身體十分虛弱,病得又如此的厲害,但是還是決定步行到他最終日的地,拘屍那羅(10),此地離般瓦約60英裏。據記載,在這最後一次行化中,由于過度的虛弱和疾病,他不得不在大約25個地方休息。
在路上,他曾坐在一棵樹下,感到口幹舌燥,叫阿難陀前去弄點水來。阿難陀好不容易從一條小溪裏盛來一缽清水。因爲,在此之前,曾有五百輛馬車從這裏經過,攪渾了河水,河中到處都是汙穢物,混濁不清。
這時,一個名叫跋庫沙的人走近佛陀,佛陀的安祥寂靜使他敬佩不已,聆聽金剛正定之法後,以兩件金樓架緩供養了佛陀。
在佛陀的指導下,他給佛陀披上了其中的一件,另一件給了阿難陀。
當阿難陀把兩件架緩披在佛陀身上時,他被驚呆了。佛陀的全身光亮鮮亮,不禁說道:“世尊,真是不可思議。世尊的身體如此的明潔,出乎尋常的鮮亮。當我准備把兩件金光閃爍的架緩披在世尊身上時,它們好象夫去了任何光澤。”
隨即,佛陀解釋道,佛陀色身兩次放光,超乎尋常,即在獲證菩提之夜和涅架之夜。
然後,佛陀宣稱,是夜叁時,他將在拘屍那羅境內的雙莎羅樹下圓寂。
純陀供齋功德
佛陀在腳俱多河洗了最後一次澡,上岸休息,說道:
“阿難陀,也許有人會對鐵匠純陀産生忿恨,說:“這是你的罪過和失誤,純陀,如來吃了你供養的飯食後就圓寂了。”這樣的怨恨應該得到製止。人們應該說:“這是你的福報,這是你的利益,純陀,佛陀吃了你供養的飯食後,證入涅槃。純陀,我聽佛陀親口說,兩種供養功德相等,所獲利益福報平等無二,超過其它任何供養。何爲此二種供養?如來于圓滿覺悟之夜所受的供養,以及果證無余涅槃之夜所受供養。此二種供養具同等功德,具同等利益。其功德利益遠勝于其它一切供養。鐵匠純陀所作此功德將會使他長壽,獲得善生,得到榮華富貴,得以升天爲天王。”阿難陀.對純陀的所有指責都應如此受到製止。”
佛陀無限悲憫最後一餐的慷慨布施者,對此作了細心的安慰,然後,來到莎羅樹林,叫阿難陀在兩棵莎羅樹下,准備一只頭朝北方的睡床,佛陀右脅而臥,一只腿放在另一只上面,警醒寂然地躺著。
如何禮敬佛陀
看到莎羅樹非時而鮮花盛開,一切都呈現出虔誠之態,佛陀對其弟子勸說道:
“阿難陀,如來不應如是受到尊敬、禮待、頂禮、崇拜,贊美。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法而住,如理修習,以法正行,此人以最上法恭敬、禮拜、頂禮、崇拜、贊美如來。因此,阿難陀,你應如此自我培訓:願自己以法而住,如理修習,以法正行。”
這個時候,曾經一度當過佛陀侍者的波摩那站在佛陀跟前,給佛陀扇著風,佛陀叫他站到一邊。
阿難陀不明白,佛陀爲什麼叫波摩那站到一旁,他也曾經很周到地侍奉過佛陀。 、
佛陀說,無數天人聚集一處,來探望佛陀,但波摩那擋住了他們的視線,他們看不見佛陀,因而顯得很不高興。
四大聖地
接著,佛陀講說了與他有關的四大佛教聖地,虔誠的信徒應以恭敬,敬畏之心前往朝拜,它們是:
佛陀的誕生地(蘭毗尼,在印度同泥泊爾交界處)。
佛成道處(菩提伽耶)
佛初轉無上*輪處(薩拉陀)
佛涅槃處(拘屍那羅)
佛陀又說道:“信徒若在朝聖之中,信心堅定而死,將得升天界。
須跋陀的皈依
雲遊苦行僧須跋陀(11)當時住在拘屍那羅,聽說喬達摩將在當夜叁時涅槃,心想“我曾聽年大閱深的老師,乃至他們的老師,以及諸苦行僧說,高貴覺悟的阿羅漢應現于世是甚爲稀有之事。今夜最後時,行憎喬達摩將入涅槃。我還有疑難問題。我祟信喬達摩,他有能力講解大法,我也會因此除去疑慮。”
隨即,須跋陀來到波陀那的莎羅樹林中,走近站在一邊的阿難陀,說道:
“我曾聽年大閱深的老師,乃至他們的老師,以及諸苦行僧說,高貴覺悟的阿羅漢應現于世是甚爲稀有之事。今夜最後時,行僧喬達摩將入涅槃。我還有疑難問題。我祟信喬達摩,他有能力講解大法,我也會因此除去疑慮。阿難陀,我可以看一眼行僧喬達摩嗎
”
“夠了,朋友須跋陀,不要再煩世尊了,他已經很累了。”阿難陀尊者說。
須跋陀兩次叁次地重複了他的請求,但阿難陀都以同樣的方式一一拒絕。
佛陀聽到了阿難陀和須跋陀的對話,對阿難陀說:
“阿難陀,不要阻擋須跋陀,讓他看一眼圓覺者,無論他問什麼,都是渴望得到知識,不是來麻煩我。而且,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會馬上明白。”
阿難陀尊者把須跋陀引到佛陀跟前,一陣友好問候之…
《《覺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後的行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