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P2

  ..续本文上一页阿难陀尊者却不能理会,未能请佛,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有情世间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安乐,再住世一劫。”

  经典又说,之所以造成这样一个事实,是由于当时阿难陀的心被恶魔迷惑住了。

  佛陀宣布入涅槃

  佛陀应化于世间,向迫寻真理之人展示了事物的本质,教给人们从生命之苦中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在此漫长而成就非凡的教化生涯中,他完成了崇高的使命,满足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80岁那年,他意识到他的使命将要结束,已经给予诚实的在家出家弟子们作了必要的指导。他们不但能坚定地信奉他的教法,而且有能力向他人解说佛法。所以,他决定不再用意力和体验圣果喜悦的方法来维持他的余生。当他还住在重闍堂时,佛陀就告诉阿难陀,他将在三个月内圆寂。

  阿难陀猛地回忆起佛陀所说的话,请求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再住世一阿僧祗劫。

  “够了,阿难陀,不要再请求佛陀了,请佛住世的时间已经过去。”佛陀回答说。

  随即,佛陀向阿难陀讲述了生命流逝的本性,然后,同阿难陀一道,去了大寺讲堂,让他召集所有居住在毗舍离附近的比丘。

  佛陀对聚集在一起的众比丘开示说:

  “我对你们讲的一切真理,都要好好修习、实践、体证,出于对世间的悲悯,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此圣道将长存不忘。

  何为此真理

  它们是:

  四念处,四正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支菩提,八圣道。(7)

  然后,他又作了最后一次开示,向僧众公开宣布涅槃日期。

  “诺听,诸比丘,诸有为法皆为无常,精进修习,如来圆寂的日子不久了,如来将在三个月内入涅槃。

  “我年事己高,生命不会长久,我将离你们而去。人人以自己为依估。众比丘,精进、正念、善德。以正念为指导,不放逸,以此善法为住,水免生死,水断痛苦。”

  向毗舍离望了最后一眼,佛陀同阿难陀一道,来到般陀村,对那里的比丘开示说:

  “戒定慧为解脱至上法。如来教导弟子们掌握此法,导师已经以慧眼终止了痛苦,熄灭了情欲。”

  四种依处

  穿过一个个村庄;佛陀来到波甘那罗讲解了四种印证方法,以此来验证和澄清佛陀的言教。

  1.若一比丘如是说:我听佛陀亲口说,我得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而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sutta-vinaya)相比较。若其不与经相吻合,不能与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然后,你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一引证。

  2.又有比丘如是说:于一寺居住众长老及众僧处,我听此僧团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相比较。如果它们不能与经相吻合,不能与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

  然后,依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二引证。 ”

  3.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一寺,有许多博学多闻的比丘和长老,精通佛语、戒律和纲要(8)。我听他们亲口言: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相比较。如果它们不能与经相吻合,不能与戒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然后,你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三引证。

  4.复有比丘作如是言:某寺一大德长老,精通佛语、经律和韵律,我听他亲口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宇,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相比较。如果它们不能与经相吻合,不能与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然后,你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四引证。

  这就是四大依处。

  最后一餐

  佛陀如此启迪,开导了弟子们之后,来到般瓦。铁匠纯陀招待了佛陀及其弟子。他热诚地准备好名叫输卡拉末达毗的美昧佳肴(9)。但是,纯陀听从了佛陀的劝说仅以此食供养了佛陀,把剩余下来的埋在地下。

  饭后,佛陀肚子疼痛不已,但是,他还是忍受了,没有作声。

  佛陀虽然身体十分虚弱,病得又如此的厉害,但是还是决定步行到他最终日的地,拘尸那罗(10),此地离般瓦约60英里。据记载,在这最后一次行化中,由于过度的虚弱和疾病,他不得不在大约25个地方休息。

  在路上,他曾坐在一棵树下,感到口干舌燥,叫阿难陀前去弄点水来。阿难陀好不容易从一条小溪里盛来一钵清水。因为,在此之前,曾有五百辆马车从这里经过,搅浑了河水,河中到处都是污秽物,混浊不清。

  这时,一个名叫跋库沙的人走近佛陀,佛陀的安祥寂静使他敬佩不已,聆听金刚正定之法后,以两件金楼架缓供养了佛陀。

  在佛陀的指导下,他给佛陀披上了其中的一件,另一件给了阿难陀。

  当阿难陀把两件架缓披在佛陀身上时,他被惊呆了。佛陀的全身光亮鲜亮,不禁说道:“世尊,真是不可思议。世尊的身体如此的明洁,出乎寻常的鲜亮。当我准备把两件金光闪烁的架缓披在世尊身上时,它们好象夫去了任何光泽。”

  随即,佛陀解释道,佛陀色身两次放光,超乎寻常,即在获证菩提之夜和涅架之夜。

  然后,佛陀宣称,是夜三时,他将在拘尸那罗境内的双莎罗树下圆寂。

  纯陀供斋功德

  佛陀在脚俱多河洗了最后一次澡,上岸休息,说道:

  “阿难陀,也许有人会对铁匠纯陀产生忿恨,说:“这是你的罪过和失误,纯陀,如来吃了你供养的饭食后就圆寂了。”这样的怨恨应该得到制止。人们应该说:“这是你的福报,这是你的利益,纯陀,佛陀吃了你供养的饭食后,证入涅槃。纯陀,我听佛陀亲口说,两种供养功德相等,所获利益福报平等无二,超过其它任何供养。何为此二种供养?如来于圆满觉悟之夜所受的供养,以及果证无余涅槃之夜所受供养。此二种供养具同等功德,具同等利益。其功德利益远胜于其它一切供养。铁匠纯陀所作此功德将会使他长寿,获得善生,得到荣华富贵,得以升天为天王。”阿难陀.对纯陀的所有指责都应如此受到制止。”

  佛陀无限悲悯最后一餐的慷慨布施者,对此作了细心的安慰,然后,来到莎罗树林,叫阿难陀在两棵莎罗树下,准备一只头朝北方的睡床,佛陀右胁而卧,一只腿放在另一只上面,警醒寂然地躺着。

  如何礼敬佛陀

  看到莎罗树非时而鲜花盛开,一切都呈现出虔诚之态,佛陀对其弟子劝说道:

  “阿难陀,如来不应如是受到尊敬、礼待、顶礼、崇拜,赞美。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法而住,如理修习,以法正行,此人以最上法恭敬、礼拜、顶礼、崇拜、赞美如来。因此,阿难陀,你应如此自我培训:愿自己以法而住,如理修习,以法正行。”

  这个时候,曾经一度当过佛陀侍者的波摩那站在佛陀跟前,给佛陀扇着风,佛陀叫他站到一边。

  阿难陀不明白,佛陀为什么叫波摩那站到一旁,他也曾经很周到地侍奉过佛陀。 、

  佛陀说,无数天人聚集一处,来探望佛陀,但波摩那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他们看不见佛陀,因而显得很不高兴。

  四大圣地

  接着,佛陀讲说了与他有关的四大佛教圣地,虔诚的信徒应以恭敬,敬畏之心前往朝拜,它们是:

  佛陀的诞生地(兰毗尼,在印度同泥泊尔交界处)。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

  佛初转无上*轮处(萨拉陀)

  佛涅槃处(拘尸那罗)

  佛陀又说道:“信徒若在朝圣之中,信心坚定而死,将得升天界。

  须跋陀的皈依

  云游苦行僧须跋陀(11)当时住在拘尸那罗,听说乔达摩将在当夜三时涅槃,心想“我曾听年大阅深的老师,乃至他们的老师,以及诸苦行僧说,高贵觉悟的阿罗汉应现于世是甚为稀有之事。今夜最后时,行憎乔达摩将入涅槃。我还有疑难问题。我祟信乔达摩,他有能力讲解大法,我也会因此除去疑虑。”

  随即,须跋陀来到波陀那的莎罗树林中,走近站在一边的阿难陀,说道:

  “我曾听年大阅深的老师,乃至他们的老师,以及诸苦行僧说,高贵觉悟的阿罗汉应现于世是甚为稀有之事。今夜最后时,行僧乔达摩将入涅槃。我还有疑难问题。我祟信乔达摩,他有能力讲解大法,我也会因此除去疑虑。阿难陀,我可以看一眼行僧乔达摩吗

  ”

  “够了,朋友须跋陀,不要再烦世尊了,他已经很累了。”阿难陀尊者说。

  须跋陀两次三次地重复了他的请求,但阿难陀都以同样的方式一一拒绝。

  佛陀听到了阿难陀和须跋陀的对话,对阿难陀说:

  “阿难陀,不要阻挡须跋陀,让他看一眼圆觉者,无论他问什么,都是渴望得到知识,不是来麻烦我。而且,我所说的一切,他都会马上明白。”

  阿难陀尊者把须跋陀引到佛陀跟前,一阵友好问候之…

《《觉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