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P3

  ..续本文上一页后,须跋陀在一旁坐下,说:“象富兰那边叶,末伽黎拘赊黎,删闍夜罗眠,阿青多翅舍钦婆罗,迎罗鸿驮迥荫延,尼健陀若提子等(12),这些苦行僧,或为一派之长,或为闻名于世的宗教导师,或为大众推祟的善德之人,他们是否真正完全彻底地掌握了真理

  或是他们其中有人掌握了,还有人没有掌握

  ”“须跋陀,不要自寻烦恼地想知道他们全部,或一部分是否觉悟了真理,我将以正法告之,谛听,谨记所教。”

  “好吧,世尊。”须跋陀回答说。 “

  “任何一教法中,若无有八正道,此法则无有一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若一法中有八正道之教,则此法中有一果(13),二果(14),三果(15),乃至四果(16)。须跋陀于我教法中,有八正道之教。于此,你确可找到一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其它外道无此圣果。须跋陀,若众弟子以善德为住,则世界将不会没有阿罗汉。”

  “29岁那年,我出家追求至善,现已51年之久,在我的僧团之外,没有一个修道者,乃至部分地修习此可证之法。”

  须跋陀又说: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摆正颠倒之事,揭开被覆盖之物,或给迷途者指点迷津,或于黑暗中点燃灯火,使有眼之人能见。同样的,世尊以各种方式阐述佛法。”

  “世尊,我皈依佛、法、僧,但愿我可以在佛陀面前得以出家(17)和受比丘大戒。”

  “须跋陀,”佛陀说,“任何一个已经接受外道思想的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弥和比丘大戒,都得经过四个月的体验期。四个月后,经众弟子作证.其人可受戒而为比丘。但是,我知道你,可另当别论。”

  须跋陀说:

  “如果说,一个已经接受外道思想之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弥和比丘大戒,都得经过四个月的体验朗。我也将经过此体验期,四个月后(19),经众弟子作证,我可受戒而为比丘。”

  因此,佛陀对阿难陀说道:

  “那么,阿难陀,你可给他授戒。”

  “是,世尊。”阿难陀答道。

  云游僧须跋陀即对阿难陀尊者说:

  “这是你的福报,阿难陀,这是你无量福报,佛陀己亲自给予你授戒的圣法。”

  就这样,须跋陀在佛陀面前出家。

  受戒不久,须跋陀尊者远离人群,独自隐居,精进修习,由如实之智,即身证得出家众至上圣果,以此圣境而住。这是在家居士正确出家修行的目的。须跋陀知道自己已断生死轮回,圣行圆满,不受后生。

  须跋陀罗最终证得阿罗汉果,他是佛陀亲自度化的最后一位弟子。

  最后的嘱咐

  阿难陀尊者希望知道怎样来安放如来的舍利。

  佛陀说:“你不要过问供奉如来舍利之事,关心你自己的善业(阿罗汉)。全心为你的善业精进努力,作有益之事,追求自利。许多有智见的刹帝利、婆罗门和在家居士,他们对佛陀有虔诚的信仰,他们将来安置如来的舍利。”

  听到此意味深长的一席话后,阿难陀走到一边,站在那里,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他想:天哪:我仍然还是有学之人,但是,我的导师将离我而去,他是我的悲悯者。

  佛陀见他不在身边,喊他过来,开导他说:“好了,阿难陀,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我们必定要同喜爱和怕人的一切分离

  ”

  “阿难陀,你功德无量,不久将从烦恼中解脱。”

  接着,佛陀赞美了阿难陀,对他圆满的善德给予高度的评价。

  在对阿难陀大加赞褒一番后,佛陀叫他进拘尸那罗城,告诉摩拉人如来即将入证涅槃。他们得到达一消息后,马上携老扶幼,男女老少,一路大哭而来,向佛陀作最后拜别。

  离别情景

  佛陀接着说:

  “阿难陀,你也许会说:无上圣法没有了导师,我们失去了导师。阿难陀,你不应如此想,我涅槃之后,我所教之法和所制之律将是你们的导师。”

  “阿难陀,如果希望的话,我圆寂后,小小戒可舍。”

  在此佛陀没有使用强制的口吻,而是用了虚设的口气。如果他希望小小戒应该被舍弃,那么他会用肯定的口吻讲出。佛陀预见到,主持第一次结集的迎叶尊者,在得到僧团的准许之后,不会去除任何戒律。因此一些论师说,这是因为佛陀用了假设语气。

  因为佛陀没有具体的说哪些是小小戒,众阿罗汉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所以,他们对戒律没有作任何改动,而是全部保留下来。

  佛陀又一次对众弟子说:众弟子,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什么疑问,现在就问吧。不要以后这么想:我们面对着老师,但我们还是没能当面询问世尊。因此而生懊悔。但是众第子还是沉默不语。佛陀如是询问了三次,大众中还是无人做声。

  然后,佛陀对大众说:“也许是由于你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不愿提出问题。诸弟子,那么就让一个人转告另一个人。”

  大众仍然一声不吭。因此阿难陀对佛陀说:

  “妙哉,妙哉,世尊,同这样的弟子们为伍真是高兴,没有一位弟子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任何疑惑。”

  “阿难陀,你出于虔诚而如此说,如来明了此事,于此大众,没有一人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持有怀疑和迷惑。阿难陀,此五百弟子中,最低品仍是预流之果,永不退转,注定觉悟。

  接着,佛陀给弟子作了最后教化:

  “众弟子,谛听,我告诫大家,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精进努力(vayadhamma-samkhara-appamadena-sampadetha)。”

  这就是世尊最后的教诲。

   涅槃

  佛陀入初禅静虑(jhana),从此起,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从第四静虑起,入空无边处地(akasananacayatana),从此地起,入识无边处地(vinnanancayatana),从此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n”eva-sanna-n”asannayatana),从此起,入无受想地(sannave-dayitanirodha)。

  阿难陀尊者,还没有证得天眼通,对阿那律陀尊者说:“阿那律陀尊者,世尊圆寂了。”

  “没有,阿难陀兄弟,世尊还没有圆寂,但己到了无受想地。”

  随即,佛陀从无受想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由此地起,入无所有处,由此起,入识无边处地,由此地起,入空无边处地,由此地起,依次入第四,第三,第二和第一静虑。然后又从第了静虑起,依次入证第二,第三乃至第四静虑。从第四静虑起,当下即证无余涅槃。佛陀圆寂于公元前543年的维塞节——月圆日。

  [注]

  (1)《佛陀的教诲》,第二卷,第91页。

  (2)后来阿帕般利加入僧团而证阿罗汉果。

  (3)Anantaram-abahiram-karitva-此两种术语指的是个人和佛法。“我的这些佛法将不教授其他人”——这样的想法则意味著使佛法限制于内部阶层。“我的这些佛法将教授其他人,”——这样的想法是把一些人拒之门外。“我将对此人说法。”——这样的想法使内部阶层产生局限。“我将不对此人说法,”这种想法意味着个人岐视。佛陀对他的法和律都没有这样的分别,他没有内部弟子和外部弟子之分。

  (4)这是四种念处-Satipatthana。在这里法(dhamma)的用法不同一般,它不可能用一个英语单词来表达,因为它指的是精神和物质对象,见《中部》,第一品,《念处经》。

  (5)四神足-iddhipada。欲神足(chanda),勤神足(viriya),心神足(vitta),观神足(vimamsa)。

  (6)在这里,劫波(kappa)指的是一般寿命,约100年;Kappavasesam指的是中一劫带零,约120年左右。

  (7)这就是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

  (8)Matika一般为列表之意,概要,或内容表,这些常常出现在印度书籍卷首,在《律藏》中,它被用来指可能由这种列表而来的《阿毗达磨》,上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被认为是最早的列表之一。(编者按)  (9)Sukaramaddava-根据注疏,这是一种不老不嫩猪肉,但不是为他而杀,有的人说这是一种磨菇,也有人认为此名称代表着一种美味的佳肴,或一种富有营养的化学食品,参照《那兰陀所问经》。第一卷,第244页;《佛陀的教诲》,第二卷,第137页。

  (10)根据注疏,佛陀挑选了库尸那罗为涅槃之地,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讲说《大善见王经》,以此启迪人们的更高道德;第二,接受须跋陀为最后一个弟子,因为只有佛陀才能使他皈依;第三,使婆罗门陀那能够和平地向诸弟子分配他的舍利。

  (11)此须跋陀应同别一个晚年出家的须跋陀区别开来,后者曾评论说不应因佛陀的圆寂而悲伤,因为比丘可以自由从事喜好之事,而不受老师的束缚,须跋陀的这一论调促使迦叶尊者马上采取行动,举行了第一次经律的结集。

  (12)他们的教法在佛陀时代都比较流行。

  (13)第一沙门果——须陀洹果(sotapanna)为入流果。

  (14)一还果——斯陀含果(sakadagami)。

  (15)不还果——阿那含果(anagami)。

  (16)阿罗汉——应供者,圆满圣者。

  (17)Pabbajja——出家。它指的是最初出家而为沙弥。剃除须发,身披黄色袈裟,受三皈五戒。他由此与世间脱离。这样,即使是他的父母,他也称他们为居士。

  (18)比丘戒——Upasampada,这是指大戒,只在年满二十后授与。受了此戒后才成为僧团的正式成员,名为比丘。

  (19)对于一个要求受戒者来说,不一定要经历一个观察期。

  (20)这是指阿难陀尊者,这些话语大大地鼓舞了他,从而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觉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