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後的行化▪P3

  ..續本文上一頁後,須跋陀在一旁坐下,說:“象富蘭那邊葉,末伽黎拘賒黎,刪闍夜羅眠,阿青多翅舍欽婆羅,迎羅鴻馱迥蔭延,尼健陀若提子等(12),這些苦行僧,或爲一派之長,或爲聞名于世的宗教導師,或爲大衆推祟的善德之人,他們是否真正完全徹底地掌握了真理

  或是他們其中有人掌握了,還有人沒有掌握

  ”“須跋陀,不要自尋煩惱地想知道他們全部,或一部分是否覺悟了真理,我將以正法告之,谛聽,謹記所教。”

  “好吧,世尊。”須跋陀回答說。 “

  “任何一教法中,若無有八正道,此法則無有一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若一法中有八正道之教,則此法中有一果(13),二果(14),叁果(15),乃至四果(16)。須跋陀于我教法中,有八正道之教。于此,你確可找到一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其它外道無此聖果。須跋陀,若衆弟子以善德爲住,則世界將不會沒有阿羅漢。”

  “29歲那年,我出家追求至善,現已51年之久,在我的僧團之外,沒有一個修道者,乃至部分地修習此可證之法。”

  須跋陀又說: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擺正顛倒之事,揭開被覆蓋之物,或給迷途者指點迷津,或于黑暗中點燃燈火,使有眼之人能見。同樣的,世尊以各種方式闡述佛法。”

  “世尊,我皈依佛、法、僧,但願我可以在佛陀面前得以出家(17)和受比丘大戒。”

  “須跋陀,”佛陀說,“任何一個已經接受外道思想的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彌和比丘大戒,都得經過四個月的體驗期。四個月後,經衆弟子作證.其人可受戒而爲比丘。但是,我知道你,可另當別論。”

  須跋陀說:

  “如果說,一個已經接受外道思想之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彌和比丘大戒,都得經過四個月的體驗朗。我也將經過此體驗期,四個月後(19),經衆弟子作證,我可受戒而爲比丘。”

  因此,佛陀對阿難陀說道:

  “那麼,阿難陀,你可給他授戒。”

  “是,世尊。”阿難陀答道。

  雲遊僧須跋陀即對阿難陀尊者說:

  “這是你的福報,阿難陀,這是你無量福報,佛陀己親自給予你授戒的聖法。”

  就這樣,須跋陀在佛陀面前出家。

  受戒不久,須跋陀尊者遠離人群,獨自隱居,精進修習,由如實之智,即身證得出家衆至上聖果,以此聖境而住。這是在家居士正確出家修行的目的。須跋陀知道自己已斷生死輪回,聖行圓滿,不受後生。

  須跋陀羅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他是佛陀親自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最後的囑咐

  阿難陀尊者希望知道怎樣來安放如來的舍利。

  佛陀說:“你不要過問供奉如來舍利之事,關心你自己的善業(阿羅漢)。全心爲你的善業精進努力,作有益之事,追求自利。許多有智見的刹帝利、婆羅門和在家居士,他們對佛陀有虔誠的信仰,他們將來安置如來的舍利。”

  聽到此意味深長的一席話後,阿難陀走到一邊,站在那裏,禁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他想:天哪:我仍然還是有學之人,但是,我的導師將離我而去,他是我的悲憫者。

  佛陀見他不在身邊,喊他過來,開導他說:“好了,阿難陀,不要悲傷,不要哭泣,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我們必定要同喜愛和怕人的一切分離

  ”

  “阿難陀,你功德無量,不久將從煩惱中解脫。”

  接著,佛陀贊美了阿難陀,對他圓滿的善德給予高度的評價。

  在對阿難陀大加贊褒一番後,佛陀叫他進拘屍那羅城,告訴摩拉人如來即將入證涅槃。他們得到達一消息後,馬上攜老扶幼,男女老少,一路大哭而來,向佛陀作最後拜別。

  離別情景

  佛陀接著說:

  “阿難陀,你也許會說:無上聖法沒有了導師,我們失去了導師。阿難陀,你不應如此想,我涅槃之後,我所教之法和所製之律將是你們的導師。”

  “阿難陀,如果希望的話,我圓寂後,小小戒可舍。”

  在此佛陀沒有使用強製的口吻,而是用了虛設的口氣。如果他希望小小戒應該被舍棄,那麼他會用肯定的口吻講出。佛陀預見到,主持第一次結集的迎葉尊者,在得到僧團的准許之後,不會去除任何戒律。因此一些論師說,這是因爲佛陀用了假設語氣。

  因爲佛陀沒有具體的說哪些是小小戒,衆阿羅漢也無法得出任何結論,所以,他們對戒律沒有作任何改動,而是全部保留下來。

  佛陀又一次對衆弟子說:衆弟子,如果你們對佛法僧叁寶,修習之道,方式方法,還有什麼疑問,現在就問吧。不要以後這麼想:我們面對著老師,但我們還是沒能當面詢問世尊。因此而生懊悔。但是衆第子還是沈默不語。佛陀如是詢問了叁次,大衆中還是無人做聲。

  然後,佛陀對大衆說:“也許是由于你們出于對老師的尊敬,不願提出問題。諸弟子,那麼就讓一個人轉告另一個人。”

  大衆仍然一聲不吭。因此阿難陀對佛陀說:

  “妙哉,妙哉,世尊,同這樣的弟子們爲伍真是高興,沒有一位弟子對佛法僧叁寶修習之道,方式方法還有任何疑惑。”

  “阿難陀,你出于虔誠而如此說,如來明了此事,于此大衆,沒有一人對佛法僧叁寶,修習之道,方式方法持有懷疑和迷惑。阿難陀,此五百弟子中,最低品仍是預流之果,永不退轉,注定覺悟。

  接著,佛陀給弟子作了最後教化:

  “衆弟子,谛聽,我告誡大家,一切有爲法皆無常,精進努力(vayadhamma-samkhara-appamadena-sampadetha)。”

  這就是世尊最後的教誨。

   涅槃

  佛陀入初禅靜慮(jhana),從此起,入第二,第叁,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入空無邊處地(akasananacayatana),從此地起,入識無邊處地(vinnanancayatana),從此地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地(n”eva-sanna-n”asannayatana),從此起,入無受想地(sannave-dayitanirodha)。

  阿難陀尊者,還沒有證得天眼通,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尊者,世尊圓寂了。”

  “沒有,阿難陀兄弟,世尊還沒有圓寂,但己到了無受想地。”

  隨即,佛陀從無受想地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地,由此地起,入無所有處,由此起,入識無邊處地,由此地起,入空無邊處地,由此地起,依次入第四,第叁,第二和第一靜慮。然後又從第了靜慮起,依次入證第二,第叁乃至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當下即證無余涅槃。佛陀圓寂于公元前543年的維塞節——月圓日。

  [注]

  (1)《佛陀的教誨》,第二卷,第91頁。

  (2)後來阿帕般利加入僧團而證阿羅漢果。

  (3)Anantaram-abahiram-karitva-此兩種術語指的是個人和佛法。“我的這些佛法將不教授其他人”——這樣的想法則意味著使佛法限製于內部階層。“我的這些佛法將教授其他人,”——這樣的想法是把一些人拒之門外。“我將對此人說法。”——這樣的想法使內部階層産生局限。“我將不對此人說法,”這種想法意味著個人岐視。佛陀對他的法和律都沒有這樣的分別,他沒有內部弟子和外部弟子之分。

  (4)這是四種念處-Satipatthana。在這裏法(dhamma)的用法不同一般,它不可能用一個英語單詞來表達,因爲它指的是精神和物質對象,見《中部》,第一品,《念處經》。

  (5)四神足-iddhipada。欲神足(chanda),勤神足(viriya),心神足(vitta),觀神足(vimamsa)。

  (6)在這裏,劫波(kappa)指的是一般壽命,約100年;Kappavasesam指的是中一劫帶零,約120年左右。

  (7)這就是叁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

  (8)Matika一般爲列表之意,概要,或內容表,這些常常出現在印度書籍卷首,在《律藏》中,它被用來指可能由這種列表而來的《阿毗達磨》,上面所說的叁十七道品被認爲是最早的列表之一。(編者按)  (9)Sukaramaddava-根據注疏,這是一種不老不嫩豬肉,但不是爲他而殺,有的人說這是一種磨菇,也有人認爲此名稱代表著一種美味的佳肴,或一種富有營養的化學食品,參照《那蘭陀所問經》。第一卷,第244頁;《佛陀的教誨》,第二卷,第137頁。

  (10)根據注疏,佛陀挑選了庫屍那羅爲涅槃之地,其中有叁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爲了講說《大善見王經》,以此啓迪人們的更高道德;第二,接受須跋陀爲最後一個弟子,因爲只有佛陀才能使他皈依;第叁,使婆羅門陀那能夠和平地向諸弟子分配他的舍利。

  (11)此須跋陀應同別一個晚年出家的須跋陀區別開來,後者曾評論說不應因佛陀的圓寂而悲傷,因爲比丘可以自由從事喜好之事,而不受老師的束縛,須跋陀的這一論調促使迦葉尊者馬上采取行動,舉行了第一次經律的結集。

  (12)他們的教法在佛陀時代都比較流行。

  (13)第一沙門果——須陀洹果(sotapanna)爲入流果。

  (14)一還果——斯陀含果(sakadagami)。

  (15)不還果——阿那含果(anagami)。

  (16)阿羅漢——應供者,圓滿聖者。

  (17)Pabbajja——出家。它指的是最初出家而爲沙彌。剃除須發,身披黃色袈裟,受叁皈五戒。他由此與世間脫離。這樣,即使是他的父母,他也稱他們爲居士。

  (18)比丘戒——Upasampada,這是指大戒,只在年滿二十後授與。受了此戒後才成爲僧團的正式成員,名爲比丘。

  (19)對于一個要求受戒者來說,不一定要經曆一個觀察期。

  (20)這是指阿難陀尊者,這些話語大大地鼓舞了他,從而不久即證阿羅漢果。

  

《《覺悟之路》第十四章 最後的行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