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除煩惱、斷執著,從持戒開始

  除煩惱、斷執著,從持戒開始

  一講戒律,有些人就害怕,“我做不到怎麼辦?”因而不敢受戒,甚至不敢學佛。其實無論你是否受戒,只要造了惡業,就要感受惡報,後果是一樣的。比如,殺生就要感受下地獄的惡報,下地獄以後很難出來,出來後先要投生爲餓鬼、旁生,然後慢慢才有機會投生爲人。雖然也有直接投生爲人的,但是也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果報,欠一條命要還五百條。

  受戒是爲了讓你增加功德,不是佛要求你什麼,讓你受苦受累。你受戒了就有功德,有功德了就有福報,有福報了就有智慧。守持戒律是爲了嚴格要求自己,這樣進步快,能快速斷除煩惱和習氣。

  “我的煩惱有時候很少,但是一遇到對境就不行,習氣還是改不了。”你能改得了嗎?你也沒有受戒,對自己要求也不嚴格,總是那麼馬馬虎虎的。那麼多劫積累的煩惱和習氣,平時都藏在阿賴耶識中,面對對境的時候自然就出來了,所以你要對付它!什麼時候才能對付煩惱習氣呢?有正知正見、有智慧的時候才能對付邪知邪見,沒有邪知邪見才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才沒有習氣。

  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最後斷習氣障。“我的習氣什麼時候才能斷掉……”你連煩惱障都沒有斷,怎麼斷所知障?更不用說習氣障了。現在有的人對法的執著特別強,因爲煩惱障沒有斷,所以無法斷所知障。斷掉了對法的執著是不是無法修行了?不是,斷執著是一種修行,斷除了執著才有修行。有的人又想:對法也不能有執著啊?然後就不修了。這就是把放棄當放下了。

  放棄和放下是兩碼事,執著和認真是兩碼事。佛菩薩、上師不可能不認真吧?但是他們沒有執著心。認真是解脫,執著是罪過,你認爲自己認真了,實際上是執著,如果你真正認真了就解脫了。“我認真了,怎麼還不好呢?”總活在別人的眼光下,總在乎別人的臉色,人家的臉一黑就動心了,人家的臉一白就樂了。這叫執著!哪有這樣的修行人?別人臉黑臉白與你有什麼關系?這不都是分別心嗎?別人臉色好了你就解脫了?不可能所有的人對你都是白臉,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對你都是黑臉。你不執著白臉就沒有黑臉,不執著黑臉就沒有白臉,你不執著都不會傷害你。

  “我對家人、孩子、親朋好友真好啊!”實際上這是執著,不是認真,你不執著了才有認真。我說的認真是一種緣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脫;你說的認真是一種執著,是輪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你的“認真”給你帶來了煩惱和痛苦,這不也是一種罪過嗎?

  放下和放棄也是一樣,“我把家放下了,孩子也放下了,怎麼還不好呢?”不用問,這是放棄。放棄了肯定有煩惱,肯定有痛苦,也是罪過。當你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時候,才是真正放下了。不要放棄任何人,不要放棄任何事,這才是圓滿。大乘佛法能圓融一切,容納一切,所以大乘佛法裏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大乘佛法裏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

  不要因“不敢受戒”而障礙了解脫成佛

  現在很多人都不敢受戒,因爲怕犯戒。對一個修行者來說,對一個真正想解脫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一點點決心都沒有,還想成佛?怕犯戒而不受戒,說明你心裏還沒有真正下決心求解脫,沒有真正下決心求成佛。沒有戒哪有定?首先是戒,從戒中生定,從定中生慧,戒定慧是有次序的。如是因,如是果,互相都有因果關系。不受戒就無法修禅定,沒有禅定就無法開智慧。不受戒卻想解脫成佛,那是癡心妄想,是不可能的事。做人有做人的原則,作爲修行人,怎麼能沒有修行人的原則呢?想做菩薩,怎麼能沒有菩薩的標准呢?沒有標准的約束,怎麼分辨是佛菩薩還是凡夫呢?所以說受戒是必須的。

  怕犯戒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因爲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錯誤的。犯戒了可以忏悔,可以重新受戒。佛已經告訴我們了,兩種人可以解脫、可以成就,一種是不犯戒的人,另一種是犯戒會忏悔的人。受戒以後,你一定會護持戒律,但是肯定也有把握不住的時候。

  犯戒有四種原因:有時候因不明理而犯戒;有時候因不太相信佛和上師說的話而犯戒;有時候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現前,控製不了,也會犯戒;有時候習氣難改,不知不覺地也會犯戒。很多人現在畢竟還是凡夫,不可能不犯戒,這四種情況肯定都會有。但是你要承認錯誤,然後去改正錯誤,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所修的法。

  受戒以後要盡量不犯戒,實在把握不住,一定要反省、忏悔。如果犯戒了不忏悔,就是錯上加錯,罪過會更嚴重,真心忏悔就可以了。凡夫很多時候認識不到自己的習氣和過失,這也需要過程。認識了錯誤,然後去改正錯誤,也需要過程,不是一下就能改掉的,但是必須要受戒。

  戒分根本戒和支分戒。犯了支分戒,忏悔就可以了,不用重新再受;犯了根本戒,不僅要忏悔,還要重新再受。對于出家人而言,尤其若是犯了一些根本戒的話,以後就不能再重新受了,要求很嚴。佛對在家居士的要求很寬松,可以重新受戒。比如居士五戒,它屬于別解脫戒,犯了根本戒以後,也可以重新受。若是犯了菩薩戒的根本戒,也都可以重新再受。

  有忏悔的方法,還有什麼可怕的!若是想解脫、想成佛,就一定要受戒。受戒以後,不能隨隨便便犯戒,要盡心盡力護持。實在把握不住,可以發露忏悔,通過忏悔可以清淨,然後再重新受戒。

  世間的清淨戒律——斷十種惡,行十種善

  受持屬于世間的清淨戒律。世間的清淨戒律就是斷十種惡,行十種善。

  身叁業:不殺生是斷惡,愛護自他的生命是行善;不偷盜是斷惡,上供下施是行善;不邪淫是斷惡,護持戒律是行善。

  口四業:不打妄語是斷惡,說谛實語是行善;不惡語是斷惡,說悅耳語是行善;不挑撥離間是斷惡,化解別人的怨恨是行善;不绮語,不說閑話,不說沒有用的話是斷惡,精進念佛持咒是行善。

  意叁業:不貪心是斷惡,修持舍心是行善;斷除嗔恨心,不傷害衆生是斷惡,發饒益心、利他心是行善;不愚癡,遠離邪見是斷惡,有正知正見是行善。

  這就是屬于世間的戒律:斷十惡是戒,行十善是律。

  各種業均可以歸納在十善業和十惡業中。比如殺生,具足殺業需具備四個條件:對境、思想、行爲、結果。如果沒有具備這四個條件,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殺業。

  1、不具備對境。比如你認爲某地有個人,要殺他並有了行爲,結果卻發現那不是人,而是塊木頭或其他東西。這是只有思想和行爲,而沒有對境和結果。有思想了,相續中就存留了這樣一個串習,罪過也很嚴重,但不是完整的殺業。

  2、不具備思想。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的,比如只是想嚇唬他、教訓他,結果卻把他殺死了,這是動機上的錯亂。比如想殺害李四,結果卻殺死了張叁,這是思想上的錯亂。

  3、不具備行爲。雖然對境和思想都有了,但是沒有行爲或者行爲上出問題了,結果沒有把對方殺死,沒有結果,那麼這個殺業就不完整。可是由于思想已經有了,按大乘的教義衡量,罪過還是很嚴重的。

  4、不具備結果。雖然對境、思想、行爲都有了,但是卻沒有殺死對方,沒有結果。比如搶救過來了,這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殺業,但是這個罪過也很嚴重。

  如果對境、思想、行爲、結果四個條件都具足了,就是一個完整的殺業。

  下面是殺業的果報。造了殺業後要承受四種果報:

  1、異熟果: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很多人打死一只蚊子、殺死一只雞,都不當回事,死後墮入惡趣時才追悔莫及,但爲時已晚。

  一般的情況下,因嗔恨心而殺生的,先要墮落地獄,尤其是墮落複活地獄,感受炙熱和互相砍殺的痛苦;因貪心而殺生的,一般都投生到餓鬼道,感受饑渴的痛苦;因愚癡而殺生的,一般的情況下要轉生爲旁生,感受互食的痛苦。生前殺父、殺母、殺佛菩薩、殺羅漢、殺上師善知識,都屬于無間罪,死後不用經過閻羅王的審判,直接墮入無間地獄。

  2、等流果:從惡趣中出來後,即使萬幸獲得了人身,還要在人間繼續感受殺生的果報。此果報分兩種: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殺生的同行等流果是前世喜歡殺生,今生也喜歡殺生,從小就有這樣的習氣。殺生的感受等流果是短命多病。

  3、增上果:主要是投生爲人的時候,在外境上要感受的報應。以前造殺業了,就會生于對生命有危害的地方,如出生在經常有海嘯、地震、戰爭、瘟疫等災難多發的地方,生于環境惡劣、深谷險地等不安全的地方。

  4、士用果:造殺業了,如果不及時忏悔,隨著時間的延續,罪業會刹那不停地增長,會越來越重,最終感受巨大的痛苦。

  十惡業中的每種惡業都有四種果報。這裏我們只講解了殺業感受的四種果報:異熟果,要在惡趣裏感受痛苦;等流果,轉生爲人的時候,要感受的惡果;增上果,主要指在外境上感受的痛苦;士用果,就是罪業不停地增長,最終要感受巨大的痛苦。在這裏只是以殺生爲例,講了具足殺業需具備四個條件,還有造了殺業後要承受四種果報。造其他九種惡業也是一樣,需具備四個條件,承受四種果報。

  修十善業就能獲得善趣的快樂,造十惡業就會墮入叁惡趣,感受叁惡趣的痛苦。一切苦樂都由業生。我們要先掌握善惡的標准,然後再全力以赴地斷除一切惡,行持一切善。除了取舍善惡,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除了斷惡行善,我們沒有別的可做。

  如果你想享受快樂就要行善,如果你不願意遭受痛苦就要斷惡。但凡夫是顛倒的,從來不知道畏因,只知道畏果。現在很多人都處于這種顛倒的狀態:有的人爲了早日康複,自己殺或讓別人殺活的動物來滋補身體;有的人非常貧窮,特別想發財,就去拼命地坑蒙拐騙;有的家庭不和睦,夫妻不和睦,這是前世造的業,是邪淫的果報,但是他不明白,又去邪淫了。遭遇妄語、惡語、绮語時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欺騙你,你記恨了,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去報複他;有人辱罵你,你動心了,他說一句,你還兩句,唇槍舌劍、以牙還牙;有人跟你說绮語,你也跟他說绮語。遇到不順,不知道忏悔、積福,反而罪上加罪……這都是顛倒。

  想改變命運,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唯一要做的就是斷惡行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們遭受痛苦,是因爲造惡業;我們享受安樂,是因爲做善業。遭受痛苦的時候,如生病、貧窮,被人欺騙、傷害、咒罵、羞辱,不應該怨他人,應該怨自己,這都是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的果報,應該猛厲忏悔,盡快消除這些惡業,讓自己從根本上解脫。

  我們掌握了善惡的標准後,接下來要掌握斷惡和行善的標准。僅僅不做惡業不叫斷惡,比如很多衆生都不殺生,這不是斷惡;無論是在人道還是在其他道,都有很多衆生自然而然就不偷盜,這不是斷惡;有些人或其他道裏也有衆生自然而然就不邪淫,這也不是斷惡。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語,無貪心、無害心、無邪見,都不是斷惡。只有立下誓言,得到戒體,才是斷惡。沒有戒體,是不能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

  此處講的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如果能在上師善知識面前受最好,但不是必須要這樣。自己在心裏觀想,在上師善知識、佛菩薩面前受,或在叁寶的所依,比如佛像、佛經、佛塔前面受也可以。在此處,主要是要下決心,做決定,包括時間和地點。比如不殺生,時間最好是“乃至菩提果”——從現在開始,直至成就佛果之前,不殺害任何一個衆生。或者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殺害任何衆生,這是最圓滿的戒殺。只要下決心、立下誓言,就能得到戒體。

  在小乘佛法裏,戒體是一種細微的物質,但是在大乘佛法裏,戒體是一種決心和誓言。立下誓言的同時得到了戒體,得到了戒體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比如殺生,如果沒有立下誓言,不殺生也只是一般的善,不是持戒;沒有戒體,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不叫斷惡。如果實在做不到無論何時何地不殺害任何衆生,你也可以這樣發誓、發願:在某某地方,某某時間,不殺害某某衆生。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圓滿的戒殺,但也有極大的功德。

  現在我們學習的十善業戒是基本戒,是世間出世間共同的戒律,先不說獲得出世間的成就,僅僅想得到世間的福報,想獲得人天的安樂,也必須要受持這些戒律。

  

《除煩惱、斷執著,從持戒開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皈依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