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衣食住行都變成修行
佛講過,不如法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想學佛、想修行,一定要如理如法,否則就別學別修了,不要拿佛法造業。拿佛法造業是特別大的罪過!
佛法是從恭敬心、信心中得到的,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不會得到佛法,不會有任何成就。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是一切加持的來源。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大乘佛法裏主要強調的是心。其實學佛修行就是一個轉念,念轉業消——念一轉,業障就消掉了。從早上起床開始,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變成修行。如果你能把握心態,能轉變心態,在佛堂裏念經和在外邊做事沒有區別。如果心不清淨,心沒有安住,在佛堂裏誦經、念佛,也不是修行,都是造業。如果心清淨,能把握心態,在外邊做事,打掃衛生,洗臉刷牙,都可以變成修行。
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佛法是佛法,相續是相續;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佛法與相續,修行與生活都脫節了。雖然學了幾本書,但都是紙上談兵;雖然口頭上能講很多道理,但一點都沒有融入自己的相續;雖然在寺院、在佛堂裏做功課、誦經的時候像個佛、像個菩薩,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工作中,一點變化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
我們這樣學佛修行,解決不了問題!佛法是解決我們相續中煩惱的方法,佛法是解決我們生活中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是要解脫嗎?解脫就是要從煩惱、痛苦中解脫。所以,將佛法融入相續,才能對治煩惱、對治習氣;將修行融入生活與工作,才能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才能改變命運。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很虔誠,但是特別笨,教他一些儀軌、偈頌也學不會,佛只好讓他去掃地,告訴他:你掃地的時候,要在心裏觀想,自己掃的這些不是灰塵,而是自己的業障,自己的煩惱。他特別相信佛,就按照佛說的話去做。掃地的時候,他心裏這樣想,嘴上也這樣說:我掃的不是灰塵而是業障,掃的不是灰塵而是煩惱。就這樣掃啊、掃啊……最後將業障、煩惱都掃盡了,證得了阿羅漢果。
我們洗臉刷牙的時候也要這樣想,這些不幹淨與不清淨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業障和煩惱。把業障洗掉,把煩惱刷掉,這叫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
在大乘佛法裏,尤其是密宗裏講,我們的心是一尊佛,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壇城,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壇城。吃穿、裝飾都可以供養壇城,莊嚴壇城。你爲了莊嚴壇城或爲了表法可以化妝,表法本身就是一種說法,叫“現身說法”。但是我們現在洗臉、化妝,目的是什麼?是想迷惑衆生。從根上就錯了,這個念頭要轉過來!如果我們能轉念,這些不好的念頭就沒有了,都是清淨的心,都變成了修行。
如果你的心到位了,自己的家也是壇城,也是極樂淨土。家裏這些不幹淨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煩惱和業障。我們在家裏打掃衛生,也是掃煩惱、除業障;家裏幹淨整潔了,也是莊嚴壇城,這也是一種修行。這裏沒有不好的心,都是清淨的心。
《普賢行願品》裏講:“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在密宗的大光明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佛,都是本尊,都是壇城。顯宗裏也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如果你能轉爲道用,都在給你表法,都在給你解脫的機會,都在讓你增長智慧。
做飯是修行。給家人做飯是一種菩薩的行爲。我們不是要付出與奉獻嗎?雖然我們都很關心、照顧家人,但是我們的關心、照顧是自私的。“我不自私啊,我對家人、對兒女一點都不自私。”你就是自私!爲什麼這樣講呢?你現在關心他們、照顧他們,是因爲執著“我”——我的家人,我的兒女。“這是我的親生骨肉,我不照顧誰照顧啊?”由“我”引發的都是自私。佛說過,要破除我執,要去掉“我”。
你們現在也能感覺到吧,對家人越關心越照顧,反而越煩惱。因爲是自私的,不是真心實意的,所以感化不了他們。
雖然你的行爲沒有錯,但是你的發心是錯誤的。現在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爲衆生,就要轉念。怎麼轉念呢?你關心家人、照顧家人沒有錯,但是你不能因爲他們是“我的”而關心、照顧他們。你要把他們看成是與自己最有緣分的衆生,最需要自己的衆生,所以關心他們、照顧他們。這樣才能感化他們,你們之間的緣和債才能了。之前你了不了緣,也了不了債!如果你沒有了緣了債,就了不了生死,斷不了輪回。
什麼叫輪回?冤冤相報叫輪回。如果你是自私的,再付出也沒有用,還是互相欠。如果你能無私地奉獻、付出,真正能善待這些衆生,才能了這個緣,了這些債,最後才能了生死。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就應該饒益所有的衆生。但是要從自己身邊的衆生做起,然後一步步擴大。連身邊的衆生都沒有度好,怎麼能度化一切衆生呢?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都是大話、假話。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得很清楚,無論我們發慈悲心還是發菩提心,都要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慢慢擴大範圍。
“這都是與我最有緣、最需要我的衆生,所以我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你這樣想就有力量了,做家務的時候也會很輕松。你有這樣的發心,它就能給你一股力量,這叫加持!如果你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就不能了緣了債,不能解脫。
其實你付出了、奉獻了,本身也是給自己積累資糧。你不是要成佛嗎?這都是成佛的資糧啊!你能這樣想,也能從中得到一種力量,一點都不會感覺累,心裏也不會有怨恨。這叫加持!加持不是什麼很神秘的東西。你做飯本身也是給佛菩薩准備供品,也是爲父母衆生服務,這裏有很多含義。
吃飯是修行。如果你有高的見解,自身就是一座壇城,吃飯本身就是一種供養。如果你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可以先供養諸佛菩薩,然後將這些食物當作加持品享用,也有消業、驅魔的作用。真正的修行人,不用去找什麼仙家。“是不是我身上有東西了?是不是我家裏有東西了?我現在怎麼將他們送走啊?”不用這樣。你能如理如法地做飯吃飯,本身就能驅魔。如果信心足了,這些飲品食品都是甘露、甘露丸。
很多學密法的人,都特別喜歡甘露、甘露丸,但是喝了吃了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哎,怎麼跟普通的食品一樣啊?”如果沒有信心,相續沒有成熟,不會起什麼作用。如果相續成熟了,有具足的信心了,喝水就是在喝甘露水,吃飯就是在吃甘露丸啊!我們做會供的時候分的那些東西,就是一些飲料和食品,但如果你能真心實意把它們當作甘露和甘露丸,它們就可以幫你消業,幫你去病、去魔、去煩惱。物質上沒有什麼甘露和甘露丸,主要是自己的信心。
穿新衣服之前,也可以先供養諸佛菩薩,然後把新衣服當成是諸佛菩薩賜給自己的加持品穿在身上。那是金剛铠甲啊!看誰還能往你身上粘不清淨的東西!不可能!這也是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心的力量。爲什麼說一心祈禱能得到加持?你能堅定信念,能一心一意,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因爲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力量是分散的。你能將心定下來,心的力量就集中到一起了。
做生意是修行。你可以在外邊開個小店,但是發心要正確。衆生肯定需要這樣的場所,你爲了給衆生提供方便條件而去做生意,不會造業的。你還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方式跟衆生結善緣,給他們種善根。如果你能以一顆清淨心去善待每一個客戶,你就是與他們結善緣,給他們種善根。
走路是修行。走路的時候,把佛菩薩觀想在右肩上,這樣走路也是繞佛。把路途中見到的美麗的城市、風景等所有清淨美好的東西,統統供養給諸佛菩薩,供養給父母衆生,盡量去對治煩惱,消滅貪心。“這個太美了,歸我多好啊!”要把這個貪念轉化過來,修舍心,對治煩惱,不讓煩惱、貪心生起來。
逛街是修行。商場裏有各種各樣的服飾、食品,對這些也不要生起貪心,全部做供養、做布施。這也屬于是意幻供養、意幻布施。如果你的心真正到位了,真實供養和意幻供養、真實布施和意幻布施沒有區別。因爲供養的目的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一進超市貪心就上來了:“哎喲,這些東西多好啊,我要嘗一嘗……”沒錢買還著急。其實當你生起貪心的時候,通過意幻供養、意幻布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就達到目的了。
小乘佛法特別強調依止寂靜處,修行要上山、出家。在山洞裏修,沒有那麼多對境。但是我們現在修的不是小乘佛法,而是大乘佛法。修大乘佛法是在生活中、社會中、世俗中,大乘佛法的出家是心出家。如果只把握自己,是小乘修行;不僅把握自己,還要幫助別人,才是大乘修行。
在對境中把握自己難度很大,但是成就也快。沒有對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對境修一刹那。在對境中很難把握,可一旦勝利了,就是真正的勝利。你們現在作爲在家居士,沒有到山上修行的機緣,但是盡量把握人身,在生活中、工作中去學修,這樣修行成就特別快,做到了這些叫智慧。
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要盡量遠離散亂的境相。這些境相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外在的境相主要指環境,修行的環境也很重要。我們現在沒有太大的力量,很難改變環境。很多時候,我們不僅沒有改變環境,反而被環境改變了。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的定力,有一定的智慧,就可以改變環境。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力量,就要選擇一些比較清淨,對修行有幫助的環境。
環境與周圍的人都很重要。我們沒有開悟證悟,沒有登地之前,會被環境、惡友轉變和影響。所以你們到山上來,到寺院來學修是對的。我們現在需要這樣的所依與助緣,否則很難進步,很難突破。我們這個地方和一般的寺院不一樣,這裏有正法,每天都可以修持…
《怎樣把衣食住行都變成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