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離心與菩提心

  出離心與菩提心

  今天給大家開示的主題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要解脫,要成就,就一定要在相續中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然後要有般若空性智慧。現在很多人都在修淨土宗、修禅宗、修密宗。無論修何種法門都一樣,如果沒有這叁個條件,就不能成就。所以這些非常重要。

  修持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是有程序、有次第的,不是隨便先修哪一個都可以的。先修出離心,然後修菩提心,最後再修般若空性智慧。如果不按程序修,就不會有什麼成就。這些心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在相續中産生的,通過正確的修持方法才能修出來。

  首先要修習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最最基礎的修法,四外加行修好了,相續中才會産生真實無僞的出離心。

  四外加行就是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其實,佛講的輪回、因果和佛當初講的四谛是一樣的。佛成道以後,最初講的就是“苦”,因爲六道衆生沒有認識到這些苦,所以首先要了知苦。如果你不了解輪回,不知道六道輪回裏只有痛苦,沒有安樂,就無法産生希求解脫之心。所以首先要了解輪回,知道輪回之苦,知道六道輪回像火坑一樣,只有痛苦沒有安樂,才會有逃脫輪回的想法,才會有出離心。如果沒有想要逃脫輪回的想法,沒有一個追求解脫之心,我們學佛修行也不可能精進。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精進不起來,堅持不下來。因爲還是不了解輪回,不知道輪回之苦。雖然我們也明白一些,但是沒有深信。如果你知道輪回是苦海,是火坑,你就不會留戀,也不會貪著。在火坑裏,任何人都一樣,一刹那都不想停留。其實火坑不是特別恐怖,對我們的危害也不是特別大。火坑只能奪去我們一條生命,或者只讓我們遭受幾十分鍾的痛苦,而輪回比火坑對我們的危害更大。我們在六道輪回中失去過無數次的生命,受盡了無量無邊的痛苦,而現在我們有了解脫的機會。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脫離火坑的機會,你是不會錯過的,一定會想盡辦法,全力以赴,緊緊抓住。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有了解脫的機會,多難得啊!但我們還是沒有抓緊,沒有全力以赴,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深刻地認識到輪回之苦。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佛講苦、集、滅、道,爲什麼第一先講苦呢?如果認識不到苦,你就會很麻木,不會有逃脫輪回之心,所以就無法能夠解脫、成就。如果你知道苦,就會尋找痛苦的根源;找到了根源,就會找解決的方案;通過這個方案,最後就會逃離這種痛苦,這叫“滅”。“苦”是輪回的果,“集”是輪回的因,“道”是涅槃、寂靜的因,“滅”是涅槃、寂靜的果。這都是因果關系。

  我們在四外加行裏學習輪回過患,同樣是爲了了知輪回之苦。其實人非常痛苦,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我們現在所感覺到的,只是一些粗大的苦,還沒有認識到更多的苦。如果我們知道六道輪回裏的叁惡趣——地獄、餓鬼、旁生只有苦沒有樂;知道叁善趣——阿修羅、天界和人間同樣只有苦沒有樂,人間充滿了叁大根本苦、八支分苦,才會生起逃脫輪回之心。我們現在要想解脫成就,首先要深信輪回,深信六道輪回如火坑、如苦海,只有苦沒有樂,包括人天這些暫時的利益或福報,都是有漏的、無常的、痛苦的。只要是有漏的東西都是痛苦的,只要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

  我給大家講過,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這些壞事與逆境,是直接讓我們感受痛苦;好事與順境,是間接讓我們感受痛苦。只有直接和間接的差別,沒有別的差別。

  你知道了輪回苦,想逃脫這種苦,就要懂得因果,深信因果。能修無我空性的智慧,就能解脫,就能成就。因爲輪回的根、痛苦的根是煩惱,煩惱的根是我執。要去掉我執,破除我執,就要有無我空性的智慧。諸法是空性,知道“我”不存在,我執自然就會消失。沒有我執就不會起煩惱,不起煩惱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有輪回。在六道輪回裏,你靠暫時的智慧——斷惡行善,能解決很多痛苦,能得到很多暫時的安樂;但若想得到究竟的安樂,就要靠最究竟的智慧——無我和空性的智慧。這叫因果不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無常的,所有的緣起法也都是無常的。人身最難得,生命最容易失去。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以何種方式死。

  如果你真明白了如上的道理,真的在相續中生起了穩固的定解,你才會精進修行,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最後才會成就,才會解脫會成佛。不然說得都好,決心都大:我要學、我要修,今生一定要解脫。但是,一到關鍵的時候,一遇到對境的時候,就灰心或者放棄了。這就是因爲沒有真正明白這些道理。我們現在的狀態是,在家裏、在單位或者在其他地方,有一點點挫折和坎坷,或者遇到什麼問題了,就退心了。如果把四外加行的道理徹底弄明白、搞清楚了,真正有了一個甚深的體會或成就,就不會有這些事。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會影響你、障礙你。

  做爲初學者,首先應該腳踏實地學修四外加行。把四外加行學透,對每個道理有甚深的感受與體會以後,再進一步地學修其他法。現在我們主要是修學基礎,先不著急學修其他的。基礎打牢了,學修其他的法很快就能成就。如果沒有打牢基礎,學修別的法也不可能成就。

  “我修加行這麼多年了,現在應該修更高深的法了吧?”這個不應該問我,應該問你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相續。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出離心,說明四外加行還是修得不夠,還需要修。是不是對輪回,對世間的這些福報沒有絲毫的留戀,日日夜夜在希求解脫?如果不是,你依然會懈怠、懶惰、散亂。如果真心想解脫,就不要好高骛遠,不要著急修其他法。

  我們現在修習四外加行,然後修習五內加行,後面還有特加行,最後才是修正行。雖然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但都要按次第來,因爲每個人的根基、機緣都不一樣。我們這些人中肯定也有不同的根基,有的人現在可以修正行,有的人現在可以修特加行,有的人現在可以修五內加行,但是有的人還需要修四外加行。不是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要修自己該修的法,要修與自己相續相應的法。

  五內加行的前兩個加行是皈依和發心,修這兩個加行主要是爲了生起菩提心。

  不皈依上師叁寶不能進入佛門,如果沒有進入佛門,就不能修學佛法,也得不到任何戒體,包括得不到菩薩戒的戒體。皈依戒是一切戒的基礎。皈依是進入佛門,也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前提。

  然後是發心。發願行菩提心的前提是四無量心。如果四外加行修好了,知母、知恩、報恩這叁個基礎就有了,有了這叁個基礎,發四無量心就不難了。

  如果按次第修行四無量心,首先修舍無量心,就是舍掉兩個概念,兩種心態,修出平等之心。一個是舍掉對親朋好友的貪戀,一個是舍掉對怨敵仇人的嗔恨。如果你有知母、知恩、報恩的基礎,就知道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兒女,對自己有無比的恩德,自己要報恩。在這樣的理念下,對親人、仇人就不會有太多的貪戀或怨恨。以一個平等的心態對待一切衆生,就容易發出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因爲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有恩,自己要報恩。要報恩就要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這是四無量心。

  有了四無量心,願行菩提心自然就能産生。這個時候你會考慮:我怎樣才能給予他們安樂?怎樣才能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他們吃的、穿的、住的解決不了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佛法利益他們。他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有煩惱;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爲有我執我愛。要斷除我執我愛,就要靠正法,靠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只有輾轉*輪了,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直接而真實地利益衆生。自己能輾轉*輪了,才能幫助他們解決根本上的問題,才能給予他們永恒的安樂。這時你就會想:爲了利益、救度這些衆生,我要發誓修持成佛!這種心叫願菩提心。成就佛果不是無緣無故的,還要下決心修持菩薩的學處——六度萬行。這種決心叫行菩提心。要生起願、行菩提心,就要靠四無量心。

  我們很多時候都講慈悲:我要給予衆生安樂,要拔除衆生痛苦,要利益衆生、幫助衆生。但這種發心很多時候都是假的。你要生起願、行菩提心,就要靠四無量心。要生起四無量心,就要靠知母、知恩、報恩。要知母、知恩、報恩,就要相信六道輪回,相信叁世因果。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都是因果關系,不可能一步登天。不種瓜不可能得到瓜,不種豆不可能得到豆。沒有火不可能有煙,因爲火和煙是因果關系,火滅了煙自然就消失了。因産生了,果自然就産生了;因結束了,果自然就結束了。這些修法都是有次第的,不能跨越,要一步步地來。

  我爲什麼強調次第、強調修加行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現在有些人很精進地學修佛法,但是始終沒有進步,沒有成就,就是因爲沒有按次第,沒有修加行。有的人根本不修加行,即使修加行也只修五內加行,只追求數量,卻忽略了質量。有的人皈依、發心都念了十萬遍,大頭磕了十萬遍,百字明念了十萬遍,曼茶羅也修了十萬遍。但相續還和以前一樣,沒有絲毫的變化,沒有一點點成就。

  第二,沒有最根本、最基礎的修法,沒有弄明白四外加行的道理,就會越學越難,越修越難。現在很多人,雖然學佛好多年了,有的學了十年、二十年,但是越學越糊塗,越修越沒有信心。

  我初到漢地,弘揚這樣一個有次第的法,也是很有難度的。我知道,這些不容易被人接受。因爲人們都非常喜歡那些高深的法,不願意按次第學修,更不願意學修這些基礎的法,但是這些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真想解脫,就要按次第學修,否則不會有任何成就。因此,即使再有難度,我也會堅持下去。

  大家不要著急修高深的法。如果相續沒有成熟,基礎沒有打好,即使天天念金剛七句、誦《楞嚴經》也不會開悟、見性。如果基礎打好了,相續成熟了,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比如念一遍,一個動作,甚至一瞬間就能開悟、見性,就能解脫。如果相續沒有成熟,真的是非常難。雖然你每天念《金剛經》,但是如果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你不想解脫,不想成就,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如果真想解脫,真想成就,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修。

  

《出離心與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