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不能在當下深入禅定?(德寶法師)

  爲什麼不能在當下深入禅定?

  摘自:德寶法師 著 《深度禅修》

  我們爲什麼必須修習禅定?爲什麼必須養成某種理論上與生俱來的善巧方便?其答案僅僅在于:我們經常心神散亂,妄念紛飛。這種分心猶如攔路虎,妨礙了我們在修行之途中的進步,因此,我們必須修習禅定。

  此外,我們的心中充斥著種種習以爲常的念頭和情緒。這些念頭和情緒即使很微弱,也很強大誘人。它們完全占據並支配著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心如猿猴,妄念不斷,無法專注于任何事物。

  盡力不要去想恐龍。僅僅端坐一分鍾,在此期間不要去想某只粉紅色恐龍,而去想一架噴氣式飛機。此時此刻,就請你停止閱讀,立刻這樣做!你能夠做得很好嗎?心理暗示的力量會將我們的心強烈地引向那只粉紅色的恐龍形象,不是嗎?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粉紅色恐龍並不是真正困擾我們的東西。但是,如果你銀行存款空空如也,而此時需要支付賬單,你會怎麼樣呢?面對性愛、風流韻事、工作和某個仇敵之時,你又會怎麼樣呢?這些東西強有力得多。如果某天諸事不順,使你精疲力竭、暈頭轉向,事後你曾經試著琢磨或深思過嗎?要做到這點十分困難。

  巴利文佛經中列舉了五種最容易令人分心的東西。無論是在坐禅或起身之時,這些東西都會妨礙我們的禅修。

  1貪欲。目睹某物之後,我們就想占有它,或者想到某物之時,就想要占有它。我們想要置身于優美的音樂之中,想要更涼爽或暖和的房間,想要那輛新車或者想要那頓美餐……我們想要立刻得到這些。類似的想法浮現在心中之後,它就會再叁出現,直到我們最終如願以償,或者徹底死心爲止。我們爲之神魂顛倒,朝思暮想。這些鏡花水月似的幻影始終萦繞于我們的心頭,並使我們丟棄了生命中真正的珠寶,心靈也無法長時間專注于任何其他東西。

   2嗔恚(憎恨)。我們討厭生病,也討厭那種刺耳的噪音。我們討厭這種食物,想要其他的美味。我們祈願那個讓我們不好受的卑鄙家夥掉進地洞,消失得無影無蹤。當我們面對自己深惡痛絕的東西時,心靈就會耿耿于懷,煩惱不堪。這些破壞了我們獲得禅定的能力。

  3掉舉。我們不想得癌症。當然,這並沒有發生,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然而,即使這種可能性似乎極爲微渺,我們仍然會感到焦慮。我們也不想失業或離婚,或者發生交通事故,並因此充滿煩躁和焦慮。此外,我們也費盡心機,想要得到某些東西,但心中始終擔心會徒勞無功。這些想法讓我們夜不能寐,並無法專注于眼前的美好事物。有時,我們會莫名其妙地坐立不安,身體顫抖,心神恍惚,想著種種無益之事……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絕對無法進入禅定。

  4昏沈。有時我們的身體或心靈會過于勞累,或者身心俱疲。此時,昏昏欲睡的感覺十分美妙,我們毫無活力或幹勁;有時,我們只是無法聚精會神。我們試圖讀書,然而將同一段文字讀了叁遍,卻仍然懵懵懂懂,不解其意;我們試圖靜慮,心靈卻如墜入五裏霧中,萬事都顯得朦胧不清。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也許會倍覺氣餒,轉而去看電視或做其他事情,以捱過這段昏沈時光……然而,既然禅定要求具備精進、活力、清醒和敏銳,在上述狀況中,我們當然無法進入禅定。

  5懷疑。有時,當我們著手禅修或做其他事情時,我們會十分優柔寡斷。我們心存疑惑:“我這樣做真的會有進步嗎?這真的值得我花費時間嗎?我如何知道別人告訴我的那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呢?我做得對嗎?還是我做錯了呢?”我們首尾兩端,猶豫不決,對手中的工作舉棋不定。我們或許會推延下去,直到我們完全確信這件或那件事情爲止。然而,生命中很少有確定無疑的東西,如果存在著這種疑慮,這件事也許就永遠無法完成。因此,生命有時需要冒險和信任。缺乏這種冒險和信任,我們就無法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

    障礙是怎樣滋生的?

  有叁種錯誤舉止導致了障礙的産生,它們是:(1)邪思維,即貪念、嗔念和殘酷的想法;(2)邪語,即妄語、惡口、绮語和兩舌;(3)邪行,即殺、盜、淫。

  此外,還有若幹滋生障礙的惡習。1不正念省思。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會在心中産生情感反應,這種重複出現的情感會變成束縛我們的習氣。因此,我們必須留意這些習以爲常的念頭和知覺長久執著的對象,否則,就會染汙這顆我們試圖予以淨化的心靈。

  2不聞正法。我們很難擺脫自身的障礙。修行之路很微妙,也很容易被誤解。我們必須審察那些我們認爲能拯救自身的念頭的源頭,確保這些念頭的源頭沒有秘而不宣的動機。因爲,盡管很多東西聽似很美妙,實則不然。爲了確定特定信仰體系的價值,我們必須細心審視這種體系實際培育出來的信徒類型。那些通過武力、排他或大肆宣傳而傳播開來的信仰體系,很可能無法引導我們獲得安樂和智慧。

  3結交惡友。我們會受到周圍人的觀點、態度和行爲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多結交那些與我們相當或比我們更優秀的人。

    禅定與正念將障礙拒之門外

  禅定能夠降服障礙。相應的,爲了證入禅定,我們必須用正念將這些障礙暫時拒之門外。成功地阻擋住上述五種障礙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如釋重負。這種釋然逐漸累積,最終將會變成喜樂。

  正念和正知屬于頓悟的範疇,然而,爲了修習禅那,我們必須用正念來克服禅定中的障礙。這些障礙並不會自行消失,只有同時修持正念和禅定,才能降服它們。

  我們必須用正念來覺知五種障礙,覺察它們何時存在,何時消失,如何産生,如何消除以及如何避免它們日後重現。

    降服障礙的方法

  禅修之時,如果你因障礙而分心,可以試著弄明白使你分心的是什麼障礙。然後,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進行對治。我們將逐一檢視這些障礙的特征、滋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相應的對治之策。

    貪欲

  特征:對你所欲所求之事(物)的妄念。大多數妄念都具有想要改變事物的特點,比如計劃。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終萦繞于我們的心頭,使我們無法長時間專注于其他任何東西。

  根源:缺乏正念而頻繁關注種種欲念。感官欲望的滋生源于缺乏正念的反應,而克服它則需要在待人處世時充滿正念。

  對治之策:如果你念念不忘某物,可以通過轉而專注于善法而忘掉它。這些善法包括:

  純粹正念。欲念産生之時,觀照它的存在;欲念消失之時,觀照它的消失。

  正念省思。當失念(unmindful reflection)之時,應生起真實而如法的正念,消除這種失念並生成相反的正念省思。

  自我鼓勵:你可以無聲地做自我交談,提醒自己勿忘修行的良好動機。

  八正道:一勞永逸地斷除感官欲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修習八正道,並回想這些教法。當前缺乏的是哪種教法?你生命中最缺少的又是哪種教法?此外,還應該設法修習這種教法。

    嗔恚(憎恨)

  特征:當念頭中呈現出微弱的惡意或好鬥的動機時,就意味著你心懷嗔恚。這時,你就無法欣賞到任何事物的美好。當這種念頭加劇,變成怨恨和仇視時,你就如同一鍋翻騰的沸水。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終萦繞于心頭,使我們無法長時間專注于其他任何東西。

  根源:仇恨根源于憤怒的念頭,它最初可能是輕微的惱怒或不快。如果你此時毫不留心,這種念頭就會逐漸變成憎惡、不滿、憤怒、怨恨或仇視。這源于你對憤怒的失念,因爲你耿耿于懷,再叁思量,會不斷促使怒意滋長。

  對治之策:將怒意扼殺在襁褓之中。當怒意剛剛産生時,就不要任其滋長。

  隔離憤怒:在心中將憤怒本身與激起憤怒的行爲、他人、環境或記憶隔離開來。讓憤怒僅僅投射在你的心中,但自己不要成爲憤怒之人。讓它僅僅成爲純粹的能量。

  自我對話:與自身進行透徹且和風細雨般的深談。

  數息:按照後面介紹的特別方法,數出入息。

  禮敬佛陀:將你對佛陀及其教法的敬意付諸實際行動。口中念誦“禮敬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世尊”叁遍。憶念佛陀無邊的堅忍、慈悲和憐憫。

  想想心生怒氣是很危險的,會招致可怕的後果。

  全面看待那個人的優缺點:不要緊緊盯住那個人的缺點或不足,而要銘記著他們的優點。

  觀無常和緣起諸法:轉怒爲智,激勵你全面證悟真如實相。認識到憤怒和産生憤怒的原因都是無常的,憤怒的産生依賴于各種緣由和因緣。

  善待自我:有時你也會對自己生氣,此時應該自我寬恕,回想你的美德和理想中的自我。

  記住人終會死亡:難道你真的想在離世之時,對自己心懷憤怒嗎?記住,當你懷著怒氣說話做事,傷害他人之時,你首先傷害到了自身。甚至在你傷害他人之前,就已經傷害到了自己。

  不要責怪任何人:記住,只是情勢如此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

  培養感恩心:用慈心來修習對衆生的感激之心,以便消除憤怒和惡意。

  與痛苦交談:憤怒會引起痛苦,反之亦然。應該與痛苦、懶惰、衰老、恐懼傾心交談,這些都十分重要,大有裨益。

  總之,嗔恚是個很大的話題。困擾我們的不僅僅是憤怒,悲傷、恐懼和沮喪也會對我們糾纏不休。你也許會對任何事心懷憤恨:背部或腿部的疼痛,食物的味道,住房條件太差或薪水過低,諸如此類。本節會告訴你如何改善與周圍人的人際交往。你剛才讀到的這些總原則適用于你與任何你厭惡的人或事相處之時。無論是生病、繳稅或你的摯友棄世之時,都請你思考,如何才能將本書所學的智慧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去。

    掉舉

  特征:我們的種種念頭遷流不息,由于無法讓身心安靜下來,因而表現出恐懼、緊張、憂慮、焦躁或不安。有時,念頭過于微妙,瞬息萬變…

《爲什麼不能在當下深入禅定?(德寶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盤腿打坐健身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