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致我們根本無法抓住它們;而有時,念頭又是如此強烈,以致我們無法聚精會神,將它們洞察得一清二楚。
根源:經常缺乏正念而關注那些焦慮不安的念頭和感受。
對治之策:按照下文介紹的特殊方法,來數你的出入息。
昏沈
特征:昏沈是對所有昏昏欲睡的懶散心靈的傳統說法,另一種通常的說法是惛眠。當我們的身體或心靈過于勞累甚至身心俱疲時,昏昏欲睡的感覺十分美妙,我們毫無活力或幹勁,而且無法集中注意力。然而,禅定要求具備精進、活力、清醒和敏銳,因此在上述狀況中,我們無法進入禅定。
根源:修習出入息的正念之時,你的身心會變得輕安自在。如今,你卻感到無精打采,昏昏欲睡。這種昏睡的感覺十分美妙,你會歡迎它的到來,並挽留住它。然而,昏睡或困倦並不能産生真正的喜樂,相反,它會讓你變得遲鈍,失去活力。因此,不要自我欺騙,將昏睡的糖衣炮彈等同于真正的喜樂。佛陀曾經說過,佛法使人精進,而不是使人懶散。
對治之策: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正念省思:在昏沈時,你也必須進行正念省思,以默念的方法來給自己醒神,並鼓勵自己。
睜眼:睜開雙眼,將眼球轉動數秒鍾。然後閉上眼睛,繼續坐禅,修習正念。
想象亮光:想象極明亮的光束,心靈在光束上專注數秒鍾。當你想象亮光之時,睡意通常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屏住呼吸:做一次深呼吸,盡可能長時間屏住呼吸,然後徐徐吐出。重複數次,直到你的身體變暖並流汗爲止,然後繼續坐禅。
捏耳垂:用拇指和食指緊捏耳垂,並真正感覺到捏的力度。這種方法極爲有效。
站立:非常緩慢而安靜地起身,動作要盡可能輕,最好不要讓鄰座覺察到。站著禅修數分鍾,直到睡意消失爲止。睡意消失之後,繼續安靜地打坐,修習正念。
走動:行禅數分鍾,直到睡意消失爲止,然後繼續坐禅。
潑水:起身用冷水洗臉。
休息:起身小睡數分鍾。有時,昏沈確實是我們需要睡眠的迹象。
懷疑
特征:你無法確定當下或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麼事情。你也不相信某些事情,始終想著“什麼”、“爲什麼”、“這樣對嗎”、“這樣錯嗎”之類的問題。
根源:對疑念的不正念省思是使懷疑持續存在的原因。有懷疑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始終糾纏于疑問,以至于它占據了整個心靈,使你毫無平靜可言,這就是人爲之事了。因爲失念而導致的疑念,其對治之法是正念省思。
對治之策:對如下事物進行正念省思:
佛:佛、法、僧叁寶的化身。
法:深入佛法,並明白其義理。然後,思考你讀過的佛經以及覺察的自身變化。這樣,你就獲得了信心,疑慮也就會不斷減弱。當你明白並深入研究佛法的真理時,懷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過去的成就:你在克服貪婪、嗔恚、掉舉和昏沈上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
利用數息來抑製障礙
佛教的宇宙觀中,魔羅(Mara)象征著愚癡(unskillfulness)以及靈命死亡。魔羅是個誘惑者,使紅塵充滿誘惑或者亂假爲真,使人分心,不再專注于學佛修心。障礙出現之時,你可以用善巧方便,以極特殊的方法來數出入息,以此來擊退魔羅的大軍。
吸進呼出,然後數“一”;
再吸進呼出,然後數“二”;
再吸進呼出,然後數叁;
……
就這樣數下去,直到數到十,然後從十倒數到一。再從一數到九,然後再倒著數到一,再從一數到八,再倒數到一,再從一數到七……如此循環,每次都減少一個數,直到最終得到一爲止。然後,停頓數秒鍾。
計數時,往往會有障礙來搗亂。這些障礙會使你分心,忘記計數。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之後,應該立刻攝念,重新計數。
重新回來之時,或許你已經忘記剛才數到哪個數,或許你不記得剛才是按升序還是降序在計數。假定數到六時,你分神了。當你重新攝念之時,已經不記得應該從六數到七,還是從六數到五。那也不打緊,重新開始即可。雖然會略感慚愧,但不應深切自責。再從頭開始,重複整個計數過程。這種事發生數次之後,你就會下定決心,不讓心神飄忽,時時分神。然後心靈就會專注于出入息,這樣,你就擊敗了魔羅。當你對自己和這種修煉法門信心十足之時,就可以停止計數,回到正常的禅修之中。
怎樣消除障礙?
如何才能消滅障礙呢?你覺照它,直到它消亡爲止。你可以頻繁地用正念的強烈光芒滌除這些障礙,這樣,它就會逐漸消失。通常,你意識不到障礙的消亡。當你用正念來這樣做時,你的心頭會懷著“障礙還存在”的意識。是的,障礙還在那裏。什麼時候它才能永遠消失呢?或許,某天你會說:“我最近沒有看到這些障礙。這是怎麼回事呢?真的,它終于消失了!”我們通常能覺察到障礙的存在或消失,但不能覺察到消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障礙越來越微弱。
障礙的消除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持守戒律,約束感官欲望。在這個階段中,粗糙的感官欲望不再呈現出來,感官變得相對平靜。此時,你可以有意識地觀照感官事物的深層本質,以此來修行正念內觀。
第二階段是獲得禅那,該階段會暫時消除五種障礙,你不會再有意識地去思考感官對象的本質。此時,感知會轉向內部,而對覺知對象的根本性質的認識,則超越了文字相和思維。
第叁階段是最終的完滿階段,也就是獲得圓滿的覺悟。在這個階段中,所有潛藏的習性都會從心中連根拔除。
纏縛
纏縛就是潛藏在心中的習氣,是障礙的根源。纏縛是根,障礙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須從地下吸收每滴甘露。爲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遠遠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見部分。
纏縛也如同我們眼睛的翳障。我們利用禅那來消除心靈的障礙,就如用眼淚來清洗眼睛一樣。但無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會再次出現。除去這些纏縛,就如同給眼睛動手術,切除翳障,以便我們能重新清晰地看見萬物。當纏縛從心靈的慧眼中切除之後,我們就能觀察緣起諸法的無常本性。這就會導致完全的解脫。
共有十種纏縛(十纏,又名十結使),即五下結和五上結。從第十二章開始,你會了解更多除去這些纏縛的方法。
五下結
1身見結:即認爲“我”是永恒的(“常我”)。這種執見認爲,某種“常我”是我能夠獲得幸福的關鍵。如果我能夠爲自己貪求更多東西,或擺脫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種改變,一切都會變好。
2疑結:這是指對極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懷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叁寶。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諸如因果報應和輪回之說(不要將輪回和轉世投胎混爲一談)。
3戒禁取結:這種執見相信,可以通過遵循已定的戒條,或者死守某種特別的信仰體系,自己就能獲得自由。這種執見認爲,通過信靠戒條和信仰體系,靈魂就能解脫,而無須自己精進用功,尋求真道。注意,此處並非說僅僅“相信”這些戒條或信仰觀就會造成危害,而是說“執著”于它們才會造成危害。
4貪欲結:相信得到某人或某物後,就能夠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內在痛苦;相信某些快樂能夠從根本改變人對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結:認爲可以通過拒斥和抨擊某些事物,使諸事順心遂意。
五上結
1色貪:相信死後能繼續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貫穿全部人生體驗中的內在痛苦。
2無色貪:錯誤地認爲如果死後能夠繼續以其他狀態存在,或存在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樂。
3我慢:過于自負,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評價過高,自憐自愛。
4掉舉:總是希望事情有所變化,永遠不滿足現狀。
5無明:不能如實洞見萬法真相,對苦、空、無常和四聖谛的教法蒙昧無知。
以禅那破除無明
這些纏縛可以概括爲叁種根本習性:貪、嗔、癡。其中,癡或無明最難根除。無明不能憑空存在,由其他東西滋生而成,滋生它的就是纏縛。當我們降服纏縛時,就能獲得禅那。禅修則能減少我們的貪欲,而貪欲則是煩惱的根本原因。
然後,我們通過禅定來獲得智慧,完全洞見諸法實相。同時,我們依賴于定、慧之力,就能徹底根除障礙,隨後就能打破無明窠臼。
其過程如下:我們暫時克服這些障礙後,就可以獲得禅那;接著,我們運用禅定之力獲取智慧;然後,同時運用定、慧之力,就能根除這些障礙,並輕而易舉地徹底斬斷無明。
心靈克服障礙之後,獲得的禅定極有益處,它能引導心靈洞見萬法真相。然後,就能獲得無上寂靜、安樂和清淨本心。
這種清淨智慧和甚深禅定密不可分,兩者共同起作用,使心靈完全保持清淨無染的狀態。因此,佛陀說:“入定者能夠如實洞見諸法實相。”
自我對話
我前面談到過“與痛苦交談”。人無完人,無論坐禅與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並會受到它的困擾。自我對話是十分有益的修行方法。在很多情況下,它都有益于使心靈獲得安定。接下來,我們以肉體疼痛爲例,來闡釋自我對話的方法。
痛苦出現之時,我們必須與之交談。我們必須這樣說:
這種痛苦並不新奇,我以前經曆過,但很快就消失了。此刻,這種痛苦也不會長久,也將會很快消失。
我的身心曾經屢遭痛苦,命途多舛,多曆艱難,但它們最終都化成了煙雲。我的痛苦也並不是絕無僅有的,所有有情衆生都忍受著這種或那種痛苦。
我必須心無旁骛,關注這種痛苦。佛陀教導我們將痛苦作爲觀修的對象。它是四念處之一。他也曾經教導我們,如實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我必須修習安忍。佛陀獲得覺悟之前,在修習禅定時曾經曆過千萬種苦難。即使在覺悟之後,他仍然遭受著痛苦。有一次,提婆達多向佛陀扔了塊石頭,傷了佛足。佛陀毫無怨言地忍受著痛苦。
疼痛無可避免,但我們卻可以不生起煩惱。我不想因疼痛而煩惱不安,相反,我應該利用這種疼痛來根除煩惱。人們會在運動場上說“不勞無獲”。的確,沒有疼痛就沒有收獲。修行之路更是如此,佛陀曾將修行稱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不應該憎恨疼痛。這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我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如果我對自己的身心充滿惱怒或怨恨,我就是個傻瓜。因此,我必須用正念來駕馭我的身體和這種疼痛,並用慧眼來覺照它,洞察這種疼痛生滅往複的過程。畢竟,它只是短暫易逝的。幸好如此。
在《箭喻經》(The Sword Simile)中,佛陀如是說:
“諸比丘,使諸盜賊,以雙柄鋸,斷汝手足,節節支解。汝于彼時心作嗔念,則于此法中非我弟子。汝諸比丘,彼時當做是念:我心于此寂然不動,不做恚語,亦無怨尤。我當以慈心觀彼所爲,了無怨憎。複次,汝當思惟,此堪忍世界,衆苦交逼,我當發起無量慈心,護持一切有情,無有怨憎。”
我強烈建議你們按照這種方法,與痛苦以及它引起的憤怒交談。當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些話略作修改,運用到讓你煩惱的其他事情之中,比如衰老、離婚或痛失愛人等。
你還可以和你的惰性、恐懼、憤怒、貪婪交談。這種自我對話在坐禅之時十分有助于控製種種川流不息的想法,此外,它也能指導你的生活。
《爲什麼不能在當下深入禅定?(德寶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