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致我们根本无法抓住它们;而有时,念头又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们无法聚精会神,将它们洞察得一清二楚。
根源:经常缺乏正念而关注那些焦虑不安的念头和感受。
对治之策:按照下文介绍的特殊方法,来数你的出入息。
昏沉
特征:昏沉是对所有昏昏欲睡的懒散心灵的传统说法,另一种通常的说法是惛眠。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灵过于劳累甚至身心俱疲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分美妙,我们毫无活力或干劲,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因此在上述状况中,我们无法进入禅定。
根源:修习出入息的正念之时,你的身心会变得轻安自在。如今,你却感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种昏睡的感觉十分美妙,你会欢迎它的到来,并挽留住它。然而,昏睡或困倦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喜乐,相反,它会让你变得迟钝,失去活力。因此,不要自我欺骗,将昏睡的糖衣炮弹等同于真正的喜乐。佛陀曾经说过,佛法使人精进,而不是使人懒散。
对治之策: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正念省思:在昏沉时,你也必须进行正念省思,以默念的方法来给自己醒神,并鼓励自己。
睁眼:睁开双眼,将眼球转动数秒钟。然后闭上眼睛,继续坐禅,修习正念。
想象亮光:想象极明亮的光束,心灵在光束上专注数秒钟。当你想象亮光之时,睡意通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屏住呼吸:做一次深呼吸,尽可能长时间屏住呼吸,然后徐徐吐出。重复数次,直到你的身体变暖并流汗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捏耳垂:用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并真正感觉到捏的力度。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站立:非常缓慢而安静地起身,动作要尽可能轻,最好不要让邻座觉察到。站着禅修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睡意消失之后,继续安静地打坐,修习正念。
走动:行禅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泼水:起身用冷水洗脸。
休息:起身小睡数分钟。有时,昏沉确实是我们需要睡眠的迹象。
怀疑
特征:你无法确定当下或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不相信某些事情,始终想着“什么”、“为什么”、“这样对吗”、“这样错吗”之类的问题。
根源:对疑念的不正念省思是使怀疑持续存在的原因。有怀疑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始终纠缠于疑问,以至于它占据了整个心灵,使你毫无平静可言,这就是人为之事了。因为失念而导致的疑念,其对治之法是正念省思。
对治之策:对如下事物进行正念省思:
佛:佛、法、僧三宝的化身。
法:深入佛法,并明白其义理。然后,思考你读过的佛经以及觉察的自身变化。这样,你就获得了信心,疑虑也就会不断减弱。当你明白并深入研究佛法的真理时,怀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去的成就:你在克服贪婪、嗔恚、掉举和昏沉上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
利用数息来抑制障碍
佛教的宇宙观中,魔罗(Mara)象征着愚痴(unskillfulness)以及灵命死亡。魔罗是个诱惑者,使红尘充满诱惑或者乱假为真,使人分心,不再专注于学佛修心。障碍出现之时,你可以用善巧方便,以极特殊的方法来数出入息,以此来击退魔罗的大军。
吸进呼出,然后数“一”;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二”;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三;
……
就这样数下去,直到数到十,然后从十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九,然后再倒着数到一,再从一数到八,再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七……如此循环,每次都减少一个数,直到最终得到一为止。然后,停顿数秒钟。
计数时,往往会有障碍来捣乱。这些障碍会使你分心,忘记计数。当你意识到自己分心之后,应该立刻摄念,重新计数。
重新回来之时,或许你已经忘记刚才数到哪个数,或许你不记得刚才是按升序还是降序在计数。假定数到六时,你分神了。当你重新摄念之时,已经不记得应该从六数到七,还是从六数到五。那也不打紧,重新开始即可。虽然会略感惭愧,但不应深切自责。再从头开始,重复整个计数过程。这种事发生数次之后,你就会下定决心,不让心神飘忽,时时分神。然后心灵就会专注于出入息,这样,你就击败了魔罗。当你对自己和这种修炼法门信心十足之时,就可以停止计数,回到正常的禅修之中。
怎样消除障碍?
如何才能消灭障碍呢?你觉照它,直到它消亡为止。你可以频繁地用正念的强烈光芒涤除这些障碍,这样,它就会逐渐消失。通常,你意识不到障碍的消亡。当你用正念来这样做时,你的心头会怀着“障碍还存在”的意识。是的,障碍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它才能永远消失呢?或许,某天你会说:“我最近没有看到这些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它终于消失了!”我们通常能觉察到障碍的存在或消失,但不能觉察到消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障碍越来越微弱。
障碍的消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持守戒律,约束感官欲望。在这个阶段中,粗糙的感官欲望不再呈现出来,感官变得相对平静。此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观照感官事物的深层本质,以此来修行正念内观。
第二阶段是获得禅那,该阶段会暂时消除五种障碍,你不会再有意识地去思考感官对象的本质。此时,感知会转向内部,而对觉知对象的根本性质的认识,则超越了文字相和思维。
第三阶段是最终的完满阶段,也就是获得圆满的觉悟。在这个阶段中,所有潜藏的习性都会从心中连根拔除。
缠缚
缠缚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见部分。
缠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清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再次出现。除去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动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诸法的无常本性。这就会导致完全的解脱。
共有十种缠缚(十缠,又名十结使),即五下结和五上结。从第十二章开始,你会了解更多除去这些缠缚的方法。
五下结
1身见结:即认为“我”是永恒的(“常我”)。这种执见认为,某种“常我”是我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如果我能够为自己贪求更多东西,或摆脱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种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2疑结:这是指对极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怀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三宝。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诸如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不要将轮回和转世投胎混为一谈)。
3戒禁取结:这种执见相信,可以通过遵循已定的戒条,或者死守某种特别的信仰体系,自己就能获得自由。这种执见认为,通过信靠戒条和信仰体系,灵魂就能解脱,而无须自己精进用功,寻求真道。注意,此处并非说仅仅“相信”这些戒条或信仰观就会造成危害,而是说“执著”于它们才会造成危害。
4贪欲结:相信得到某人或某物后,就能够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内在痛苦;相信某些快乐能够从根本改变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结:认为可以通过拒斥和抨击某些事物,使诸事顺心遂意。
五上结
1色贪:相信死后能继续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贯穿全部人生体验中的内在痛苦。
2无色贪:错误地认为如果死后能够继续以其他状态存在,或存在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乐。
3我慢:过于自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评价过高,自怜自爱。
4掉举:总是希望事情有所变化,永远不满足现状。
5无明:不能如实洞见万法真相,对苦、空、无常和四圣谛的教法蒙昧无知。
以禅那破除无明
这些缠缚可以概括为三种根本习性:贪、嗔、痴。其中,痴或无明最难根除。无明不能凭空存在,由其他东西滋生而成,滋生它的就是缠缚。当我们降服缠缚时,就能获得禅那。禅修则能减少我们的贪欲,而贪欲则是烦恼的根本原因。
然后,我们通过禅定来获得智慧,完全洞见诸法实相。同时,我们依赖于定、慧之力,就能彻底根除障碍,随后就能打破无明窠臼。
其过程如下:我们暂时克服这些障碍后,就可以获得禅那;接着,我们运用禅定之力获取智慧;然后,同时运用定、慧之力,就能根除这些障碍,并轻而易举地彻底斩断无明。
心灵克服障碍之后,获得的禅定极有益处,它能引导心灵洞见万法真相。然后,就能获得无上寂静、安乐和清净本心。
这种清净智慧和甚深禅定密不可分,两者共同起作用,使心灵完全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因此,佛陀说:“入定者能够如实洞见诸法实相。”
自我对话
我前面谈到过“与痛苦交谈”。人无完人,无论坐禅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并会受到它的困扰。自我对话是十分有益的修行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有益于使心灵获得安定。接下来,我们以肉体疼痛为例,来阐释自我对话的方法。
痛苦出现之时,我们必须与之交谈。我们必须这样说:
这种痛苦并不新奇,我以前经历过,但很快就消失了。此刻,这种痛苦也不会长久,也将会很快消失。
我的身心曾经屡遭痛苦,命途多舛,多历艰难,但它们最终都化成了烟云。我的痛苦也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所有有情众生都忍受着这种或那种痛苦。
我必须心无旁骛,关注这种痛苦。佛陀教导我们将痛苦作为观修的对象。它是四念处之一。他也曾经教导我们,如实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我必须修习安忍。佛陀获得觉悟之前,在修习禅定时曾经历过千万种苦难。即使在觉悟之后,他仍然遭受着痛苦。有一次,提婆达多向佛陀扔了块石头,伤了佛足。佛陀毫无怨言地忍受着痛苦。
疼痛无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不生起烦恼。我不想因疼痛而烦恼不安,相反,我应该利用这种疼痛来根除烦恼。人们会在运动场上说“不劳无获”。的确,没有疼痛就没有收获。修行之路更是如此,佛陀曾将修行称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不应该憎恨疼痛。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我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如果我对自己的身心充满恼怒或怨恨,我就是个傻瓜。因此,我必须用正念来驾驭我的身体和这种疼痛,并用慧眼来觉照它,洞察这种疼痛生灭往复的过程。毕竟,它只是短暂易逝的。幸好如此。
在《箭喻经》(The Sword Simile)中,佛陀如是说:
“诸比丘,使诸盗贼,以双柄锯,断汝手足,节节支解。汝于彼时心作嗔念,则于此法中非我弟子。汝诸比丘,彼时当做是念:我心于此寂然不动,不做恚语,亦无怨尤。我当以慈心观彼所为,了无怨憎。复次,汝当思惟,此堪忍世界,众苦交逼,我当发起无量慈心,护持一切有情,无有怨憎。”
我强烈建议你们按照这种方法,与痛苦以及它引起的愤怒交谈。当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话略作修改,运用到让你烦恼的其他事情之中,比如衰老、离婚或痛失爱人等。
你还可以和你的惰性、恐惧、愤怒、贪婪交谈。这种自我对话在坐禅之时十分有助于控制种种川流不息的想法,此外,它也能指导你的生活。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德宝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