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條件
摘自:《禅的體驗》 作者:聖嚴法師
我在美國有一個學生,他是基督教的資深牧師,跟我學了一段時間的打坐方法,對我所教的初步方法都很有用,後來也參加了禅七,他總以爲他的熱心和努力,照著我教的方法修行,開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爲高,結果,七天的禅七打完,他的確有不少進步,而且也有一些頗爲神奇的感應,就是沒有開悟。因此問我,基督教所說的“重生”是否相當于禅宗的開悟,因爲他是先有了重生的經驗而決定獻身于上帝,做牧師的。
我告訴他,開悟,英文enlightenment的這個字,今日在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在用它,如果以基督教的立場或尺度而言,“重生”應該就是開悟;但在禅的立場,就不能算是開悟了,而且也不好比較、不必比較,因爲基督教是藉信者的虔誠心和神的感應力的溝通,能使信者發生“重生”的心理現象──感恩上帝的寵愛,悔悟自己的罪行,使一個人變爲誠實、謙虛而又狂熱地保護他的信仰及宣傳的信仰。禅則不然,禅的工夫,主要是由戒定慧的基礎上發生的。最初是有,接著是空,最後則連空有的對立觀念也要空掉,禅宗稱它爲“無”。基督教中雖然也有一派神秘主義者,修行苦行及冥想默禱,然總不像禅宗之主張修行法門的重要,禅宗在修行之先的准備工夫,非常重要,修行中必須注意的事項也不少,此可從明末蓮池袾宏所輯的《禅關策進》一書中知其梗概。
四大通則
所謂通則,是綜合諸家之說,對于禅的修行者所作的共通要求。也就是說,若不遵守如下的四項原則,要想得到禅的心髓,乃是非常不容易的。
1.大信心──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對于佛法的理解或認識方面開始,如你確已被佛法的廣大精深所吸引,你便會對它産生信心,而作進一步的實際修行。二是從對于佛法僧叁寶的接觸並已實際上體驗到了它對你確有大益,你更會由感激感謝感恩而油然地生起信心。信心中包括兩個項目:
(1)信叁寶:叁寶中的佛,是首先將其經過長期修持後所得的開悟的方法,以及從悟境中産生的智能的語言,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們,那些修行方法及智慧的教訓,便是法寶,一代一代切實地修行佛法並且傳播佛法的人,便是僧寶。僧寶之中,將佛法傳授給你或用佛法來指導你修行的人,便是你的師父(master),師父屬于僧寶,他卻具體地代表並象征著叁寶的全部,故在唐代的禅宗初期的寺院,不建佛殿,獨設法堂,師父(被稱爲堂頭和尚或自稱爲老師)便是一寺的中心,他是被全寺大衆所依止並實際信仰的對象。叁寶之中以僧爲對象,以法爲重心,以佛爲根本,缺一不可,而以你的師父最要緊,所以信叁寶,必須信師父,師父並不是那個教授你佛法的人,而是他所教授你的佛法的正確性和崇高性,因爲佛與法是抽象的,師父代表著叁寶,乃是具體和實際在你面前出現的。如對師父未能有十分的信心之前,修行要想進入悟境,是相當難的。法寶雖是抽象的,它的理論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佛法(dharma)的基本理論是“因果”及“因緣”。所以,信仰佛法的基本要求,便是要信因果、信因緣。深信因果,才不會對自己的努力失望,也不會對他人的成就生妒嫉心。有努力必有成就,若未見有顯著的成就,那是表示努力的程度尚不夠,現今的努力,加上前世的努力,方是努力的總和。深信因緣,方能接受“空”的道理,唯有空去了對于一切事物的虛妄執著,才能從自私的小我及驕傲的大我,得到解脫;否則,你的信心,跟凡夫執著自私的小我,外道的宗教家執著神性的大我相同,無法進入禅的悟境。
(2)信自己:深信自己的本性與諸佛的佛性,完全一樣,只要努力修行、精進不懈,一定能夠明心見性,那個便是清淨無染的諸法空性。如果自信不足,修行仍然有用,增長善根,漸漸地建立起自信心來。
2.大願心──在修行之前,在修行期間,必定要發起大願心來。願有通願及別願,通願是四弘誓願,凡是學禅的人,若不發四弘誓願,縱然得定,也不能得禅;別願則除四弘誓願之外,另外隨著個人的心願如何便發何願。所謂四弘誓願是:
(1)衆生無邊誓願度:禅的修行者,目的在于放下自私的小我及驕傲的大我,所以修行一開始,就要發願度衆生,自己修行固是爲了廣度一切衆生,也願一切衆生皆因佛法得度生死苦海。
(2)煩惱無盡誓願斷:度衆生,必須自除煩惱,同時也助他人斷除煩惱。生死之苦,是從煩惱産生,煩惱不外來自個人的心理的、生理的、社會關系的和自然環境的。人有種種因緣的種種煩惱,然以心理的煩惱爲其根本,所以發願斷煩惱的願力,其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斷除煩惱的方法。
(3)法門無量誓願學:作爲個人修行的方法,應當一門深入,不宜雜修雜行。一門深入,只要方法的本身沒有錯誤,持久修行,必有效果;雜修雜行,能夠成就善業,不易成就解脫業。但在任何一門修行方法之中,也必含有無量法門,同爲修行禅的方法,禅雖以無門爲門,由于衆生根機,千差萬別,禅機的運用,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爲了自度以及度人,必須博學無量法門。
(4)佛道無上誓願成:以無量法門,斷無盡煩惱,度無邊衆生之後,無上的佛道,也必自然成熟。所以禅的修行者,以度衆生爲最要緊,誓願成佛乃是最後的目標。以上的四大弘願之中,實已包括了作爲一個偉大的禅者所應具的各種條件;能度無邊衆生,是大慈悲行;能斷無盡煩惱,是大勇猛行;能學無量法門,是大智慧行;能成無上佛道,是大無畏行。
3.大憤心──即是大精進心,此系從大慚愧心引起,自覺業重、障多、善根淺、福薄無智,所以,迄今尚在生死的苦海中浮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如今幸得人身,既逢佛法,又遇明師,若不及時盡力修行,人命無常,僅在呼吸間,一失人身,千劫難複,所以要痛下決心。如釋迦世尊,已到最後身菩薩的位子,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前,仍得發大憤心,而說:“若不成無上正等正覺,絕不再起此座。”何況我們是初學的禅者呢?唯有發了大憤心,始能克服一切心身的障礙,不再擔心一切的痛苦,不再驕縱自己、原諒自己,而把心力專注在所修的方法上。
4.大疑情──生死未了,如喪考妣,悟境未現,如糞中之蛆;悟境不透不深,生死依然不能了脫。悟境本身即是智慧,未悟之前,不知悟是什麼,也無法揣摩智慧是什麼,雖然有一對肉眼,對于智慧的領域,仍如一個生來的盲者,跟前只是一團漆黑,如處黑漆桶中,桶外的世界固然茫然不知,桶內是什麼,也無從識別。雖然從佛法的理論上,已理解到“無”或“空”的定義,“無”與“空”的實際情況,自己尚沒有身曆其境,尚沒有親自經驗。所以要用修行的方法,來達到經驗這個悟境的目的。大疑情,便是用一句話頭,比如“什麼是無?”又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又如“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或如“念佛的是誰?”等。緊緊把握住一句話頭,不用思想,不借外緣,不得間斷,不能疏忽,一直問下去,好像一口咬著一個滾燙的糯米團,或像魚骨梗在喉頭,既不能吞下,又吐不出來。久久,工夫自然成片,一旦思言路絕,心識頓斷之時,悟境便在你的面前出現了。
魔境是什麼
所謂魔境,是指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困擾、誘惑、打擊等。也就是惡魔擾亂修行者的現象,稱爲魔境。事實上凡是美舉,多有阻力,克服了阻力而後完成的美舉,則當更美。凡有佛事,當有魔事相伴,無魔障則不能顯出修行佛道之不易,無魔事也無從鍛煉修道心的堅定。可知,雖然人皆厭惡魔障,作爲一個偉大的禅者,不唯不懼魔障,而且要感謝魔障的光臨。當然,對于初心的禅者,魔障是惱人的事,如果多了,就很容易使人放棄修行。
魔境大致可分作兩類:
(一)身心反應的魔境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不能適應修行的要求,或者由于打坐用心,而使得身體的某些部分發生疼痛、奇癢、痳痹、或冷或熱、或舒適異常,使得修行者,無法繼續用功。有時候由于疲倦、昏沈、煩躁,也使得修行者,無法繼續用功。凡是參加過禅七修行的人,幾乎都曾有過上述的魔境,有的人在打坐一天下來,就有心灰意冷之感,因爲不用功尚不見心散亂心昏沈,一打坐竟發覺自己是一個無法控製自己身心的人,不是散心不斂,便是昏沈不明,有時雖覺得無甚雜念也非昏沈,卻在一片空白的無記心中,這樣的情況,會使得修行者,認爲自己根器太鈍,不是學禅的材料,因而退心。第二天下來,修行者所感受到的是膝蓋痛、腳痛、背痛,悟境的消息,尚不知在何處,只感到修行太苦,悟道的路太遠,所以屢次想著是否應該中止這種看來相當愚蠢好笑的修行生活。
另外,由于用功已著到一點力時,可能會産生種種的幻覺,幻覺也有深淺和真假。
淺的和假的幻覺之産生,如同普通夢境之成因,普通做的夢,大致是在將要睡熟而尚未能睡熟之時,或在已經睡足將要醒來而尚未曾清醒之際,最容易做夢。幻覺則在修行者的心念將要收攝成爲一念,或心念漸漸沈靜而其體力心力已經疲乏之際,此時不入昏沈,卻起幻覺。多半是幻聽、幻視、幻嗅,有時也會有幻觸的。淺的幻覺,即是假的,並無真的外境,修行者的感覺上卻是真的有見、聞、嗅、觸等的實感。有的是可怕的幻境,有的是可悅的幻境,如果修行者以幻爲真,使成修行的魔障,每次入坐後,不是恐懼著惡覺再來,便是期待著樂覺再來;凡有恐懼心或憶念期待心,你便不能把心力放到修行的工夫上,甚至也不能繼續打坐了。
深的幻覺,便是真的,由于心念將要統一,身體的狀況也漸入佳境,神經的感覺,特別靈敏,也就是心意的周率波段,選擇力漸漸精微深細,可以用心力,偶然聽到平…
《開悟的條件(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