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吃了什麼,你的生命就是什麼樣

  你吃了什麼,你的生命就是什麼樣

  摘自:《蘋果禅》 作者:一行禅師

  20 世紀晚期科學研究的發展,強化了人們有關身體和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認識。學生不吃早餐會導致記憶力遲鈍、考試成績下降;體育運動被證明能提高思維敏捷度,減輕焦慮和抑郁,提高記憶力。心對身體的影響同樣十分有力。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譬如在國家公園裏遭遇了一頭狗熊,大腦會激活“戰鬥—逃跑”的反應機製來應對危險。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啓動,刺激胰高血糖素和皮質醇①的分泌,從而給肌肉和大腦注入能量,幫助你做出正確決策以逃離危險。最近的研究顯示,心髒病發病率會隨著人的焦慮、憤怒或一般性壓抑特征的增長而提高。因此,要想健康,不光要照顧好身體,還要妥善料理精神和心靈問題。正念練習對于發現身體和心之間的依存關系,起著最爲重要的作用。

  這道理同樣適用于體重問題。要保持適當的體重當然意味著要關注身體的各種信號和要求——選擇更多的健康食品、削減飯量、增加運動。但如果心沒有正確想法和觀念來滋養,好的身體變化不可能發生,也不會持久。顯而易見,體重增加,首先是因爲你的看法和認識出了問題。

  大多數科學家說起營養,首先想到的都是物質性的,比如堅果、水果、蔬菜,橙汁或牛奶,以及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但佛教徒對營養有更具包容性的解釋。除了支撐身體、滋養大腦的可食用物質和飲品,還有另外叁種不同的營養,同樣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身心健康。

  觸食:你所見、所聽、所嘗、所聞、所觸、所想。

  思食:人的內在動機,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識食:人終其一生所想、所說、所做事物的總合,包括從祖先處繼承而來的知識、習慣、天賦和觀念。所以這裏所謂的“識”既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

  如果身體出了問題,或情感、心靈、意識出現波動,你需要確認,是因爲你給身體和心灌注了什麼類型的“營養”才導致了負面狀態的出現。一旦你辨識出問題營養所在,就能停止服用它,同時著手解決。例如,你發現自己輕易動怒、激動或傷感,並導致你因爲沮喪而大量地進食。你就要需要深入去了解,究竟是什麼讓你發怒、激動和悲傷。你都吃了什麼東西?你是不是給自己內心埋下了某種情緒引線?驅使你産生這些感受的意識動力在哪兒?這種意識狀態究竟代表些什麼,而任其膨脹、積累,你的生命又將是什麼樣子?或許你讀了種種俗豔的雜志,上面充滿各色你根本買不起、也不需要的服裝和首飾廣告,導致你感到焦慮和不足。或許你坐立不安是因爲家人沒有按你的要求行事,讓你感到氣憤和惱怒。諸如此類。一旦確診出有害“營養”,你就能做出改變,找到解決難題的健康方法。這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還會防止我們靠大吃大喝來對付情緒難題。

  第一種營養:物質性飲食(段食)

  第一種營養是人健康的基礎。吃什麼、喝什麼,以及如何吃、怎樣喝,深刻影響著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因此,搞清楚哪些食物促進健康、哪些則會傷害健康十分重要。過去50 年的營養調查告訴我們,保持健康的飲食模式可以減少患糖尿病、心髒病、肥胖症和癌症等主要慢性病的概率。有關科學營養建議,請見本書第5 章。

  現代社會對于哪些是健康的飲食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現代食品工業體系也越來越複雜。人們不再自己種植食物,也很少到鄉間地頭去買無公害和零加工的營養完整的食品。今天,人們到超級市場琳琅滿目的貨櫃中去挑選。每年,美國全國人口的食品支出占了家庭總收入的10%,這一數字在2008 年大概相當于1 萬億美元。每年,數以千計的新食品問世,其中許多屬于深加工産品,富含糖分、鹽和精致碳水化合物,這些都是人體健康的大敵。

  選擇之多讓人難以置信。沿著超市貨櫃一直走,視線所及,你會發現種類不計其數的餅幹、甜品、壓塊幹糧、薯片、飲料,上面標著一長串聞所未聞的成分。盡管商品附帶營養說明,某某東西富含什麼、不含什麼,如何滋養身體,但你知道那可能是騙人的。舉個例子,壓塊幹糧可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能也同時含有高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卻被認爲是個健康的好選項。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爲了讓你掏腰包而迎合你的口味和欲望、量身定製的各種所謂的選項。浏覽超市貨櫃時,如果你不足夠地小心謹慎,很可能買回家一大堆危害健康的食物和飲料,然後渾然不知地吃進體內。

  正念幫助你穿透外在的包裝,看清所吃的東西産自哪裏、是如何生長和加工的。這樣你才能維護自身健康,並以一種符合大家利益的、有利于地球環境的方式消費食品。如果我們不在乎這顆星球,總有一天,我們再不會看到陽光,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受四季分明,沐浴春風細雨,也沒有清潔的水源和幹淨的土壤,而這些是一切食物産出的必要條件。最終我們攝入的都將是肮髒和被汙染的東西,毒害身體、心靈和世界。所以講,一定要知道我們吃的是什麼、從哪兒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

  從全球視野來看人們的飲食方式,你會發現,肉製品生産占去了地球的大部分資源。聯合國報告《長長的家畜陰影》深入評估了大量家畜對地球環境的破壞,指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報告估計,全球家畜占用了地球8% 的水資源,是水資源枯竭和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學家估算,生成1 公斤牛肉的耗水量是谷物生産1 公斤蛋白質耗水量的100 倍。肉畜業需要的水量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牛喜歡大量吃谷物飼料,也就更導致耗水量大增。在美國,牛消耗的水是全國人口用水量的7 倍。某環境保護機構一份有關美2000 年稻谷産量的報告指出,根據全美玉米種植者協會的數據,美國約80% 的玉米被當做飼料用于國內外畜牧、家禽養殖和養魚業。

  諷刺的卻是,全世界每天超過9000 名兒童死于饑餓和營養不足。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我們用于飼養家畜的谷物和資源本可直接用于解救全世界因饑荒和營養不良掙紮在生命邊緣的孩子們。

  2008 年,美國皮尤慈善信托基金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美國工廠化的畜牧場對人類和環境的健康破壞巨大。動物糞便不僅嚴重汙染農場附近的水源和空氣,造成土壤退化,並導致疾病在農場工人和臨近農場間傳播。畜牧工廠大規模使用抗生素更導致大量有抗體的病毒和細菌出現,造成所謂“超級害蟲”橫行肆虐,給社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專家在報告中建議,除治療畜病外,應逐步減少、最終禁止畜牧農場使用抗生素,對農場排廢製定更嚴格的法規,並逐步廢除大規模圈養牲畜的製度。

  畜牧業對環境和社會的災難性影響不僅僅體現在食物賴以生長的水和土上。對肉食的巨大需求,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今天的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 來自畜牧業,高于交通尾氣的份額。70% 的亞馬孫森林遭到砍伐,就爲了給牛群騰出草場。隨著雨林的消失,大量二氧化碳從樹林中被釋放到大氣。肉、蛋、奶工業還要爲人類叁分之二的氨排放負責,其結果是酸雨橫行,並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酸化。

  數據告訴我們,緩解環境壓力的最佳辦法就是減少肉類消費,多吃植物類食物,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並不需要牛群幫忙“加工”食物,多吃植物類食物、由人類自己加工更好也省力。對許多人而言,這將是生活方式的巨變,但減少肉和奶的攝入卻是保持體重不越過警戒線、提升整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也是朝著促進地球環境保護和優化邁出的重要一步。學著吃更多的蔬菜、谷類、豆類,並記住要正念入食,品嘗它們的美。你會高興地發現,你正在支持一種全新的社會建設,那裏每個人都豐衣足食,沒有人需要忍受饑餓的折磨。

  必須從個人和集體層面同時開始行動。對個人而言,轉吃素食在體重和健康上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純素食主義者( 不吃蛋或奶製品)和一般素食者通常比吃動物産品的人體重要輕,患心髒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更低。在第5 章裏,我們對植物性飲食的好處有詳盡分析。

  佛學中的許多傳統都支持素食主義。盡管佛學的素食主義主要基于培養對動物的悲憫之心,但的的確確素食主義對人體健康也大有裨益。現在我們知道,食素有助保護環境、減少給地球造成嚴重甚至不可逆性損害的溫室效應。即使你無法做到100% 食素,做一名“兼職”素食主義者、多吃一點植物性食品也能給健康帶來不少福音,同樣可以爲淨化地球家園做出貢獻。一開始,可以在每個月裏有幾天食素,或者每天早、中飯食素。能做到這個程度,得說你已經是大半個素食者了。如果你覺得一頓飯不吃動物性食品都受不了的話,也可以盡量減少肉製品或杜絕深加工類肉食,如培根、香腸和火腿,這能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減少因心髒病、癌症或其他病症導致早亡的風險。這樣,你便向植物性、健康性、環保性飲食邁出了良好一步。

  運用正念、深觀于你所食之物,可幫助你更容易地做出改變。因爲你更能清醒地意識到做出改變對自身和環境的好處——減輕體重、降低癌症風險、爲做自己想做的事積聚更多能量,等等。我們和所處的環境是彼此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你做出改變是如此的微小,也會和其他因素交織起來對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市場經濟的首要驅動因素是消費需求。如果一大群人各自做出很小的舉動,比如少吃肉、多吃菜,畜牧業就會明顯萎縮。沒過多久,農民會找到其它可以維持生計的谷類作物。通過這種集體的知覺,我們就能極大的改變世界。

  第二種營養:感知性飲食(觸食)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觸以及所想的事物,身體所感知的、頭腦所意識到的東西,都會成爲促進“識”的營養。想想你生活中的某一天。早上起床,打開音響,你最喜歡的曲子迎著晨光飛舞。因爲耳朵功能良好,你能聽到這首曲子,你感覺不錯,心隨風揚。這首曲子在你的意識中徜徉良久,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你都在不停地哼唱,並向自己微笑。午飯後散步,你在音樂裏聽著同一首歌,它讓你身心放松、步伐輕快。這時,你走過一輛巴士,它的側翼是一部最新驚險電視劇的廣告,這則信息被你看到、並儲存到心識之中。下班後,你光顧超級市場,想買些健康食物做晚飯。排隊結賬時,你拿起一本收銀臺上的雜志。快速翻看。在一則巧克力廣告前你停住了:正在吃巧克力的女士,臉上露出輕松惬意的表情。這時你又一歪頭,發現那款巧克力就整齊地碼在收銀臺過道旁的貨櫃上,芳香撲鼻。于是,你決定順手拿上幾板扔到購物車裏。晚上,你打開電視,看起了那部最新驚險電視劇。看著看著,你感到緊張不安,裏面充斥著驚悚、懸疑的鏡頭。這時你有一股吃巧克力的沖動,因此決定上床前吃上一板。因爲意識深處你有某種印象,覺得巧克力能幫你放松神經。夜裏,你做了一個惟妙惟肖的惡夢,滿是懸疑和恐怖場面。醒來時仍然心有余悸。于是你又捎上一板巧克力帶到辦公室,仍在桌子上,不時嚼上一嚼。

  大衆傳媒就是眼、耳、心的食源。動用你的感官(即六根)看電視、讀雜志、看電影或者玩電子遊戲等等行爲,就是在消費所謂的“觸食”。大衆傳媒展現給我們許多形象,同事把欲望、恐懼、怨恨甚至暴力等等不健康的種子播撒在了你的心識深處。那些有毒的圖像、聲光和思想會褫奪身體和心識的健康。如果感到焦慮、害怕或壓抑,很可能是因爲你的六根不知不覺地攝入了過多的有害物。所以,一定要小心你所見、所讀、所聽,保護自己免遭其所傳遞的恐懼、絕望、怨怒、欲望、焦渴甚至暴戾等等毒害。它們給你的物質性安慰僅僅是暫時的。真正的滿足只源于內心。

  在美國,消費主義主宰了大衆文化。因爲互聯網和24 小時賣店的存在,人們可以做到全天候購物。餐飲尤其如此: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買到食物。爲什麼不稍微停一下,好好問問自己:爲什麼這麼能買?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爲什麼要吃這麼多?真是因爲肚子餓了嗎

  

《你吃了什麼,你的生命就是什麼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何謂幸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