悭者不生天,愚者不布施;
智者常隨喜,後必得安樂。
——《法句經》
頻毗莎羅王
頻毗莎羅王統治著以王舍城爲首都的摩揭陀國。他是佛陀第一王家大護法,15歲登基,在位長達52年之久。
悉達多太子出家,現苦行僧相沿路在王舍城的大街上乞食,國王從寢宮裏看見了他,立刻就被他的相貌和高貴的舉止攝服。他馬上派使者前往打聽悉達多的身世。當他得知太子在盤陀山休息時,趕忙帶上侍從,前去拜訪苦行僧,詢問他的身世和家族。苦行僧喬達摩答道:“大王,喜瑪拉雅山正面,居住著拘薩羅這一古老家族。這個王國繁榮富強,物産豐富,我就是來自這個太陽王朝的家族,出生于釋迦種性。不求物質享受和色欲,認識到貪欲的罪惡,以及離欲的安穩,我前往追求究竟解脫,以此爲樂。”(1)
國王隨後邀請太子在覺悟後到他的王國來行化。
佛陀與頻毗莎羅王相見
佛陀如期赴約,成道以後,在衆多阿羅漢大弟子的陪同下,從伽耶出發,一路來到王都王舍城,臨時住在棕榈樹林的輸婆剃陀祠堂。
佛陀到來的喜訊一下子傳遍了整座城市,人們交口稱贊佛陀是無與倫比的宗教導師。一聽說佛陀已來到自己的王國,頻毗莎羅王率領文武百官及臣民百姓一道前往迎接。來到佛陀跟前,他恭恭敬敬行了大禮謙恭地在一旁坐下,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中,有的虔誠地禮拜了佛陀,有的望著他的臉,和他友好地打著招呼,有的向他合掌問訊,有的作了自我介紹,也有一部分人默默地坐在一邊。就當時而言,喬達摩佛陀和迦葉尊者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同等的地位。他們無法確定,是佛陀在迦葉座下修習梵行,還是後者跟著前者學習。佛陀觀察到了他們的想法,就問迦葉尊者,爲什麼抛棄了事火祭祀。迦葉也明白了佛陀的意思,解釋說,他放棄事火,是因爲他更喜好涅槃清涼、安樂的境界,而不是色欲的享受。接著,他拜倒在佛陀腳下,承認佛陀是自己的老師,說道:“世尊是我的導師,我是他的弟子。”如是叁稱。
虔誠的臣民們一聽說他已皈依了佛陀,大爲高興(2)。然後,佛陀講了《摩诃那爛陀迦葉本生故事》(3)。佛陀前生,其名叫那爛陀,雖身被情欲纏縛,但仍能以同樣的方式使迦葉皈順。
聽了佛陀演說的佛法,大衆同開法眼。頻毗莎羅王即證預流果,請求授與叁皈依,然後,又請佛陀及其弟子們在第二天到宮中用齋。
第二天,飯食完畢,國王希望知道陀將住在哪裏。佛陀回答說,一個安穩的地方,離城不遠不近,信仰者能方便到達,風景怡人,白天不甚擁擠,夜晚不甚吵鬧,越靜越好,空氣流暢,適宜隱士生活。這樣的地方最合適。
國王想,他的竹林園將能滿足所有這些要求。所以,爲了報答教授出世聖法之德,就把此理想的安隱之地(也就是松鼠避難場),布施給佛陀和僧團。此園沒有任何房屋,但有許多綠蔭成蔽的大樹,清靜安然。這是贈送給佛陀的第一個居住地,佛陀在此竹林精舍(4)連續度過了叁個雨季。
自皈依叁寶後,頻毗莎羅王以佛法爲標准,過著典範的國王生活,每個月齋戒六天。
柯沙羅夫人,摩诃拘薩羅國王的女兒是她的東宮王後,阿闍世是他們的兒子。克瑪是他的另一個妃子。國王巧用智謀,使她皈依了佛陀。她後來出家,成爲比丘尼僧團中的第一大弟子。
雖然也是一個十分虔敬的國王,但是由于過去的惡業,他悲慘、痛苦地結束了他的一生。
阿闍世王子是王位的續承者,在心情鬼胎的提婆達多唆使下,曾試圖刺殺國王,以達篡位目的,但被當場抓獲。悲憫的父王不但沒有對他殘忍的行徑進行懲罰,反而把他企盼已久的王位讓給了他。
忘恩負義的兒子,恩將仇報,把國王打入監獄,想餓死他,只准許他母親一人在白天接近他。王後把飯食藏在腰間的小袋裏,帶進監獄。王子查出後嚴加禁止。後來,她就把食物藏在發髻中帶進去,王子又不准許。她只好用香水洗浴,在自己身上抹上一層蜜、奶油和酥油,以及糖漿等物,國王用舌頭舔她的身子,以此來苟延殘喘。高度警覺的王子偵察此事後,再也不許她去見他的父親。
頻毗莎羅王從此斷絕了一切生存之路。但因爲他已證初果,還能來回在獄中散步,享受著精神方面的喜悅。最後,喪心病狂的王子決心結束他的生命,殘酷地指使一個理發師割開他的腳底板,在刀口處撒上鹽巴和食油,然後又命令他在燃燒著的火炭上行走。
當國王看見理發師向他走來時,心中僥幸地以爲,他的兒子已認識到這種做法的愚蠢,派理發師來給他理發,從而放他自由。他萬萬沒有想到,他不得不如此過早地悲慘死去。理發師執行了凶惡王子的旨意,慘無人道地淨國王迫害致死。善良的國王在巨大的痛苦中咽氣。就在同一天,阿闍世王的兒子也來到這個世界,父親死亡和兒子誕生的消息同時傳到他的耳朵裏。
他首先得到兒子出生的喜訊,內心一下子充滿了對自己親生骨肉的無限慈愛,全身不禁興奮得顫抖起來,全身不禁興奮得顫抖起來,父親之愛滲透到他的每一根骨髓之中。他立刻奔到他深愛戴的母親面前,不住地問道:
“母親,當我是孩童時,我父親愛過我嗎?”
“你在說些什麼,兒呀。當我懷著你的時候,我莫明其妙地産生了一個欲望,想從你父親的右手吸一口血。但我沒有敢講。這樣,我整天不得開心,臉色蒼白身體清瘦。最後,在他的一再勸說下,我說出了這種不善的欲望,你父親高興地滿足了我的願望,我就吸吮了那可恨的一口血。占蔔之人說,你將是你父親的敵人。因此,我們就叫你未生怨。我曾試圖流産,但都被你父親攔住了。你出生之後,我又想把你弄死,你父親又不肯。一次,你手上生了一個疔瘡,痛苦不堪,沒有人能哄你入睡。你父親在朝庭上聽朝問政時,也把你抱著,坐在他的大腿上吸吮著你的疔瘡。天哪!他的嘴被燙了泡。噢,我的兒子,是你親愛的父親,出于對你的無限熱愛,才把那些膿和血吸了出來。”
聽著,阿闍世不禁區大叫起來:“快去釋放我親愛的父親。”
但是,他的父親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阿闍世王的眼淚直往不淌,他意識到,只有在自己做了父親之後,才能確切地體會什麼是父愛。
頻毗莎羅王死後即升四天王天,而爲天人。後來,阿闍世王皈依佛陀,成爲一名著名的在家弟子。在佛陀涅槃後的第一次結集中,他起了積極的作用。
拘薩羅國王
拘薩國王是摩诃拘薩羅王的兒子,統治著以舍衛城爲國都的拘薩羅王國。佛是佛陀的另一個皇家大護法。他與佛陀同時代。由于他文武兼備,宿具善根,他父親在世時,就把王位讓給了他。
他在佛陀早期行化時就皈依了叁寶。《相應部》中說,有一次,他來到佛陀跟前,請教佛陀,說他年輕,出家學道的時間又不長,如何能圓滿覺悟(5)。
佛陀回答道:
“大王,世上有四種人或物不可被輕視或小瞧,他們是刹帝利、蛇、火和比丘。”(6)
爲此,他給國王講了一部十分有趣的經。講結事時,國王快樂無比,當即皈依了佛陀。從那時起直到去世,他深深地摯愛著佛陀。據說,有一次,他拜倒在佛陀跟前,雙手摸著他的腳,不住地用嘴親吻。(7)
正宮娘娘瑪麗诃虔誠而富有智慧,精通佛法。國王的宗教熱情絕大部分是受到她的影響。她是他的良師益友。
一天,國王做了16個不同尋常的夢(8),不知這些夢將意味著什麼,整天被搞得心煩意亂。他的婆羅門謀士把這些解爲預示著厄運的到來,指導他進行大規模的牲口祭祀,以此來避免因夢而帶來的災難。國王按照吩咐,作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備。一場殘忍的祭祀就要開始了,成千上萬可憐的牲口就要被無情的剝奪生命。瑪麗诃皇後聽說將要造作如此慘無人道的惡業,勸請國王來見佛陀,讓他來圓比夢。佛陀無限的正見遠遠超過了那些俗的婆羅門。所以,國王來到佛前,通報了來訪的目的,講述了16個夢,希望佛陀講解它們的意思。佛陀圓融地解釋了所有的夢。
拘薩羅王不同于頻毗莎羅王,他具足福報因緣,聆聽了好多次佛陀富有啓迪和指導性的開示。在《相應部》中有一特別部分,叫做拘薩羅相應(9),其中記載了佛陀對他講解的許多經典,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
有一次,他與佛陀坐在一起,看見一群身上長滿了毛、指甲長長的苦行僧人經過,就從坐上部了起來,恭敬地向他們行禮,口中說道:“尊者,我是波斯匿王。”當他們走遠後,他回到佛陀跟前,想知道他們是否是阿羅漢,或是正在求證阿羅漢果。佛陀解釋說,享受物欲的普通在家人是很難判斷其他人是否是阿羅漢。他說了他的看法:
“只有長期爲伍的人才能知道對方的行爲,一個善于觀察而非粗心大意之人,智者而非愚者才能真正認識他人。通過交談,知其清淨,不幸之時知其堅強,通過辯論知共智慧。所有這些都要在長時間內做到。要做到這些,必須善于觀察,不可粗心大意,具有智慧而非愚昧。”接著,佛陀以如下的偈頌,總結如上所說:
“人非其表而聞名,初識不必有信心;徒有外在善行者,放逸之人遍世界,猶如泥製假耳環,亦如分文渡金銅;行者身披梵行衣,不淨其中美其表。”(10)
作爲一個強大王國的國王,拘薩羅王不可能完全避免戰爭,特別是與鄰國之間的沖突。一次,他被動地與他的侄兒阿闍世王交戰,慘遭失敗。佛陀聽到這一消息後說:
“勝生怨,敗住苦。勝敗兩俱舍,和靜得安樂。”(11)
又有一次,拘薩羅王獲得了大勝,俘虜了阿闍世王的全部軍隊,僅阿闍世王一人得以逃脫。當佛陀聽到此勝利的消息時,又口誦如下偈頌。此頌的真理即使在當今被戰爭困繞的世界亦具同等的力量。
“一個人也許會損壞他人,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他被別人損壞時,也會損壞別人。
只要惡果還未成熟,愚人自幻此時是時機,
一旦業徑生果,以苦爲生。
殺人者被殺人者殺,
勝者被勝者勝,罵人者被人罵,惱人者被人惱,
由是業業相報,毀人之人被人毀。”(12)
佛陀曾同拘薩羅王談過有關婦女之事,這些都同樣的有意義,對婦女來說是一大鼓舞。有一次,國王誠懇地同佛陀交談,一侍衛走了過來,小聲地告訴他,瑪麗诃皇後生了一個女兒。國王一聽這個受歡迎的消息,臉上一陣的不高興。在古代印度,即使在今天也一樣,女兒的出生不會給家庭帶來快樂。這是由于多方面自私的原因,比如說提供嫁妝等問題。不同于其他宗教師,佛字母對婦女作了熱情洋溢的贊美,並在如下的話語中表彰了婦女的四種品德:
有些女人真的比男人強,萬民之主,把她撫養成人。
她們有智慧,有道德,忠貞誠實,敬奉婆婆如神明。
如此高貴的妻子會生下勇敢的兒子,統治王國的國王。(13)
有的女人比男人強-Itthi-pi-hi-ekacciya-seyya,這是佛陀親口所說。特別是在婦女不受尊重的印度,沒有一個宗教家說如此勇敢而又高尚的話語。
他120歲的老祖母去世時,國王十分悲恸,來到佛前說,他將給予他所能給予的一切救活他慈母般的祖母。佛陀安慰他說:
“諸有情皆有一死,以死而終,死亡是自然之事。陶工所作器皿,無論是烤製或非烤製,都有毀滅。一旦如此則結束其生存。壞滅爲其必然之事。”(14)
國王渴望能聆聽佛法,即使有些地方需要他前往處理國家大事,他也將盡可能的創造一切機地親近佛陀,虛心地與他交談。《法莊嚴經》(15),以及《一切智經》(16)記載了有關他們這個方面的事。
拘薩羅王的正宮娘娘,是一花店店主的女兒,她在國王前去世。頻毗莎羅王的妹妹是他的一個妃子,而他的一個姐姐嫁給了頻毗莎羅王,阿闍世王就是她的兒子。
拘薩羅王有個兒子叫陂荼達。在國王年老時,他發動政變背判了他。這個兒子的母親是釋迦族大名的女兒,與佛陀沾親帶故。他的祖母曾是一個女樸,當老國王娶她爲妃時,他不知道這一事實。當陂荼達聽釋家族人說他出生低賤時,他懷恨在心,發誓消滅釋迦族,試圖報複。不幸的是,正是由于陂荼達,老國王被迫害互在城外的一間小屋子裏。臨終時只有一個老家人在身邊。他死于佛陀之前。
[注]
(1)《經集》,第叁品,《出家經》。
(2)見第七章。
(3)第545。
(4)巴利語Arama指沒有建築物的花園,當佛陀接受此慨慷布施時,其中沒有任何建築物。現在,Arama用來指有可供出家人居住房屋的寺院。
(5)《相應部》,第一品,第68頁。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94頁。
(6)暴怒的王子,雖然年輕,但可能給他人帶來無情傷害,即使被小蛇咬了一口也許會傷害人命。星星之火可以引起火災,年輕的出家人可能是聖者或法師。
(7)《中部》,第二品,《法莊嚴經》,第120頁;英譯《中部》經,第二品,第303頁。
(8)《本生故事》,第一卷,77,第188-192頁。
(9)《相應部》,第一品,第叁相應,第一經,第68頁;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93-127頁。
(10)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104-106頁。
(11)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109頁;《法句經》,第201偈。
(12)同上,110頁。
(13)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111頁;《相應部》,第一品,第叁相應,第十六經,第86頁。
(14)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122頁。
(15)《中部》,第一品,第39頁。
(16)同上,第一品,第40頁。
《《覺悟之路》第十一章 王族護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