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

  如來如不來,圓融真俗谛;

  善巧方便法,衆生隨類解。

  ——《大事》

  佛陀慈悲、成功的弘化事業一直持續了45年。自35歲成道,80歲涅槃,他以身教和言教利益人類大衆,一年到頭,或獨自一人,或在衆第子陪同下,四處弘化,宣說佛法,以期衆生從此婆婆世界中獲得解脫。在七月至十一月的雨季裏,由于連日陰雨綿綿,他以安隱爲生。這是當時印度所有修行者奉行的傳統。

  同現在一樣,古印度有叁個季節,即雨季(vassana),冬季(hemanta)和熱季(gimhana)。雨季大約從每年的七月十五開始到十一月十五結束。雨季期,大雨傾盆、河流泛濫,道路淹沒,交通中斷。一般來說,人們只好呆在家中或村裏,以他們前一季所收獲的農作物爲生。在這段時間裏,出家人會發現外出行化極爲不便。另外,無數農作物及昆蟲將在不知不覺中被傷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內,通常暫時中斷了他們的行化活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隱居下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應邀在精舍或安靜的花園裏度過雨季。但是,有的時候,他們也退隱森林。人們成群結隊,來到佛陀的住處,聆聽佛法,盡可能地利用這一大好時機來親近佛陀。

  最初二十年的行化

  第一年于波羅捺羅斯。

  佛陀于成道當年的七月十五日,向五弟子宣說了《轉*輪經》,然後就在波羅捺羅斯的鹿野苑度過了第一個雨季。這裏沒有任何特別可以居住的地方。耶舍在此雨季中皈依佛陀。

  第二、叁、四年在王舍城。

  王舍城是頻毗莎國王統治的摩揭陀國首都。爲了履行成道之前的諾言,旨陀訪問了國王。因此,國五把竹林精舍贈送給佛陀和他的弟子。此地離城不遠不近,是出家人理想的安隱之地。佛陀在此清靜竹林裏安度了叁個雨季。

  第五年于毗舍離。

  這一年,佛陀居住在離舍離不遠的大寺講堂。當淨飯王病危時,他來到他的病榻前,爲其說法。國王當下證阿羅漢果,享受七天的解脫喜悅後圓寂。

  這一年,在摩诃波闍波提的一再要求下,比丘居僧團建立。

  淨飯王的遺體火化後,佛陀臨時住在尼拘律苑內。摩诃波闍波提來到佛陀住處,請求允許婦女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絕。後來,佛陀回到了大寺講堂。但是,波闍波提出家的決心已定,在衆多釋迦族和拘利族婦女的陪同下,又從迦毗羅衛國,一路步行來到舍城。在阿難陀尊者的過問下,她們終于如願以償,加入僧團。

  第六年于柯娑毗的瑪柯羅山。

  在迦毗羅衛國時,佛陀化顯雙運神通,製服釋迦族人的高傲。同一年,佛陀在瑪柯羅山第二次化現雙運神通,贏得了外道信徒工皈依。

  第七年于忉利天。

  悉達多太子出生不久,摩诃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往生兜率天爲天人。在第七年叁個月的雨季裏,佛陀前往忉利天,爲其天人說《阿毗達磨》,他的母親也前來聽法。白天,他回到人間,把在天上所講的概要地講述給舍利尊者聽,舍利弗又詳細地爲他的弟子講解此法。所以,現在所存的《阿毗達磨》被認爲是舍利弗爲佛法的進一步闡述。

  據經典記載,曾有佛陀母親的天人聞法後,即證得聖人第一果。

  第八年于跋只地區,輸蔓束滿羅山附近的貝釋柯樹林。

  第九年于柯娑毗。

  在這一年,摩登伽女對佛陀懷恨在心,尋找機會誹謗佛陀。

  摩登伽女漂亮美麗,她的父母沒有把她嫁人,因爲他們看來,所有求婚者都配不上他們的女兒。一天,佛陀以慧眼觀世間,覺察到這對父母具有善根,出于對他們的慈悲,佛陀來到他們從事祭火的地方。婆羅門被佛陀的威儀相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佛陀是他女兒婚配的最佳人選。所以,他就叫佛陀在那兒等一會兒,自己則趕忙跑回家去。佛陀在那裏留下了一串腳印後走開。婆羅門和他的妻子,帶著他們打扮入時的女兒,一路跑了回來,他們仔細觀察起佛陀的腳印。精通相術的婆羅門妻子認爲這不是普通人的腳印,而是究竟斷除了煩惱之人留下的。但是婆羅門卻對這一說法不屑一顧。看見佛陀就在不遠的地方,他們便走了過去,要把女兒交給佛陀。但是,佛陀向他們講述了他如何戰勝情欲,說道:

  悟見貪欲愛(1),不複有愛欲。何爲此身法,盡是肮髒物。即使以腳指,亦不願沾染。(2)

  婆羅門和他的妻子聽了此法後,當下見道,即刻獲第叁不還果。但是高傲、虛榮的摩登伽女卻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心想:“這個人不要我,他完全可以拒絕。但是,他說我身上盡是糞便。好啊,憑我的出身、家族、社會地位、財富和年輕的魅力,我要找到一個與我門當戶對的丈夫。然後我就知道應該怎樣來對付你這個出家人了。”她被佛陀的話大大的激怒了,從而對他懷恨在心。後來,她成爲優陀南國王的妃子,利用她的權勢,向人行賄,煽動人們辱罵佛陀,要把佛陀趕出城。當佛陀進城後,這些人就向他們大叫大嚷起來:“強盜,蠢驢,白癡,駱駝,笨蛋,地獄的種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脫,苦難的惡趣正等待著你。”

  阿難陀尊者無法忍受這種惡心的辱罵,來到佛前,說道:“世尊,這些市民們在咒罵侮辱我們,我們到其它去吧。”

  “阿難陀,我們應該到哪裏去?”佛陀問道。

  “到其它城市,世尊。”阿難陀回答道。

  “如果那裏的人也侮罵我們,我們又該到哪裏去?”佛陀進一步問道。

  “再到另外一個城市,世尊。”

  “阿難陀,你不應如此說。問題在哪裏發生了,就要在哪裏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到其它地方去。不過,阿難陀,誰在罵你?”佛陀問道。

  “世尊,所有人,連奴仆都在罵我們。”

  佛陀告誡阿難陀尊者修習忍辱行,說道:

  “大象在戰場上能經得住如蝗之箭。我將以同樣的方式忍受辱罵。此世界確有許多無法無天之徒。”

  “國王第六上訓練有素的象馬,人中最上者爲難忍能忍之人。”

  “經過良好調養的驢、馬、象爲獸中之驕子,但嚴于律已之人遠勝于此。”(3)

  最後,他又對阿難陀尊者說:

  “不要以此爲憂惱。這些人的誹謗僅會延續七天,第八天,他們就會安靜下來。佛陀所遇到的困難不會超過七天。”(4)

  第十年于波裏拉亞克大森林。

  佛陀在柯娑毗時,兩派持不同意見的比丘發生了爭吵。一派嚴持戒律,另一派精通經典,他們對在浴室的行爲小戒持有不同的看法。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擁護者分成兩派,他們喜好爭辯,各不相讓,頑固不化,不聽從佛陀的勸告,即使佛陀也無法解決他們的分岐。佛陀自尋道:“在這吵吵鬧鬧的大衆之中,我的生活也被搞得不愉快。再說,這些僧人不理會我的勸說。假如我從這些人群中離開,到一個清靜之地,那會怎樣?”想著,他沒有通知僧團,獨自一人隱居到波裏拉亞克大森林,在花香四溢的莎羅樹下,度過了雨季安居。

  根據記載,在這次安居期裏,大象和猴子每天供養佛陀。(5)

  第十一年于奧克那拉婆羅門村。

  這一年,佛陀講了《耕者婆羅豆婆遮經》(6)。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國的一個婆羅門村莊。當時,婆羅門婆羅豆婆遮准備好五百張犁耕田。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缽,來到耕種田間,順路走到婆羅門跟前,當時婆羅門正在分發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羅門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養,便開口說道:

  “我有得吃,是因爲我耕種了田地,你也應耕種。只有勞動後,才有飯吃。”

  “我也耕田種地,只有勞動後,我才享受飯食。”佛陀回答道。

  “你說你是一個耕種者,但是,我們並沒有看見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羅門迷惑不解地說道,“請告訴我們,你到底怎樣耕田種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爲種子,戒(tapo)爲雨水,慧(panna)爲牛轭,中道(hiri)爲犁具,意志(mano)爲缰繩,靜念(sati)爲牛鞭。言行謹慎,飯食適量,以真誠去除雜草,以禅定達到圓滿的解脫。精進(viriya)爲載物大白牛車,載至苦盡樂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種好了的田地,定會結出不死之果,獲得徹底的自在。”

  聽佛陀如此一說,婆羅門馬上盛了滿滿一缽奶油水飯,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說道:“請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飯。佛陀是耕農,您的耕種可以結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絕接受,說:

  “如來不受因誦經而供養的食物。此乃聖人之道。聖者不接受這樣的飯食。這是生活原則。當你心悅誠服地相信,聖者確實已從煩惱中解脫,獲證寂靜,再行供養。因爲只有這樣。你才會認識到聖者是收獲功德的福田。此供養才是真供養。”

  第十二年于毗蘭賈。

  婆羅門毗蘭賈聽說佛陀與衆弟子住在附近,即來見佛,向佛陀提出了好多有關教化的問題。佛陀一一作了回答。婆羅門感到十分滿意,當即皈依了叁寶,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在那裏安度雨季,佛陀默許了他的請求。

  不幸的是,毗蘭賈一帶此時到處鬧饑荒,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得不以馬料爲生。途經此地的馬販子友好地把自己的馬料提供給他們。佛陀以絕對平等無分別之心食用這些物品。

  一天,舍利弗尊者靜坐完畢出定,向佛陀走來,恭敬請問佛陀:“哪些佛陀的教法持續長久,而哪些佛陀的教法不能長久?”

  佛陀回答說,毗婆屍如來,屍充如來和毗舍婆如來的教法沒有持續多久,而拘樓孫佛、拘那含佛和迦葉佛的教法卻能長久流傳(7)。佛陀把這些歸結爲這樣一個事實:有些如來製定了僧伽規範,而有些卻雖致力于佛法的教化,但沒有爲衆弟子製定清規戒律。

  舍利弗尊者當即請佛製定僧尼的日常應守大戒,這樣僧團的聖潔生活將會長久。

  “不要急,舍利弗,再等一等。”然後,佛陀又說道:

  “如來自己會注意到這樣的時間,在不善之法沒有生起之時,如來不會爲弟子製定戒律,也不會爲他們頒布日常清規。只有當不善之法在僧伽內部發生後,如來才製定戒律,爲弟子頌布日常清規,以此來…

《《覺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