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

  如来如不来,圆融真俗谛;

  善巧方便法,众生随类解。

  ——《大事》

  佛陀慈悲、成功的弘化事业一直持续了45年。自35岁成道,80岁涅槃,他以身教和言教利益人类大众,一年到头,或独自一人,或在众第子陪同下,四处弘化,宣说佛法,以期众生从此婆婆世界中获得解脱。在七月至十一月的雨季里,由于连日阴雨绵绵,他以安隐为生。这是当时印度所有修行者奉行的传统。

  同现在一样,古印度有三个季节,即雨季(vassana),冬季(hemanta)和热季(gimhana)。雨季大约从每年的七月十五开始到十一月十五结束。雨季期,大雨倾盆、河流泛滥,道路淹没,交通中断。一般来说,人们只好呆在家中或村里,以他们前一季所收获的农作物为生。在这段时间里,出家人会发现外出行化极为不便。另外,无数农作物及昆虫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内,通常暂时中断了他们的行化活动,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应邀在精舍或安静的花园里度过雨季。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退隐森林。人们成群结队,来到佛陀的住处,聆听佛法,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亲近佛陀。

  最初二十年的行化

  第一年于波罗捺罗斯。

  佛陀于成道当年的七月十五日,向五弟子宣说了《转*轮经》,然后就在波罗捺罗斯的鹿野苑度过了第一个雨季。这里没有任何特别可以居住的地方。耶舍在此雨季中皈依佛陀。

  第二、三、四年在王舍城。

  王舍城是频毗莎国王统治的摩揭陀国首都。为了履行成道之前的诺言,旨陀访问了国王。因此,国五把竹林精舍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弟子。此地离城不远不近,是出家人理想的安隐之地。佛陀在此清静竹林里安度了三个雨季。

  第五年于毗舍离。

  这一年,佛陀居住在离舍离不远的大寺讲堂。当净饭王病危时,他来到他的病榻前,为其说法。国王当下证阿罗汉果,享受七天的解脱喜悦后圆寂。

  这一年,在摩诃波闍波提的一再要求下,比丘居僧团建立。

  净饭王的遗体火化后,佛陀临时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到佛陀住处,请求允许妇女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绝。后来,佛陀回到了大寺讲堂。但是,波闍波提出家的决心已定,在众多释迦族和拘利族妇女的陪同下,又从迦毗罗卫国,一路步行来到舍城。在阿难陀尊者的过问下,她们终于如愿以偿,加入僧团。

  第六年于柯娑毗的玛柯罗山。

  在迦毗罗卫国时,佛陀化显双运神通,制服释迦族人的高傲。同一年,佛陀在玛柯罗山第二次化现双运神通,赢得了外道信徒工皈依。

  第七年于忉利天。

  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摩诃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往生兜率天为天人。在第七年三个月的雨季里,佛陀前往忉利天,为其天人说《阿毗达磨》,他的母亲也前来听法。白天,他回到人间,把在天上所讲的概要地讲述给舍利尊者听,舍利弗又详细地为他的弟子讲解此法。所以,现在所存的《阿毗达磨》被认为是舍利弗为佛法的进一步阐述。

  据经典记载,曾有佛陀母亲的天人闻法后,即证得圣人第一果。

  第八年于跋只地区,输蔓束满罗山附近的贝释柯树林。

  第九年于柯娑毗。

  在这一年,摩登伽女对佛陀怀恨在心,寻找机会诽谤佛陀。

  摩登伽女漂亮美丽,她的父母没有把她嫁人,因为他们看来,所有求婚者都配不上他们的女儿。一天,佛陀以慧眼观世间,觉察到这对父母具有善根,出于对他们的慈悲,佛陀来到他们从事祭火的地方。婆罗门被佛陀的威仪相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佛陀是他女儿婚配的最佳人选。所以,他就叫佛陀在那儿等一会儿,自己则赶忙跑回家去。佛陀在那里留下了一串脚印后走开。婆罗门和他的妻子,带着他们打扮入时的女儿,一路跑了回来,他们仔细观察起佛陀的脚印。精通相术的婆罗门妻子认为这不是普通人的脚印,而是究竟断除了烦恼之人留下的。但是婆罗门却对这一说法不屑一顾。看见佛陀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便走了过去,要把女儿交给佛陀。但是,佛陀向他们讲述了他如何战胜情欲,说道:

  悟见贪欲爱(1),不复有爱欲。何为此身法,尽是肮脏物。即使以脚指,亦不愿沾染。(2)

  婆罗门和他的妻子听了此法后,当下见道,即刻获第三不还果。但是高傲、虚荣的摩登伽女却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心想:“这个人不要我,他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他说我身上尽是粪便。好啊,凭我的出身、家族、社会地位、财富和年轻的魅力,我要找到一个与我门当户对的丈夫。然后我就知道应该怎样来对付你这个出家人了。”她被佛陀的话大大的激怒了,从而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陀南国王的妃子,利用她的权势,向人行贿,煽动人们辱骂佛陀,要把佛陀赶出城。当佛陀进城后,这些人就向他们大叫大嚷起来:“强盗,蠢驴,白痴,骆驼,笨蛋,地狱的种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脱,苦难的恶趣正等待着你。”

  阿难陀尊者无法忍受这种恶心的辱骂,来到佛前,说道:“世尊,这些市民们在咒骂侮辱我们,我们到其它去吧。”

  “阿难陀,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佛陀问道。

  “到其它城市,世尊。”阿难陀回答道。

  “如果那里的人也侮骂我们,我们又该到哪里去?”佛陀进一步问道。

  “再到另外一个城市,世尊。”

  “阿难陀,你不应如此说。问题在哪里发生了,就要在哪里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其它地方去。不过,阿难陀,谁在骂你?”佛陀问道。

  “世尊,所有人,连奴仆都在骂我们。”

  佛陀告诫阿难陀尊者修习忍辱行,说道:

  “大象在战场上能经得住如蝗之箭。我将以同样的方式忍受辱骂。此世界确有许多无法无天之徒。”

  “国王第六上训练有素的象马,人中最上者为难忍能忍之人。”

  “经过良好调养的驴、马、象为兽中之骄子,但严于律已之人远胜于此。”(3)

  最后,他又对阿难陀尊者说:

  “不要以此为忧恼。这些人的诽谤仅会延续七天,第八天,他们就会安静下来。佛陀所遇到的困难不会超过七天。”(4)

  第十年于波里拉亚克大森林。

  佛陀在柯娑毗时,两派持不同意见的比丘发生了争吵。一派严持戒律,另一派精通经典,他们对在浴室的行为小戒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拥护者分成两派,他们喜好争辩,各不相让,顽固不化,不听从佛陀的劝告,即使佛陀也无法解决他们的分岐。佛陀自寻道:“在这吵吵闹闹的大众之中,我的生活也被搞得不愉快。再说,这些僧人不理会我的劝说。假如我从这些人群中离开,到一个清静之地,那会怎样?”想着,他没有通知僧团,独自一人隐居到波里拉亚克大森林,在花香四溢的莎罗树下,度过了雨季安居。

  根据记载,在这次安居期里,大象和猴子每天供养佛陀。(5)

  第十一年于奥克那拉婆罗门村。

  这一年,佛陀讲了《耕者婆罗豆婆遮经》(6)。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婆罗门村庄。当时,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准备好五百张犁耕田。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钵,来到耕种田间,顺路走到婆罗门跟前,当时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罗门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养,便开口说道:

  “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听佛陀如此一说,婆罗门马上盛了满满一钵奶油水饭,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说道:“请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饭。佛陀是耕农,您的耕种可以结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绝接受,说:

  “如来不受因诵经而供养的食物。此乃圣人之道。圣者不接受这样的饭食。这是生活原则。当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从烦恼中解脱,获证寂静,再行供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认识到圣者是收获功德的福田。此供养才是真供养。”

  第十二年于毗兰贾。

  婆罗门毗兰贾听说佛陀与众弟子住在附近,即来见佛,向佛陀提出了好多有关教化的问题。佛陀一一作了回答。婆罗门感到十分满意,当即皈依了三宝,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在那里安度雨季,佛陀默许了他的请求。

  不幸的是,毗兰贾一带此时到处闹饥荒,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得不以马料为生。途经此地的马贩子友好地把自己的马料提供给他们。佛陀以绝对平等无分别之心食用这些物品。

  一天,舍利弗尊者静坐完毕出定,向佛陀走来,恭敬请问佛陀:“哪些佛陀的教法持续长久,而哪些佛陀的教法不能长久?”

  佛陀回答说,毗婆尸如来,尸充如来和毗舍婆如来的教法没有持续多久,而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的教法却能长久流传(7)。佛陀把这些归结为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如来制定了僧伽规范,而有些却虽致力于佛法的教化,但没有为众弟子制定清规戒律。

  舍利弗尊者当即请佛制定僧尼的日常应守大戒,这样僧团的圣洁生活将会长久。

  “不要急,舍利弗,再等一等。”然后,佛陀又说道:

  “如来自己会注意到这样的时间,在不善之法没有生起之时,如来不会为弟子制定戒律,也不会为他们颁布日常清规。只有当不善之法在僧伽内部发生后,如来才制定戒律,为弟子颂布日常清规,以此来…

《《觉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