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P2

  ..續本文上一頁清除不淨。”

  “舍利弗,當僧團生存長久,發展完善,名聞利養增多,不淨之法將生起。其時如來淨宣布訓導方法,製定根本大戒,以防止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舍利弗,現在在的僧團沒有問題,遠離惡習,清淨無染,善德兼備,最後的五百弟子也都是預流果,定不退轉,決定覺悟。”(8)

  毗蘭賈的安居,是製定律藏中十波羅夷(patimokkha)的開端。

  安居期結束後,佛陀一路行化,經過闍利亞、沙柯斯、康枯舍、波雅歌,然後穿過恒河,在波羅那斯住了一段時間,最後來到毗舍離的大寺。

  第十叁年于車利山。

  第十四年于舍衛城的只陀精舍。

  這一年,羅睺羅尊者年滿20,受具足戒。

  第十五年于迦毗羅衛國。

  這一年,大覺國王悲哀地死去。他對佛陀總是氣忿不平,因爲佛陀離開了他的女兒耶輸陀羅。

  這裏要提到的是,佛陀只在他的故鄉度過了一個雨季。

  第十六年于阿拉毗。

  以人肉爲生的阿拉毗克在這一年皈依了佛陀。(9)

  林主夜叉窮凶極惡。一次,他看見佛陀在自己的宮殿裏,大爲惱怒,跳到佛陀跟前,大吼起來:“滾開。”

  “很好,朋友。”佛陀一面說著,一面朝外面走去。

  “回來。”他又叫了起來。

  他陀就又走了回來。他如是叁次,佛陀全都照辦了。但是當他第四次命令時,佛陀拒絕聽從,並說他能怎麼樣就怎麼樣好了。

  “好呀,我要來考一考你。”阿拉批克說道,“如果你回答不了,我將把你碎屍萬段,摧毀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然後,提著你的腳,把你仍到恒河裏去。”

  “不可能,朋友。”佛陀回答道,“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無論是天人,梵天,修道者,婆羅門,還是一切人天,能夠搗亂我的思想,撕碎我的心,提著我的腳,把我扔到恒河。不過,朋友,你有問題,你就問吧。”

  接著,阿拉批克問道:

  “什麼是人生最珍貴的擁有?

  什麼是給予人快樂?

  什麼是味中最甜?

  什麼是人中最善生?”

  佛陀回答道:

  “信爲人生最珍貴的傭有。

  善修佛法給人帶來快樂,

  真理爲味中最甜,

  正見是人中最善生。”

  阿拉批克又問道:

  “怎樣渡過洪流?

  怎樣穿過大海?

  怎樣戰勝悲傷?

  怎樣獲得清淨?”

  佛陀回答說:

  “以正信渡過洪流,以正念渡過大海,以精進戰勝悲傷,以智慧獲得清淨。”

  “何以得慧?何以致富?何以得名?何以取友?今生後世,何以不悲?”

  “正念、理智、有信之人,以聆聽清淨者涅槃之法而得智慧。行應行之事,以精進不息致富。以真理得名。以布施取友。誠實之士具有上德:真誠、善德、勇團和慷慨,此人死後無悲傷。試問其他苦行僧及婆羅門,是否超越此誠實,自我克製、布施、忍辱?”

  徹底領會了佛陀所說,阿拉批克趕忙說道:

  “我怎麼會再去問這麼多的苦行僧和婆羅門?今天我明白了未來福益的真谛。”

  “爲了我的利益,佛陀來到阿拉毗。今天,我找到了能結出豐碩果實的富饒之地。我將穿梭于村莊、城鎮,禮敬圓滿覺悟的佛陀和無上佛法。”(10)

  第十七年于王舍城。

  第十八年于車利雅山。

  第十九年和二十年于王舍城。

  佛陀與阿怙利瑪拉

  第二十年,佛陀教化了臭名昭著的冷面殺手阿怙利瑪拉。(11)

  他原名叫阿合沙克(天真之意),父親爲拘薩羅國王的國師。他在當時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塔闍蘭接受教育,並成爲導師最優秀、最受寵愛的好學生。

  不幸的是,他的同學對他産生了嫉妒。他們僞造事實,在導師面前惡毒地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導師被大大地激怒了,對他産生了反感,不問青紅皂白,想致他于死地,令他弄來一千根人指頭,以此來作爲他對導師的謝禮。

  雖然極爲不情願,但最後還是順從了導師的意願,他獨自一人來到拘薩羅的只利尼森林。爲了滿足其導師的要求,他開始了殺人的生涯,收集手指。他把人的手指捆好挂在樹上,但一會兒全被烏鴉和山鷹叼走了。因此,他就把這些手指做成花環,挂在脖子上。這樣,大家都叫他阿怙利瑪拉(意爲指蔓)。

  當他聚集了999根手指時,佛陀出現在他的眼前。阿怙利瑪拉大爲高興,心想,殺了這位大苦行僧,他就可以湊足數目。于是,他抽出寶劍,大步朝佛陀奔去。

  佛陀示顯神通,自己仍以平常的步伐走路,但阿怙利瑪拉卻無法接近他。阿怙利瑪拉奮力地奔跑著,但就是無法追上佛陀,弄得他氣喘籲籲,汗流浃背。追了一陣時間,他便停了下來,喊道:“站住,苦行僧。”佛陀安祥地說道:“我雖走猶止。阿怙利瑪拉,你也該停止了。”這個罪惡滿盈的盜匪不禁一驚,心裏嘀咕道:“明明是我止步了,但這位苦行僧卻說他已經停止了。這倒底是什麼意思。”

  站在那裏,他問道:

  “出家人,你在走動,而你卻說:“你已止。”

  我已不走了,而你卻說我沒有停止。

  出家人,我問你,這是什麼意思,

  你怎麼說你已止而我非止。”

  佛陀和顔悅色地說:

  “是的,阿怙利瑪拉,我已不再作業,抛棄了侵犯衆生之暴力,故說我已止,而汝非止。”(12)

  阿怙利瑪拉的善業一下子顯現出來,他突然意識到,這位大行者不是別人,正是佛陀,出于悲憫來拯救他了。

  他立刻扔掉盔甲和寶劍,當下皈依了佛陀。接著,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佛陀允許他出家,說道:“善來,比丘(Ehi bhikkhu)。”

  阿怙利瑪出家的消息一下子傳開了,特別是拘薩羅國王聽到這個消息後,更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氣,因爲阿怙利瑪拉對他的臣民來說確是一大危害。

  但是,阿怙利瑪拉沒有得到快樂,即使是在寂靜的禅定之中,他也老是不忘他的過去,聽到那死于他刀下之人的慘叫聲。由于他過去所作惡業,在街上乞食時,他會莫名其妙地被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石塊、棍棒擊中,滿臉傷痕,手腳處處是被劃破了的口子。佛陀看到他這個樣子回到寺裏,告訴他這是他自己業障的報應。

  一天,他沿路乞食,看見一位痛苦分娩的女人,對她産生了深深的悲憫,因此就把這位婦女的可憐與痛苦告訴了佛陀。佛陀教他念誦如下經文:

  “大姐,自從受戒以來,我知道,我沒有故意傷害有情生命。以此真實,祝願你和你的孩子安然無恙。”

  此經就是佛教後來的《指蔓經》。

  他牢記這段經文(13),又一次來到那位在痛苦中煎熬的婦女面前,用布簾把那位婦女隔開,自己坐在早已爲他准備好的蒲團上,口中不斷地念誦經文。不一會兒,這位婦女平安地生下了一個孩子。念誦此經的效應一直流傳至今。

  不久,阿怙利瑪拉證得阿羅漢果。在談到有關他具有重大的意義的皈依時,他說:“有的人因武力而屈服,或由鐵鈎,或由皮鞭,但我卻向一個既無棍棒,又無寶劍之人臣服。”(14)

  余下的25年,佛陀大多是在舍衛城的只園精舍度過,此精舍由大富給孤獨老人修建。有時也住在波拍精舍,此精舍是大慈善家維莎柯所建。

  [注]

  (1)魔王叁女。

  (2)《佛教傳說》,第一卷,第274頁。

  (3)《法句經》,320,321,322偈。

  (4)《佛教傳說》,第一卷,第176頁。

  (5)《法句經》注疏。

  (6)《經集》,第一品,第四經,第12頁。

  (7)《律藏》,經分別,第1-11頁;《戒律典籍》,I.B.霍那,第一卷,第1-23頁。

  (8)佛陀指的是阿難陀尊者。

  (9)《經集》,第一品,《林主夜叉經》,第31頁;查姆斯,《佛陀的教誨》,第45頁。

  (10)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276-278頁。

  (11)《長老偈》,第318-325;《中部》第二品,《指蔓經》,第97頁。

  (12)《長老偈》,第320-321頁。

  (13)《長老偈》,第323頁。

  

《《覺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