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拈花 留給世界的微笑

  佛陀拈花 留給世界的微笑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世尊以無與倫比的深邃智慧,創立了偉大的佛教,成爲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事件。二千五百余次的年輪更疊,佛教始終以其耀眼的光芒,照徹世界各地,在啓迪昏蒙、開發智慧、指導人生、淨化社會等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世尊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曼陀羅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佛卻一言不發,只是手拈曼陀羅花遍示大衆,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顔爲笑。于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爲詳和、甯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迹、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爲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兩千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文明的最大貢獻就是啓迪人生,空掉外在的追逐,歌頌生命的超越,肯定物我的統一,消解心靈的偏執,構造內心的清涼,體悟生命的真谛。

  佛法西來,佛祖把這朵神奇之花留給了人間,她成爲佛法傳承的接力棒,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然而,如何將這個接力棒不斷地傳承下去,便是我們每一個佛子的責任和義務。佛祖曾經在靈山會上說過,“我講經四十九載,其實,只字未講。”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佛教經典叁藏十二部,典藏衆多,法門衆多,如何理解?如何诠釋?如何運用?還要分人、分時、分事、分地點。更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佛教的經典教義,做出符合時代人心的诠釋和理解。那麼,時至今日,我們如何诠釋佛陀拈花呢?她留給人間的是什麼?我們是否能夠如迦葉尊者那樣微笑人間。

  一,佛陀留給世界的是智慧之花。

  歲月如水,時空無限.。春秋循環,無始無終。當曆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人生的軌迹留下的是蜿蜒起伏的曲線,在經曆人生的榮辱沈浮時,難免會悲怨惆怅,在經曆艱辛坎坷時也難免愁苦絕望。歲月如水般逝去,在遍曆世事的滄桑和無常、人情的冷暖和炎涼後,我們可能會被煩惱糾纏得疲憊不堪,內心充滿了解脫的渴望。

  佛陀的光芒像一盞智慧的明燈,照亮了生命中的黑暗與迷茫。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智慧的眼光去洞察人生、思考人生,沒有智慧的人生會是痛苦不堪的一生。沒有智慧的人生會患得患失,會被生活中的瑣屑糾纏、煩惱的一生。

  世事如棋,滄海桑田,人生如夢,皆是虛幻。佛教講“四大皆空”,空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要我們解放思想,不能被眼前的人或者事物所束縛,把一切看輕、看淡。是要我們空掉煩惱,空掉憂愁,空掉恩怨,空掉仇恨,超越是非、對錯的對立,超越善惡、好醜的分別,超出有無、榮枯的對待等等;活一種輕松,活一種灑脫,活一種自在。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加坦然、更加豁達、更加從容。我們生活在這個繁雜的社會裏,生活是那麼的真實,雖說要看淡一切,看空一切,但是,又不能對任何事情不負責任,那樣只能是給自己招來更大的麻煩和不幸,也只有認真、負責地處理好我們份內的一切事情,既不能執著一切,也要有把一切事情辦好的恒心,妥善處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才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惬意、更加怡然自得,獲得更大的幸福。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矛盾,矛盾可謂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我們要用智慧的思維去平抑矛盾,解決矛盾。佛法是在對立中求和諧,在矛盾中求統一。以此教導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要善于化解和協調各個方面的矛盾,求得和諧,求得統一;矛盾來自于差別,差別來自于知見的深淺,現在社會,有智施智,無智施力,在差別中求平等,用平等的心,包容的心來對待世界,對待萬事萬物,平抑各種煩煩惱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情仇。人生在世,開心第一。

  二,佛陀留給世界的是寬容之花

  寬容是一種偉大的能力,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體現的是自己的偉大。當別人寬容自己的時候,請把它當作一種恩惠。這個世界上因爲許多人不懂得寬容,所以,他們也就不懂得快樂,有些甚至造成了許多悲劇,讓人觸目驚心;也因爲很多人懂得寬容,在享受著快樂。

  寬容是一個人成熟的真正的標志,是一個人一生受福的美德。對人不寬容,其實正是自身懦弱的表現,一個對自己有自信的人是不用去嫉妒或排斥他人的。寬容的人首先要有一顆愛心。他愛生活,愛生命,愛大自然的一切,當然也愛自己。寬容不是懵懂的無知、無奈的退縮。寬容的人,洞悉世態,閱曆人生,但又保持童心,不失純真。寬容的人,內心甯靜、豐富而安祥。寬容的人,有一顆敢于面對,勇于擔當,永不怕輸,不爭一時之短長,志在千裏,翺翔蒼穹的心志。寬容的人,懂得尊重生命,懂得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要學會寬容,就要學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很多時候,誤會或仇恨源于我們的自私和狹隘,源于我們的愚昧和無知。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當我們學會寬容,成功和幸福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痛苦與幸福,常常在于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挑剔、刻薄,還是寬容、豁達。

  人的一生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一生,是沒有一點錯誤的人生。人生有多少煩惱不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日沈浸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麼,其人生就太悲哀了,也就失去了他應有的意義。我們活得是當下,是爲了更美好的明天,不妨學學放飛自己,把眼界放寬、放遠。人需要善待自己,需要對自己的原諒。不要給自己背太重的包袱。對自己寬容也是一種美麗。

  當然,更不能揪住別人的錯誤不放,任何事情都由它各自的淵源,都有各自生存的理由,學會認同,學會隨緣,不能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給別人一個生存的空間,給任何事情找一個應該發生的情理,也就給了他人一個可以立足之地。寬容了別人,真正放飛的還是自己。

  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學會寬容,受用一生,潇灑一生。原諒別人的過失,快樂自己的人生。因爲寬容,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因爲豁達,生活會處處充滿陽光。寬容是釀造生活美酒的蜜,是消除隔閡,溝通感情的法寶。

  叁,佛陀留給世界的是希望之花

  哲人說,生活是一片等待開墾的土地,那裏亂石嶙峋,蒺藜叢生,只要我們勤于耕耘,勇于拓荒,那麼沙漠也會變爲綠洲,瘠土也會變成良田。

  其實,生活是一首婉轉回旋的歌謠,旋律高低起伏,錯落跌宕,時而是排山倒海的恢弘樂章,時而是小橋流水般的絲竹小唱;時而是慷慨悲壯,似江河咆哮,時而低回哀婉,如冷月懸空。只要我們懷揣著不滅的信念,撷取樂曲中迸濺的火花,就能收獲昂揚向上的旋律,沐浴生活的七彩陽光。

  生活又如四季更疊,期間蘊含著春天的明媚可人,夏天的風雲變幻,秋天的豐饒實在,冬天的蕭飒冷峻。人的一生中或許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也難免會有山重水複之感,但是,當我們挺直脊梁的那一瞬,蓦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一伸手,剛好就能摘到生活饋贈給我們的那一串串笑意盈盈的果實。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風雨和坎坷,難免會遇到磨難和挫折,這就是人生。而這風雨的洗禮和冰霜的磨砺是上蒼對我們的考驗,它是對強者的獎勵,它會使我們的素質得到提升,它會使我們的品格更加高尚,它會使我們心靈更加堅強。也許我們會失敗,也許我們的事業沒有成功,其實成功的標准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只要我們努力了,盡心盡力的付出了,我們就不會後悔,它就屬于我們的成功。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氣餒,跌到了爬起來,只要不失信心,成功就在下一個時刻等著我們。其實,生活中的希望,恰如雲縫裏的陽光,若隱若現,但一定就在我們的不遠處。只要我們不懈奮鬥,不懈追求,光明和溫暖也就不再遙遠。

  四,佛陀留給世界的是幸福之花

  走過人生的旅途,看看這大千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忙碌幾乎成爲了大多數人生活的主題,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循環著。期間夾雜著些許快樂、更多的卻是孤獨、寂寞和憂愁。總是在不經意間,我們單純地想到要尋找幸福,卻往往忽略了去追問幸福本身的涵義和怎樣才能擁有幸福,似乎幸福只不過是生活條件到達一定程度就會自動擁有的一種境界。經曆了許多,才發現幸福其實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需要人們學會和掌握的思維。

  雖說人生來是平等的,但差距卻是生來就存在的。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否富有,就如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都一樣可以擁有幸福的思維,尋找自己的幸福。

  人生,從來就是充滿了坎坷的,並沒有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生活,同時又是充滿了瑣碎無奇的,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被這些俗世的繁雜所淹沒,也不要總向生活抱怨什麼,不要讓現實中的勢利沖昏了我們的頭腦,不要讓世態的炎涼麻木了我們的心靈,不要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去斤斤計較。要用心去體會生活的平平淡淡,去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撷取生命中每一朵豔麗的小花。

  幸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受;是能讓內心感到踏實的一種情感;是不離不棄牽手到永遠的美麗的畫面;是讓寬容之心托起希望的大愛;是知足常樂的坦然。幸福,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用心去感受,好好地去珍惜,好好的去把握,那麼幸福之花便會觸手可及。

  五,佛陀留給世界的是友誼之花

  多少笑聲都是友誼喚起的,多少眼淚都是友誼擦幹的。友誼的港灣溫情脈脈,友誼的清風灌滿征…

《佛陀拈花 留給世界的微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