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心贊美生活

  用心贊美生活

  和一位朋友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話題說到了到神秀和六祖慧能當初的爭論上。

  世人皆知六祖慧能在牆壁上留下的那首偈語。當年慧能因聽人誦讀《金剛經》而決定上山求學,不想卻被安排給一堆粗活去做。古聖人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知道慧能大師大字不識一個,是不是曉得這些聖賢書的道理。但一心求佛的他倒也沒有嫌棄這劈柴槌米的差事,既然五祖弘忍如此安排,他也就如此做了。日子不知道過了多少,直到五祖決定傳下衣缽時,在神秀前作的啓發下,慧能才央人在後面跟著做了一首,題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而世人皆以爲慧能的作品是上乘,卻忽視了神秀大師的作品。神秀的偈語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年神秀往廊檐下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是于夜半時分偷偷摸摸地起來寫就的,第二天衆人發現時神秀也並沒有站出來聲稱是自己所爲。爲何?神秀不希望讓五祖認爲自己是一個愛出風頭的人,世間萬物一切講究的是個因緣,若是上師因此詩而尋到了自己,這便是自己的緣分到了,何必非要強求。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太渴望成功了,每天看新聞,對于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眼羨不已。人人都夢想著能夠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卻從沒有想著在取得任何成功之前所要付出的努力。因此也有了對六祖近乎狂熱的崇拜,以至于對神秀的作品形成一致打壓。殊不知,六祖若是沒有了之前于柴房的勞作,沒有累劫的修行,也不見得能有頓悟的瞬間。這就像是燒水一樣,從零度到九十九度之間,我們單純從水的外表上是看不出有任何的改變,直到一百度沸騰的一刻人們才開始歡呼。可若是丟掉了之前九十九度的變化,這第一百度的沸水也終將是毫無意義的空中樓閣。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在于,神秀的詩作恰似是一條導火線,是直接刺激六祖産生靈感的泉源。或許沒有了神秀,也就沒有六祖的産生。在因緣的關系網中,不存在究竟誰重要誰不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感謝的,是世間的一切,是天下生活所給予我們的所有,包括成功,亦包括磨難。

  我們當然應該感謝成功,正是因爲它們才讓人們有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這並不代表成功便是生活的唯一。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就像是天氣不總是晴朗一樣,可爲什麼卻偏偏在陰雨天會咒罵整個世界?路上堵車、上班遲到果真是天氣的錯嗎?若真追究到此,恐怕沒有人對給這個問題以肯定的答案。天氣有何過錯,過錯的是我們心底缺少的一份情懷,一份在陰雨天堵車的路上依舊能夠豁達看風景的態度。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生活從來沒有因爲你我的贊美和咒罵而改變過。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甚至不用越來越花哨的鬧鍾催醒,就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要跳出東海。像個太陽一樣從容的用心迎接每一天,這一天便沒有了憂愁。心是快樂的,所有的事情也都會因此而蒙上了快樂的影子。心是平淡的,在憂愁的日子也像是流水一般,總能尋到自己的出路,何須急在當下?

  就像是當年六祖得到了五祖傳下來的衣缽後于市井中隱居數年,這幾年的光景過得恐怕也並不怎麼風光,慧能也沒有因爲自己的身份而變得突兀起來。一切都只是個普通人的模樣,就像是你我似的同樣會爲了晚飯吃什麼而難以抉擇。生活也並沒有因爲曾有這麼一個人得到了佛祖的衣缽而改變對他的態度,變化的只是周邊人的心境,唯有生活本身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相比之下,我們理應是何等慚愧!

  因而,慧能在講經的時候,開口說道:“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明白人自然能看懂這句話的韻味,一切皆源于心迷,不是金錢權利對我們的誘惑,而是你我之心早就爲這些外物癡迷,進而忘記了自我。

  或許我們該回頭想一想,這個時候生活本身到底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亦或者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生活不是吃糠咽菜,生活也不是燕窩魚翅,生活需要的一種態度,一份最基本的尊敬。面對生活,我們最不需要展現的就是咒罵和怨恨,當那汙穢之言出口的時候,首先汙染的是自己的心靈,然後觸及的是周邊人的情緒,傷了和氣,傷了感情,進而也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換來的卻是自己黯淡無光的生活。然而,若換一個思路,換一種理念,人生將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需要的是贊美,懷著一顆熱忱之心去過活,不必期待收到生活回饋的何等欣喜,因爲我們的當下,便已經是最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