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四禅八定(釋頓翰)

  淺談四禅八定

  釋頓翰

  一、何謂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佛教對色界四種禅定和無色界四種空定的合稱。

  佛教根據衆生的不同特點,將世界劃分爲叁個不同的層次。

  欲界——受情欲影響較重的昏散世界。

  色界——遠離情欲陋習,但仍保留有物質形態(色法)的禅定世界。

  無色界——遠離色界物質形態,唯有靈明覺知存在的禅定世界。

  色界分爲四個層次: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無色界分爲四個層次: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色界定並不穩定,只是熄滅了欲界的散亂和妄想,但仍有色法存在,因此稱爲色界定。無色界定是在身心的感受上盡了色、受、想、行、識五陰,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但沒有色法的存在,所以稱爲無色界定。

  二、色界定

  初禅:修行的功夫不是打坐坐出來的,但修行用功的方法包含了打坐。禅又稱爲靜慮。修習坐禅首先要做好調身、調息、調心,端正坐姿,呼出體內濁氣,通過“止觀”把心收攝住。“止”是熄滅妄念,專心于一點,將心定在一個境上。“觀”是觀照之意。“止”是爲了定,“觀”是爲了慧。當身體的坐姿、呼吸、心念叁方面調好以後,在靜坐的過程中會感到非常輕松舒適,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會自動保持平衡,猶如有一種力量在扶助著身體,這時候坐多久都不會有疲倦感。這種現象稱爲“持身法”。

  進入初禅的時候,首先感覺身體逐漸消失,不存在了;接著是呼吸逐漸微細;再接下來會發現自己的念頭逐漸減少,不存在了。佛門裏通常將這個過程劃分爲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四個步驟。進入四禅八定的每一個根本定之前的中間過渡階段,都稱作未到地定,或稱作中間定、默然定、轉寂心。

  當身心空掉,逐漸進入初禅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一股能量逐漸産生並在體內運轉。這股能量可能從頭部産生流向全身,也可能從腰部或腿部産生流向全身。伴隨著能量的運轉,有種種勝妙的境界會出現,主要有覺、觀、喜、樂、一心這五種,稱五支功德。支是支持的意思,指初禅的禅定功夫主要靠這五種力量的支持才能保持穩定。這五支功德進一步細分爲空、明、定、智、喜、樂、善心、柔軟、解脫、境界相應十種功德,這就是初禅八觸中動觸的現象。初禅八觸是動、癢、冷、暖、輕、重、滑、澀,還有一種是掉、猗、冷、熱、浮、沈、堅、軟。這兩組八觸現象基本相同,但仔細分析判斷還有一定的差異。在靜心修禅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這些觸動現象,說明你已證入初禅。

  觸是根據六根對六塵而言的,如眼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氣、身接觸,這是身體受到觸動的意思。證得初禅時,這十六種觸動現象未必都會出現,只要出現其中幾種,就說明你證入初禅了。因爲這十六種觸動現象中任何一種的出現,都會伴隨著空、明、定、智……等十種功德的出現。這些觸動現象的産生源于自己的清淨心,保持一顆清淨心要通過修習數息觀等方法,將自心調和得非常柔軟、細致,使自己進入到禅定的狀態。色界的禅定功夫在欲界的身體中産生,並住持在欲界的身體之中。當禅定的力量與身體合一,色界清淨精細的物質能量,在粗濁的欲界物質能量構成的身體中産生,這種現象在《大智度論》中稱爲“色界四大造色,于欲界身中”。此時,粗細兩種力量在體內交融。在初禅階段由于融合得不夠穩定,有排斥和阻礙的因素存在,因此産生了十六種觸受現象。

  初禅名“離生喜樂地”,其主要特點是具有覺、觀、喜、樂,一心,這五種境界感受。

  二禅:經曆了初禅的八觸功德相及禅態的感受後,即進入了中間定,也叫轉寂心或退禅地。在這單純的靜心中,既已失先前的初禅境界,又未進入二禅的禅態。假使心生憂悔,便連單純的靜寂心也會失去。如能不悔,則內淨即發,不再受納八觸的分別。所以又稱一識定。此刻混四大色成一淨色,照心轉淨,與善俱發,便進入了二禅的禅態。二禅名“定生喜樂地”,其主要特點是內淨、喜、樂、一心,這四種鮮明的境界感受。

  叁禅:因二禅的喜是陣發性的,而所生之樂又不穩定,所以在二禅的禅態中,應呵責喜的過失,不著其相。喜動消失後,便進入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發叁禅。叁禅的覺受是樂。與叁禅同時生起的樂,既非以法轉妙,也非依喜生樂。叁禅之樂充滿全身所有的毛孔,所謂大樂充遍全身,此禅妙樂最易令人耽著。叁禅名“離喜妙樂地”,其特點是舍、念、慧、樂、一心,這五種鮮明的境界感受。

  四禅:叁禅雖然妙樂無比,但是相對于苦而受樂,若能去除對樂的耽著心,即能離開樂的覺受,進入未到地定,進而進入四禅不動定。此四禅乃色法轉妙,不被苦樂境界所動,叫做不動定。在此定中,定法安穩,呼吸完全斷除,心髒脈搏的跳動處于非常緩慢的“脈住”狀態,無苦也無樂。此乃絕諸妄想,正念堅固,心靈空明寂靜,猶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顯現無遺。四禅名“舍念清淨地”,其特點是不苦不樂、舍、念、一心,這四種鮮明的境界感受。

  叁、無色界定

  空無邊處定:到達四禅的境界,身心仍受色法的系縛,觀察己身猶如虛空般無有形質,內外通徹,由于一心念空,如蠶破繭而出,進入虛空而住,與空無邊相應。此乃由修慈無量心而得進入。處于空無邊處的心理活動狀態,其主要特點是離色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滅除了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感受是與虛空相應,心中明淨,無礙自在。

  識無邊處定:修行達到空無邊處定後,識心遍緣虛空,虛空無邊,識心分散,使得定心開始動搖,舍棄外緣取虛空,轉向內緣取內識,對心識乃生無邊之解,心識相應,住于內識而寂靜不動。此定需修悲無量心方可進入,主要特點是舍空緣識。主觀感受與識相應,清澈寂靜,心識明利,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

  無所有處定:修行達到識無邊處定後,發覺心所緣的過去、現在、未來諸識無量無邊,能破壞定力,叁世心和合假有,並非真實,舍去識處,乃對無所有處産生寂靜自在的心念,觀心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時,安住于無所有之中,此定需修喜無量心而得進入。處于無所有處定,此乃舍空與識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此時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住寂靜。

  非想非非想處定:進住無所有處,仍覺不夠寂靜,欲求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境界,便舍去前識無邊處定的有想,又舍去前無所有處的非想,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爲。此定由修舍無量心而得進入。處于非想非非想處定,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此乃不見有無,怡然清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