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佛曆程
我的法號叫釋平象,出生于1976年,現是東華禅寺常住。我以“東華家風爲基礎,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作爲修行的指南。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山區的普通家庭,父母給予的身教是——勤勞、分享,就是做事要勤勞,要把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我自幼跟隨爺爺學習中醫、上山采藥,爺爺經常囑咐我要戒驕戒躁戒多言,勤儉持家種好田,並給我講了很多神醫、仙醫和西遊記的故事。從小我就對如來佛、神仙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幻想,我要是像如來佛、神仙一樣神通廣大該多好啊!
16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名爲《大雄傳》的書,書中介紹了佛祖感悟人生無常、生老病死,即舍塵離俗,出家悟道,弘法度生的曆程。這部書奠定了我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明白了原來佛是人修成的,人人皆可修行成佛。當時內心極其喜悅,並萌發了出家的念頭——我要修煉,我要做如來佛……
時間荏苒,讀書畢業後,在村裏開了叁年診所,當初那一念出家之心在這期間悄然的與日俱增,終于在2000年,我放下了手頭上的工作,來到吉林市靈岩寺聽聞佛法,學習經教近2年之久,有此期間,有幸遇見了改變我一生命運的一本書——《萬行上師叁次閉關紀實》,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信教的人首先必須愛國、愛家、愛你周圍的人;沒有行動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了,天道自然成;信衆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擁護政府,團結一致,爲國爲民獻身;信必須深信,行必須力行,信而不深,猶如未信,行而無力,猶如未行;理事圓融,道在紅塵、空有不住、即心是佛的內在超越……”這部書顛覆了我以往對佛法的一些錯誤認識,使我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記得2003年第一次來東華禅寺,聆聽上萬下行大和尚言教,如醍醐灌頂終身難忘。那些話語我一直銘記于心,納之于行,尤其是關于學佛人不要放棄工作,放棄家庭,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借事煉心,借人檢心;發揮好作用,改掉壞毛病;做人要忠要義要勤勞,做事有始有終有交代等教誨,已成爲我一生行爲的指導。
2008年11月22日9點,終于在上萬下行大和尚麾下剃度出家,恩師賜我法號釋平象。師言,“平”是打開之意,學佛就要以佛爲標准,學佛的心量,打開心量能包宇宙;“平”猶如大地,孕育一切,長養一切;“象”是承擔之意,猶如大象怎麼壓也壓不倒,四條腿如柱子一般,如如不動,能夠承擔一切,承載一切。
雖然出家,煩惱仍然很多。無明沒破,生死大事未辦,實在很慚愧。願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道心不退,福慧增長,早日成爲一名合格、優秀的僧人,能爲自己的信仰、爲自己的祖國和衆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下面是自己學佛的感悟和心得體會,供養給大家,願一切有緣者菩提共證,解脫自在。
如是覺知
如是尊師:師乃大覺行者,具足一切,尊師者即是禮敬供養諸佛,吾心皈依,盡身口意奉行供養……此乃第一覺知。
續部中說:供養叁世一切佛,不如供師一毛孔。所以,供養上師的功德最大,也是積累資糧最好的方法。比供養上師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師所傳的教法如理如實地修持, 如此則功德更大!
能夠擊中你的致命弱點、點中你的要害、嚴厲批評你的人,真是百千萬劫都難遇到的良師益友。如果你已經遇到了,那你就是世間最幸運的人!請好好珍惜,敞開心扉,接受他的一切教法,否則錯過了恐怕此生再難遇到。
如是做人:盡忠職守,克盡複禮,舍欲無嗔,清靜無爲,在俗離俗,與德同在……此乃第二覺知。
在苦樂之中成長,順逆中體味不同的韻味。凡是經曆,只要用心,都是我們的一種資糧、成長的階梯。活在當下,面對現實,把握身心,奠定人生道路的深度、寬度、長度!
能夠影響對方、幫助對方,靠的不是外在,而是你的心態、你的品德和你的人格魅力,所以完善自己就是最好的弘法利生。
如是做事:主動承擔,事來則用,事去則停,以事安心,維精維細,維實維正……此乃第叁覺知。
勞動産生的能量叫勤勞,思考産生的能量叫正念,布施産生的能量叫奉獻,原諒産生的能量叫心量。
成績都是大家的,錯誤要自己承擔,沒有承擔如何成長呢?承擔多少就成就多少,承擔意味著自我的消失。
如是住寺:忍辱負重,委屈求全,任勞任怨,體現老黃牛精神……此乃第四覺知。
入住寺院,體現菩薩品質,吃苦耐勞,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協助完善團隊整體素質,整體形象。
團結一致,和合大衆,同時管好、駕馭“身口意”,發揮個人優勢。
如是參禅:動中求靜,現實悟禅,人事物理,盡皆在禅,做事做人,事中修禅……此乃第五覺知。
心靈的安然甯靜來源于人生的態度,生活的閱曆,品格的塑造。得到什麼不是目的,問題是你我得到了又是如何去應用,世間本無垢染,因心中的狀態頻率有所區別,才産生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
大道無形,因心而知。自性無相,起用即是。虛空無貌,遇境方明。萬物同體,常住真心,本來未生,何來有滅?皆因攀緣逐物,妄起分別!
如是用功:守心懾意,隨衆無爭,融入整體,同流有主,靜時觀心,動時煉性……此乃第六覺知。
外在世界原本是清淨無欲的,只因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占有欲太大了,沒有在內心找原因,反而抱怨環境不公平,抱怨道離我遠去,道原本就在你我這裏,欲望那麼多,不能專注忘我,道在猶如未在,不得受用只能怪自己沒有降服其心、善用其心、其心無住。
如是發心: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萬物原本同體,衆生本自同根,天地何來有殊……此乃第七覺知。
偉人之所以偉大,在于他有一顆偉大的心;聖人之所以做聖人,在于他內心一直就有個聖人存在。你想做偉人,做聖人,那就必須擴大自己的心胸、開拓自己的視野、強化自己的超人毅志力、提高自己的願力,變成一個偉人、聖人的心胸與格局。這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的過程,要脫掉無數層皮,所謂的脫胎換骨、洗心革面!
如是實行:奉獻自己一生,覺悟落在人事,利己方可利他,理論結合實踐……此乃第八覺知。
凡夫做和不做都是爲自己,菩薩做和不做都是爲大家。凡夫所思所行是一念私心在起用。菩薩一切作用皆在利他。抱怨自私是生命的劊子手,感恩利他是靈性的貴人。功夫在行處,見地在用處。自私無私都是一生,都是一種作用。無我、無相、無住才無礙,無礙則般若生,文字語言是權巧方便,實修實行才是堅固的基石。
如是反省:念念回光獨照,刻刻不忘自求,點滴未離方寸,行爲只向源頭……此乃第九覺知。
不自知必自是,不自覺必自迷,皆是善巧方便,一切因心因病而立!病去藥無,心通法空。
知慚愧知反省的人容易成就,至誠恭敬的人容易得到佛力加持,謙虛和善的人容易獲得智慧。
學佛首先要認清楚自己,而後明了世界,不認識自己的人是無法學佛的,自知方能自覺,覺知成片,直契佛心!此時內外不分,表裏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