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東華家風
內明法師
各位法師,居士菩薩晚上好!
首先讓我們懷著一顆真誠的心感恩黨和國家,在和諧穩定的宗教政策下,我們才有了如此寬松的修行大環境;二要感恩當地政府及護法居士們的大力支持讓我們生活有了保障,能夠安心辦道。叁要感恩尊敬的上師給我們搭建了這麼好的平臺,讓我們可以自由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四要感恩同參道友們能夠在一起互相摩擦,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只有把感恩深深烙在骨子裏,時時提起覺照,感恩的心才會自然升起來
今晚要講的是東華家風。
一、信教先愛國
何爲信?信有虔誠,是世間法的基礎之一;虔信,是修道的基礎之一。信仰,是我們內心深處堅強的精神支柱。您如果沒有信仰,那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20世紀末,信仰一詞被人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究竟何爲信仰呢?信仰在漢語中的字面意思是:信任並且尊崇。深究信仰是人的終極追求與向往,是人的精神寄托與支柱,是人獲得靈魂棲居歸宿的指南針。信仰既是人的一種價值追求,也是人生的力量之源。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道路和發展。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層面和形態之一,它給人類帶來光芒,帶來夢想,帶來尊嚴,同時幫助人們抵禦心靈深處的黑暗、寒冷、孤獨與絕望。某些時候,信仰比溫飽重要,比愛情重要,甚至比生命都重要。
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當我們回顧過去幾千年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發展並拼搏的曆程,以及其他大國崛起的曆史,就會發現影響未來中國發展的因素不在物質層面,而在精神層面。每當我們說到今天中國人信仰什麼的時候,一些人總會感到迷茫。不少人會說,中國人是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唯物論的,那麼國家的信仰是否等同于個人信仰、民間信仰呢?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在信仰問題上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空虛與混亂之中。
純潔的信仰是文化的靈魂,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最高境界,是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至高標准,是人類文明的精神骨髓和脊梁。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就不會有高尚的人生目標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信仰,就不會有深邃的文化底蘊和永恒的凝聚力,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信仰,就不會有高尚的道德風氣和穩定的意識形態基礎。
真正的信仰可以將人的精神生活提升到最高境界,在一個人的生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爲人生提供奮鬥的方向和目標,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動力,充實人的精神生活等。因此,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期,任何地方,大到維護國家民族的團結統一,小到維護家庭單位的安定和諧,都應當樹立自己的信仰,有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目標。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存在宗教。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發現哪個國家沒有宗教,宗教信仰屬于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無論是哪個種族,民族,地域,也不論是什麼樣的曆史階段,人類都會有宗教信仰。因此,它可以看做是全人類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特殊的曆史文化,所以對于宗教信仰,我們應持寬容的態度,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否認別人的宗教信仰,也不能以自己的不信仰否認別人的宗教信仰。
信仰是一種創造的力量。一個崇高的信仰,往往可以讓軟弱的人變得堅強,讓平凡的人變得偉大,使人格得到升華!一個人爲了堅持自己的信仰,往往會堅持不懈地克服重重困難,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實現自己的信仰。其實,愛國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虔誠的信仰。這種信仰曆經千年未曾被磨滅,反而愈加飽滿凸顯,奏出了新世紀的最強音!因此,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它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行動航標。一個人對祖國的情感和信仰,來自于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列甯曾經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實,從根本上來講,愛國主義也是一種崇高的人生信仰,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沒有這種信仰,它是一種可以凝聚起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偉大信仰,具有一種強大而神奇的力量。它能讓有限的生命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這種愛國主義信仰不能只標榜在口頭上,也不應該淪爲炒作和作秀的工具。那我們怎麼做呢?這就進入了我所要講的主題和核心思想,就是上師提倡的守本位、聽招呼,安分守己,各盡其職,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地幹好自己的工作!從政的就好好地從政,爲人民謀利益,爲國家謀利益;經商的就好好地經商,使商品能夠更好地流通;上班的就好好地上班,生産出合格的産品。
二、學佛先做人
學佛,就是外學佛的言行舉止,內學佛的思想,您學得幾分,就與佛接近幾分,信佛成不了佛,要想成佛,只有學佛,學佛才能成佛。
成佛的基礎是做人,而做人的標准是什麼,就是上師說的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戒律很多,但不離五戒的基本原則,一切戒律都由五戒中分支出來,一切戒的目的也都爲了保護五戒的清靜。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准則。五戒的究竟處,又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我們學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脫死,五戒能持得絕對清靜,離佛國的淨土,也就不遠了。
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于佛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規範的准則,了生脫死是不容易的,僧團如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也將是一盤散沙,烏煙瘴氣。
因此佛在行將入滅之時,示意在世佛子,應當以戒爲師。正像一個國家,元首可以死,死了一個元首,再選第二第叁個乃至一百一千個元首,只要國家的憲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這個國家的政治體製也將不動不搖,並且達于永久。佛教以戒律存在,佛教的弟子及其僧團的本質也必然能夠與世長存了。
什麼是五戒十善呢?
五戒,一戒殺生,殺戒以殺人爲重,殺旁生異類爲輕。二戒偷盜,不義而取的行爲,便稱爲偷盜。叁戒邪淫術,除了夫婦之間的男女關系,一切不受國家法律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均稱爲邪淫。四戒妄語,是不虛不實的言語。五戒飲酒,所以飲酒屬于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因爲飲酒可能造成罪惡,爲了遮過飲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惡,所以不許飲酒,叁杯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使得神經系統興奮、膽大、沖動、盲足,失去了理智的控製,可以打人、罵人、殺人、放火,因此佛陀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離貪欲,離嗔恚,離邪見,十善分屬身口意的叁業,故稱爲十善。
叁、修道先發心。
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告訴我們,作爲出家人,應當悲憫衆生的痛苦,盡自己的能力救度衆生出離苦海。慈是主動關愛或憐憫他人,使他們活得快樂。佛門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發自內心的情況,與世間的愛不同,超越世間的一切煩惱,具有慈悲心,希望一切衆生都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悲是拔苦,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佛經常說苦海衆生常被各種痛苦煩惱所纏繞,不得自由。因此,諸佛一心希望出離苦海這種悲心不僅是對衆生憐憫與關懷,更是用行動來救拔處于痛苦中的衆生。喜即隨喜,歡喜,恭敬,贊歎,就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福德,有隨喜之心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對他人的嫉妒與不滿。在我們周圍常有很多人在長相,才能,學識等方面勝過我們,對于這些勝過我們的人,有的人不是爲他們優于自己而高歌贊歎,相反,他們對人存有妒忌之心,甚至會想法加害別人。而喜無量心就是讓我們因衆生能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即便是冤家敵人,如果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心懷喜無量心的人,當看見別人做善事,他們會隨喜贊歎,不但是做善事的人心生歡喜,自己也獲隨喜功德的利益。看見有人學習佛法,要隨喜恭敬,學佛將來必定成佛,可以脫離輪回,免除生老病死苦,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應該隨喜贊歎。我們看到任何人得到快樂,要時時隨喜,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
在現實生活中,爲了讓人歡喜,爲別人的成就而歡喜,就應當對人說溫和柔軟、歡喜贊歎的話語。諺雲:“好言一句叁冬暖”,菩薩依衆生之根性,使其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衆生結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守奉行,成就普度衆生的目的。而作爲現代出家人,在與人相處時,若能夠讓衆生因爲你而生歡喜,我們自然能夠在人的心中有良好的形象。
舍是平等心,舍棄我執我慢,等視自他的平等心,及舍棄財物等的布施心,舍棄自心過度的愛憎及煩惱的平等心,舍是沒有執著,沒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其特相,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偏愛和執著的功德心,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起一點兒憎愛執著,做了好事不記在心裏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後不再放在心裏是舍,布施時不執著功德,叁輪體空是舍,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執著那才是真舍,對衆生沒有貪嗔癡的心,平等對待,那就是于諸衆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舍。
舍能使人遠離貪心,作爲一種樂善好施的行爲,舍從表面看是自己的財物受到了損失,但是你卻不僅爲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還會得到受施者的尊重與感謝,使你感覺到心靈的富足,有時還能夠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回報。
慈悲喜舍不僅是諸佛菩薩開導衆生時具有的四種心,也是一個修行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如果我們都具有這四種心,便不僅能夠悲憫他人的痛苦與不幸,也能夠爲他人的榮譽而歡喜,同時,我們還能夠盡己所能解決別人的困難,讓他人歡喜幸福。如果現代僧人能夠以這四種心來對待他人,不僅能夠與他人建立和睦的關系,還能使他人對我們尊敬有加。
以上從叁個方面介紹了如何保持出家人在公衆中良好形象的問題,我想,現代的出家人若能在平時生活中,嚴格從這叁個方面來要求自己,不僅能夠使佛法在世人中廣泛傳播,而且還能使公衆對出家人更爲敬佩和贊歎。
最後衷心地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笑口常開,法喜充滿,福慧增長,自利利他!
《淺議東華家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