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路
華影法師
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能夠找到坐標是非常難的。我非常幸運,在二十幾歲時就已找到。從二零零七年開始親近萬行上師,然後出家,到佛學院讀書至今,真可謂風裏雨裏過春秋,一晃幾載。
說起修學佛法,本人無修無證,只能小談些學習的心得。正如上師所說:“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有國才有家,才可能有信仰。”我們學佛是在生活中學,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了生活,要在哪裏學,在哪裏修呢?我們學佛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脫離了紅塵,就好比蓮花離開了生長的池塘,只會幹枯而死。修學佛法是爲了撥開眼前的迷霧,看清生命的真相,找到人生的目標。
學佛是讓我們學會奉獻,學會承受,學會包容,乃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之所爲,思他人之所行,這一點對于在家居士尤爲重要。有些人不學佛,和別人相處得還挺好;一學佛,反倒四面楚歌。因爲他不了解學佛的真正妙用是:在家擔當起大丈夫、賢妻子、孝子女的角色,在外面扮演好領導或下屬的角色,不越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學佛是讓我們的行爲符合道,道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分事,就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所以學佛不能脫離社會,脫離生活。佛教所謂的“放下”,是放下我們的我執,轉化我們的貪嗔癡慢疑和邪知邪見,決不是什麼都不管,一古腦地全部舍棄。
所謂修行是修正我們的言行,把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言行修正過來。學佛是學佛的行爲與德行,學佛對衆生的慈悲與奉獻精神。只有具備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質,把人做好的基礎上,方談得上學佛。
學佛修道要覺知自己所有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于晝夜六時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時時觀察自己說話做事是爲他人還是爲自己,不斷地提醒與策勵自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爭取早日脫離六道輪回,花開見佛度衆生,和佛一樣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
修學佛法要分清理和事,理與事都要圓融無礙。要既能言,又有行。言是理,行是事。就像佛門中常說的“人人皆可作佛”,但這不等于我們現在就是佛。修學佛法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從剛開始認識佛教到信仰佛教,再由信仰轉爲修學,就如同一個人由嬰兒成長爲成人一樣。
上師說過,學佛是爲了用,不能用的東西學它何用?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爲了在生活中運用,它的用就體現在生活中。何爲佛?何爲菩薩?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菩薩是覺有情,饒益有情,自利利他,以期達到行果圓滿的佛地。
我們所講的緣分其實也就是因果——由前因而感得後來的果報,所謂今生相遇皆因前世之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名師難遇,能與善知識心心相印更是難如登天。今生若能直遇明師,得其指點,則是我們千百世累積的福報與善根福德因緣。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我們選擇的老師、師父,決定了我們今生修學的方向,和所能達到的高度。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現在的言行與心態,只要認准了目標,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終有一天我們的理想會開花結果。
人生之路慢悠悠,財色名利何需求?到頭仍是一場空。空手來,空手去,放下,自在、快樂伴君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