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殊勝菩提心
通贊師
阿彌陀佛!大家晚上好,今晚講發殊勝菩提心之一:四無量心
發殊勝菩提心分叁類:四無量心、發殊勝菩提心、願行菩提心學處。
菩提心有兩種:一、世俗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四無量心分爲: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從實修的角度而言,要從舍無量心開始。
一、修舍無量心
所謂的舍無量心,舍的是什麼?舍的是我們的概念思想,比如對父母眷屬等的貪愛心,對我們怨敵的嗔恨,這兩種執著都要舍棄,達到怨親平等,一視同仁,都以平等心對待,沒有好與壞的概念。
從因果的角度講,人們經常把親人殺害,把怨敵當作親人。有一個公案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口食父肉食其母,懷抱殺己之仇人。
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
有個女人懷中抱著孩子,口中吃著牛肉,把吃完的骨頭丟在地上,一只小狗吃她丟掉的牛骨頭。女人厭煩小狗礙事,用腳使勁踢那只小狗。這時有個僧人看到這一幕,就說了上面那首偈頌。
女人所吃的牛肉是她父親的轉世,因她父親欠她家的的債,死後轉生到她家做牛償還債,結果她把牛殺掉吃肉。“懷抱殺己之仇人”她懷抱的小孩子是過去世殺她的仇人,現在轉世做她的兒子。“妻子啃食丈夫骨”那只小狗是她母親的轉世,牛是她父親的轉世,他們原本是夫妻。“輪回之法誠稀有”,衆生顛倒根本不知事物的真相。所以我們一定要舍棄好壞的概念,把一切衆生視爲父母。
在修行的角度,一切衆生都是施于我們恩德的善知識,所遇到的好壞順逆,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接受,就會消除我們內心的煩惱和業障。用平等心面對高低貴賤、貧富無別這就是舍無量心。
二、慈無量心
修舍無量心達到標准後,接著修慈無量心,將叁界六道一切衆生平等作爲大慈心的對境,就像父母養育小孩子一樣。用自己的身語意,竭盡全力使一切有情,今生與來世獲得安樂善妙的各種方便上,希望並幫助每一個人幸福快樂,獲得解脫、遠離痛苦。
叁、悲無量心
有情衆生在遭受痛苦時,內心産生悲憫救度之心,無論如何都要救度他,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交換他的痛苦都可以。
悲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動力,如悲心生不起來,其它的善法都很難産生。悲無量心有一種禅修方法:觀想在我們面前有一只被屠夫捆綁的羊(或其它動物)馬上就要被宰殺,觀想自己就是那只羊,或者是我們最愛的眷屬,馬上面臨死亡,該怎麼辦呢?心中十分害怕和恐懼,可是又無處可逃,無力反抗,生命的下一瞬間就是死亡,最珍愛的生命馬上就要結束了!眼睜睜地看著屠夫手握令人恐怖的屠刀,刀子紮進咽喉,捅進心髒,無比痛苦,內心充滿仇恨,鮮血像泉水一樣向外噴湧。血流幹了,雖然身體顯現爲死亡,但神識依然存在,屠夫開始剝羊皮,內髒全部掏出,肉一塊一塊地被割下來,整個身體被瓦解,羊頭被割下,眼睛依然睜著。整個生命結束到分解的過程中,都感受著無比的恐懼、痛苦與仇恨,就這樣觀想,用心去感受這一生命結束的全部過程。
然後再觀想屠夫因殺生的業力墮入地獄,這時把自己融入屠夫的角色,在地獄裏感受著衆合地獄、黑繩地獄、油鍋地獄等,無法忍受的痛苦與恐懼。
然後再觀想羊被殺,屠夫之所以下地獄,都是他們的業力所感,羊肯定是前世造了業障而轉爲羊,屠夫也是無明業力所感,這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造惡業,不要傷害衆生。愛護衆生,給我們的修行創造了充足急迫的條件。
再觀想這只羊和屠夫在過去就是我們的父母眷屬。無始以來,衆生在六道裏輪回流轉,每個衆生毫無疑問都做過我們的母親,這只羊也許就是我們過去世的母親,因家境貧寒,爲了養活我,偷盜別人的東西,以這種惡業轉世爲羊。屠夫也許是在做我們的父母時,因爲我而殺生,以此業習所感而成爲屠夫。因此我理當有責任,竭盡全力用佛法度化他們,把生命奉獻他們。(這樣觀想完全是合理的)
這種觀想的方法會把一些悲心不夠廣大的初學者的大悲心喚醒,我們完全有理由和責任爲利衆生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此類禅修方法在任何痛苦、惡業衆生前都可以觀想,乃至可以延伸到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樣反複觀想,內心肯定會生起廣大的悲心。
如果一個修行人內心沒有悲心,沒有愛護衆生的心,怎麼能算得上一個修行人呢?尤其是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內心遠離了慈悲心是無法獲得成就的。
四、喜無量心
隨喜贊歎他人的權力、威勢。有人獲得了禅定,證悟了本性等,獲得殊勝的功德,我們心生歡喜祝福。
過去有一國王發心供養佛陀及五百阿羅漢叁個月齋食及一切用具,這樣的福報是非常廣大殊勝的。當時有一乞丐女見國王今生的福報已經這樣殊勝了,還能發心供養佛陀和五百阿羅漢,將來的福報必定廣大無邊,心中生起歡喜贊歎之心,一絲一毫嫉妒分別心都沒有,在佛陀用完齋,做功德回向時問國王,“回向是先念施主的名字,還是誰的功德大先念誰的名字?”,國王心想:是我供的齋,當然是我的功德最大,就說,“誰的功德大就先念誰的名字吧。”出乎意料,佛陀先念乞丐女的名字作回向。大家要知道真誠歡喜的心做隨喜,功德非常大。在生活中見到他人行善法如建寺捐款、扶貧、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都要歡喜贊歎。如果能夠幫助完成,都會得到全部功德。
然而,有些人往往犯一個毛病,見到別人做的事情比自己殊勝,反而心生嫉妒不好的分別念,認爲他這樣也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上,我做的肯定比他圓滿,因此産生了不歡喜的心。這種心態只會損失功德,增長業障。所以一個人要學會善用其心,這樣功德自然會增長,否則,只有下墜。
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慈悲喜舍作爲自主要的心念,走進社會,面對生活,無論遇到逆緣順緣都會善調其心,一切外境都會成爲修道的助緣,也即是上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