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叁步曲
平象師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每個人都想通過打坐來訓練自己的靜心功夫,訓練自己身口意的統一協調。禅修的目的是什麼?一旦進入禅堂,就意味著進入了禅修的狀態,就要完全放松,完全忘我。無論修淨,修密,還是修禅,實際上起初的入手處幾近相同。身心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很容易散亂、昏沈,正如上師所說,上座後首先要調姿勢,隨後調呼吸,再調意念。爲何座墊後面都高一點呢?無論單盤、散盤還是雙盤,坐下以後身體要微微往前傾,重心放在兩個膝蓋上,脊柱成自然的生理彎曲——S型。尾骨翹起,一旦翹起,能量很容易從督脈往上升。雖然這些都是有爲法,但是作爲初修的人,必須在這些有爲法上進行訓練,才會進而達到無爲。
坐時雙肩往後開一點,把胸張開,目視前方一米遠的地方。不要看得太遠,看太遠會仰頭,看太近則會低頭。雙肩下沈,脖子往上拉,盡量放松,手結禅定印。能量足的話,可把雙手放在膝蓋上,手心向上,往外釋放熱量,這樣就不易煩躁。如果能量弱,手心可向下放在膝蓋上。
姿勢調完後,接下來調呼吸,一上座首先要往外呼氣,接著深呼深吸幾口氣,從前胸到丹田的部位要通暢,如同一條上下寬闊暢通的管道,沒有胸悶或胸痛的感覺,把胃裏一些虛氣浮氣呼盡,感覺身體很通透。
接下來調意念。都知道我們人有第叁只眼,現代醫學也證明我們有個松果體,這個松果體有透視和遠視等諸多功能。第叁只眼在兩眉正中間的印堂穴,把意念放在眉間,如同平時看東西一樣,自然而然地往外看。同時觀想頭部是一朵蓮花,漸漸地綻放。蓮花以粉白色爲最佳。觀想蓮花時,也可以觀想上師坐在蓮臺上,或自己喜歡的佛坐在蓮臺上。如果我們有魄力,也可觀想坐在蓮臺上的是自己。
如果形象思維很強,稍加觀想這一畫面就會出現,出現後就保持它,一直觀想下去。端坐、呼吸、結手印、意念放于眉間、觀想蓮花、念咒同時進行。如果中途打妄念,畫面消失了,就從頭再觀想。實際上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是一步達成,最初你可能是先調姿勢,再調呼吸,然後再調意念。訓練久了,一上座,這叁步一念達成,同時做到。
調完之後,讓自己的身心甯靜、沈澱、忘我,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空掉心智的作用,放下財色名利等所有的一切,只帶著覺知看著自己打坐,觀著這朵蓮花,一直保持這個畫面坐下去。
如果坐得很放松,會感到身體很輕安,或者感覺到身體局部的跳動,或者感覺身體暖暖的。這些都是好現象。進一步,呼吸會逐漸停止,身體會空掉,感覺沒有了身體的存在,僅僅是一個“知”在那裏看著,它清清楚楚地聽到了周邊的聲音,卻又不受其影響。
剛開始要通過打坐、觀想等有爲法入道,一旦進入了道,就不必局限某種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靜心,隨時隨地都可以放松。參禅打坐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嗎?可是,爲什麼坐了這麼久仍然沒産生效果,亦然是妄想紛飛、散亂昏沈呢?因爲如果我們不主動給頭腦安排一件事情做,它就會胡思亂想。可是坐久了,産生了惰性,我們甯可讓它胡思亂想,也不願給它找件事做。
過去的禅師如果發現自己散亂不能集中,就會采用種種非常規的方法來訓練自己的身口意。比如有的禅師找了很多方法都不能讓自己的身心合一,他可能會去找人吵架,通過吵架的方式讓自己的身口意高度集中。有的禅師則會跑到懸崖邊打坐,心若不專注,稍不留神就會墜入懸崖。通過這些方法捕捉那種集中的力量和頻率,再借助這種頻率,訓練自己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達到專注忘我。
爲什麼我們達不到專注忘我呢?說明不是真正渴望修行,渴望道,只是把修道當成調味品。如果真的渴望修行,怎會任由它散亂?如果打坐不能一心一意,那就去幹活,通過幹活達到一心一意。通過種菜達到一心一意、專注,和通過參禅打坐達到專注是沒有區別的。一心一意地扛木頭、一心一意地除草,和一心一意地念佛參禅,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是同一顆心在做不同的事。一旦把專注的力量培養起來,隨時隨地都能專注。
專注、忘我、思維修是一切禅修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想禅修絕無可能。連一分鍾的一心不亂都做不到,又如何入道、開悟成佛呢?念佛也是要達到一心一意,口念,耳聽,心想,也是達到叁密相應。實際上訓練身口意專注的方法很多,日常生活當中的每件事都可以用來訓練專注。現在很多人講動中禅,動中修。的確是這樣,靜中求靜是上上根基的人。中下根基的人的確需要在動中達到靜的效果,而我們往往是幹活幹累的時候容易靜下來,容易專注。既然如此,就選擇一個能讓自己集中、專注的方法去實踐,把這種一心不亂的品質、頻率、能量培養起來。只有在一心不亂的基礎上,才能參得上禅,參的才是禅。否則要想用功無處著手,因爲心太散亂,妄念太多。唯有通過一心不亂才能進入道裏面,唯有進入道裏面才能親見佛性,唯有親見佛性才能超越叁界,了生死,開智慧,解脫成佛。
我們每天只有兩個小時的共修,大家要珍惜這段寶貴時間。如果觀蓮花實在觀不起來,就持咒、念佛、觀呼吸,或幾種方法同時進行,讓自己的心念專注,或在心中背誦經文,參一個問題都可以。否則天天這樣散亂下去,何年何月是頭?不要說明心見性無望了,即便是得個健康的身體和心態都很難。
何謂參禅?何謂禅?有人說一心專注就是禅,有人說生活就是禅,有人說吃喝拉撒就是禅。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實際上都對,禅是無法用語言來界定的。要獲得禅定,首先要具備心力、體力、魄力。有了這叁力,才具備了修學佛法、佛道的基本條件。究竟什麼是禅呢?我記得這樣一個典故:一條小魚不知道什麼是大海,它苦苦參究也沒能得到答案。于是變得骨瘦如柴。一天這條小魚遇到了一條大魚,它迫切地問大魚:“什麼是大海?我一直對這個問題很困惑。”大魚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你身邊的一切是什麼?小魚聽了一愣,是啊,我周邊是什麼呢?是水?是大海?還是宮殿?就如同我們問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禅的道理一樣,很難有一個恰如其分的答案。想參禅,不下一番苦功是不會奏效的。古人言:”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想真正禅修就要內忘身心,外忘世界。第一步首先要能夠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冷暖不知,食不知味,也就是要廢棄感官的作用。對任何外在的環境都能適應,不在境緣上找原因。其次,要做到心智上的超越:善惡不分,智愚不分,佛魔不分,是非好壞都不分別。同時心態對人事物有個基本的認識和態度:凡是來到面前的,都是來成就我們的。當頭腦不再對外強加任何概念和條條框框時,外在的一切成了一種單純的存在,好壞、對錯、善惡、美醜等等雖然都有,但這些已經影響不了我們的心智。
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放得下名利。實際上我們人一直活在名利當中,喜歡表現自己是一種名利心,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也是一種名利心,得失榮辱都是出于名利心。感官、心智、名利都放得下,才具備參禅的資本資糧。否則一上座就開始打妄想:我的身體有病,要存錢去治療;男人經常想到女人,女人經常想到男人;又琢磨食物有沒有營養,是鹹了,淡了,酸了,還是甜了;住的地方好不好,熱了要有空調,冷了要有暖氣;分辨他人好壞、美醜,是非……帶著種種這些觀念,有這麼多的放不下,又如何能參禅呢?參禅需要何等的氣魄,是大丈夫所爲。心中充滿了財色名利可能參禅嗎?在參禅之前,已經過五關斬六將超越了前五識,超越了心智,財色名利這些功課都已經過關了,人往這兒一坐,身心放松,一下就和無形的力量挂上鈎,不會再脫節了。如果對財色名利還放不下,那就去經曆。否則坐在這裏也是空度光陰,虛度年華,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還不如帶著這顆放不下的心,去面對放不下的事、放不下的人。等經曆了,撞得頭破血流了,或許就放下了,那時再進入禅堂修煉自己,可能就事倍功半,直線上升。
可以這樣說,一旦能放下萬緣,通過叁五年的修煉,個個都能成佛。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的本來面目,在凡沒有減一分,在聖也沒有增一分。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清淨不染,無需修證的。所謂的修,是透過這些烏雲和障礙,見到本來面目,發揮本來面目的用。實際上成佛與否都是方便說,如同本來就是人,還要成人一樣。本來就是佛,還要成個什麼佛呢?皆是需要、方便、善言而已。一旦找到那塊開啓道的敲門磚,回到了源頭,便萬事大吉了,真的是個個都立地成佛了。
途中總有親疏,道中並無你我。所有的衆生如同大海中的波浪,大海如同本來面目,我們都是同一體,可是現在我們追逐在大海的水泡和波浪中,沒有回到源頭去體驗大海,因爲種種無明,所以在六道裏妄受輪回之苦。果真能放下,一念回光返照,心無對立,長此以往地行下去,終有一天會徹悟本來面目,開悟成佛。參禅是一個修心的過程,一個觀自在的過程。一旦身心合一,這時,道的影子、道的品質就會出現。能否把握得住,就看是否真願意追隨道,親近道。
道無來去,心有來去;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自家門頭需自見,自性明燈照有無,有無脫落見圓照,清淨覺相斷無明。
今天講的只是理論,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