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名與責任(普慧)

  功名與責任

  普慧師

  在佛門裏,什麼樣的人才能做班首?在堂主的推薦下,和尚一定要請他上座的人。過去有句話叫“名者實之賓也”。也就是一擔上這個名,就要去做這個事。不是有了這個名就可以什麼都不做,這叫做犯戒乃至犯罪。並不是殺人,放火,或者做錯事才叫犯戒。很多時候我們承擔了一種責任或一份工作,如果我們不能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這本身就是在欠債。一旦承擔了這個名,就意味著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如果不履行使命,就是欠債,就是一種罪過,就是一種犯戒。如果執著于功名,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更是一種罪過。因爲這個名如果讓有能力有素質的人來承擔,他可以利益衆生,利益天下。如果你有這個名,沒這個素質,那就低調做人,不要逞強,以免禍害他人、國家乃至天下的衆生!不信看看曆史上很多有名有勢的人最後都身敗名裂。爲什麼呢?就是他沒有這個素質,沒有這個能力,他的素質和他的名譽不能劃等號,所以最後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別人。

  就我本身來講,沒什麼見地,也沒什麼理論,所以輪到我講開示真的感到頭痛。因爲自己沒有東西,即便說出來也是別人的東西,鹦鹉學舌,沒有底氣,說的都是些廢話。

  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裏安心辦道,不管我們用得上功還是用不上功,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常住,感恩堂主,感恩上師,感恩去年教我們規矩的燈愚師,感恩祖師們,感恩護法的信衆們。我們能有機會學這套禅堂的規矩,體驗這套規矩,就應該感恩。我們的堂主偉岸師這麼年輕,去年在燈愚師的帶領下,只一次他就全部學會禅堂的規矩,今年就能全盤拿下,教大家,帶領大家打禅七,而且做得非常到位。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應該懷著感恩的心、知足的心。

  怎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呢?並不是剃了光頭,穿了這身黃衣服,就是一個出家人。如果這樣,出家人真的不尊貴,不值錢。就像我們上師說的,過去的出家人真的是人天師表,衆生靈性的導師。我們比不上他們,至少穿上這身衣服要像個出家人的樣子,否則就名不副實,將來就要承擔責任,承擔一切因果。爲什麼?因爲我們的行動不僅代表我們個人,還代表了東華寺,代表了整個佛教和整個佛法。我們做不好,後面的居士都在看著。我們內在有沒有境界和功夫看不到,但是我們的外表和行爲,所有的居士和社會上的人都看得到,只要我們一時不慎,就會讓很多人誤解,乃至會誤導他們,讓他們以爲佛教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言行舉止必須謹慎又謹慎。

  本身戒律,包括禅宗的一些規矩,就是用來規範和約束我們身心。過去的祖師清楚地看到後來的衆生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約束不了自己的身心,一定要靠熏修,靠悲心,靠外界的力量來管製和約束,所以才製定了這麼多規矩。實際上如果我們對禅堂的規矩不産生反感和抗拒心理,就像和尚說的,如果我們適應了規矩,規矩根本就不存在,也不會限製我們的身心。之所有我們感到這些規矩妨礙了我們,讓我們不舒服,就是因爲我們還沒有超越它,對它還有看法。爲什麼禅堂裏有這麼多的規矩,包括喝茶、拿杯子、放杯子,所有的一切都有規矩?這些很不起眼的東西在這裏是起什麼作用的?因爲學佛修行首先就是要管住自己的身心,看住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而我們凡夫的心太粗糙了,一個身心粗糙的人是不可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也管不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所以必須有辦法來對治,也因此祖師給我們製定了很多規矩,包括種種細小的規矩,比如怎麼走路,怎麼經行,怎麼喝茶,怎麼放杯子等等,用這些規矩來告訴我們:你的心要細下來,否則稍打妄想就會做錯,就要挨香板!

  所以,這些規矩都是用來成就我們,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很好的歸處。戒律和規矩就像一個木框,將我們的身心框規整,框方正,不然你就覺得規矩對你來說是一種煩惱,一種壓力。我們在禅堂裏面吃得這麼好,住得這麼好,大家想過沒有,多少人在爲我們付出,在關心著我們?我們再不聽招呼好好用功,真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別人。

  實際上修行出家就這麼簡單,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就是佛門裏常說的那句話——製心一處。千門萬教,萬教千門,就是爲了破一個無明,當我們製心一處的時候就能破無明,就能無事不辦。我們現在之所以什麼都辦不了,就是因爲心太散亂,無法製心一處。就像和尚開示說:我們就相當于一部手機,爲什麼發不出去信號?爲什麼接收不到信號?因爲我們太散亂,信號不能成爲一個系統,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想千件萬件事,所以沒有力量把信號發出去。

  我們能坐在這裏安心用功辦道,而且我們的維那師這麼慈悲,給我們這麼大的空間,我們出去到其他地方參學,有沒有這麼自在?沒有!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這次機會,不要讓大好時光空過,我們人生的好時光是有限的。

  好,大家提起正念!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