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談笑風生,含笑自如地走掉。所以後來南派就滅在那幫所謂的“禅師”身上。再後來,南北又融合了。
問:十地頓超指的是什麼?是理上的悟,還是功夫?
師:是思想境界。但沒有到達到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沒有十地的基礎,又如何能超十地?十地就像一個平臺,你還沒到達這個平臺,又如何超越這個平臺?連基礎的功夫都沒有,見地都沒有,怎麼超呢?我們剛開始修,就是修自己的習氣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你的習氣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離道就越近,你的真我就越快現前;你的習氣毛病越多,嗜好越多,你的真我完全與嗜好融爲一體了,你就無法超越。但是,當修到一定程度,你能走進去再走出來時,即便有任何愛好,也是與道融爲一體的。因爲愛好本身就是道的顯現。可是我們還沒有走進去再走出來,這時候的愛好是脫離道的。
問:您說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來的時候,個個手忙腳亂。而北宗神秀的手下個個都是坐脫立亡。請問後來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傳承,還是惠能的傳承?
師:六祖惠能。
問:可是在《五燈會元》上記載,明清的禅師全是惠能這一派的徒孫,而北宗神秀門下這一派卻沒有留下一個真正的法子。
師:禅宗在惠能的徒子這一代被推向了頂峰,在徒孫這一代開始衰敗、消亡。但是到了南禅第四代,大家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只頓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須摒棄這種口頭禅、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須踏踏實實地做功夫,所以這時候就開始改革,將理與事相結合,使禅宗得以延續至今。
問:剛才說六祖一派以理上爲主,不講做功夫。請問這是上師自己的觀點,還是禅宗記載的祖師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
問:六祖及其徒孫的修行方法與您的一致嗎?
師:不一致,否則我就是六祖了。
問:那六祖惠能這一派主張悟後起修又怎麼講?
師:我也主張悟後起修啊,而且我特別強調悟後起修。我也主張理是頓悟,事需漸修。可是現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麼用呢?
問:是不是現在的人認爲頓悟後就沒事了?
師:不累積到一定程度怎麼可能頓悟呢?就像燒開水一樣,不持續地燒火使水達到沸點,水怎麼會開呢?水之所以會開,說明已經燒了一定的時間,比如十分鍾、二十分鍾、叁十分鍾,才突然開了。頓悟也是漸修累積的結果。
問:請問南派惠能與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觀點,那個更純正?
師:他們兩個是一個法門,把他們分開,這個法門就不完整,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法門。
問:也就是他們是一樣的?
師:他們兩個完全一樣,如果把他們兩個拆開,就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法門。
問:既然一樣,爲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神秀,而傳給了惠能?
師:神秀講的是因地,惠能講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當初五祖讓惠能先開口,得衣缽的必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開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後,在他的基礎上才創作了那首偈子。
問:他倆的偈子有什麼區別?
師:一個講因,入手處;一個講果,圓滿後。
問:您說一個講因一個講果,是您自己的理解,還是他們兩個的真實境界有差別?
師:我講的都是我吃進去再吐出來的東西。
問:可是在五祖的判斷裏,神秀的偈子根本沒有開悟。
師:那只是後人說五祖,萬行就說神秀開悟了。
問:天臺宗講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見地上已成佛的意思?如果要即生成佛,該如何做?六祖和神秀兩個是理即佛,還是即生成佛?
師:天臺宗講的六即佛,最後必須在功夫上圓滿,功夫上不圓滿,都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但是見地不正,功夫也不會圓滿。到一定層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這個層次之下,理還是理,功夫還是功夫。爲什麼佛教講四禅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婆羅門教等,所修的四禅八定完全一樣,四禅八定並沒有脫離心意識。
問:爲什麼《圓覺經》上說佛與衆生沒有差別?
師:那是在果位上講沒有差別,果位以下,每下一個臺階都有差別。就像佛的叁身四智,在未證得之前全都有差別,一旦獲得叁身四智,在這個平臺上就沒有差別了。
問:在因地起修時,佛和衆生是有差別的嗎?
師:有差別,但只要到達果位就沒有差別了。
問:六祖一派和神秀一派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師:沒有區別。
問:剛才您說每個衆生修行都有差別,現在又說沒差別了,請問爲什麼您說話前後矛盾?
師:每個衆生都有差別,根性不一樣,選擇的法門不一樣,當然有差別。
問:弟子不這麼認爲。
師:說來與我聽聽。
問:《圓覺經》上說得很清楚,衆生無性差別,外道種性、凡夫種性、如來種性先不談,就說聲聞種性和菩薩種性吧。聲聞種性是先斷事障,後斷理障。菩薩種性是先斷理障,後斷事障。聲聞是先修四禅八定,後修叁昧,斷除貪嗔癡後才開悟成佛。菩薩種性是以般若智慧單刀直入,先見本來面目,然後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斷盡煩惱而成就。
師:圓覺經上講的“無性差別”,指的是衆生的本來面目與佛的本來面目沒有差別。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我們的佛性和已經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當初六祖見到五祖時說的,我葛僚身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別?
問:請問如來禅與祖師禅的區別?
師:如來禅偏重接引衆生,或者說傾向于隨緣普度。祖師禅的側重點不在普度,他打出去,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講,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講——這就是祖師禅。如來禅,他打出去你接不住,他會想辦法讓你接住,偏重于普度。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
問:《禅宗錄》上記載,大臯和尚說祖師禅勝過如來禅,請問勝在什麼地方?
師:祖師禅是利根器人學的。根器不利就學如來禅。如來禅是有修有證。祖師禅是無修無證,只見本來,即告功成。
問:大臯和尚是如來禅還是祖師禅?
師:他超越了一切禅,不能用一個概念給他套上。
問:生活禅、安詳禅,祖師禅、如來禅之間有什麼區別?
師:生活禅是民國年間才提倡的,因爲捕捉不到祖師禅和如來禅,才不得不喊生活禅。
問:您是屬于如來禅還是祖師禅?
師:我哪個禅都靠不上。
問:上師是有修有證,還是無修無證?
師:有修有證。
問:有修有證就是有所得,對嗎?
師:有所得。
問:佛經上講無所得才是無上正覺,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師:那是佛,不是我呀,萬行是有所得啊!悉達多講悉達多的感受,萬行講萬行的感受,就如同你講你的感受一樣。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講別人的東西,你應該講講你自己的東西、你的觀點。
答:上師的觀點就是弟子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就是你的觀點?就像我們都吃一碗飯,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會一樣嗎?我們每個人吃這碗飯都應該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說你吃這碗飯沒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或者悉達多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對與錯且不說,只要你吃了這碗飯就應該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就應該有體驗。如果說你的體驗和悉達多的一模一樣,恐怕大家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問:弟子當初的問話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問話之中。
釋萬行2011.01.11
《理要頓悟,事需漸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