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七章 宣說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安樂。最後,他們回到自己的村莊。兩人約好,無論其中哪一位發生現了真道,都要告知對方。

  當時,佛陀派送了最初60位弟子,向世界宣說聖法,而他自己來到優頻螺。阿示說,最初五比丘之一,也朝王舍城走來。

  這時,求未能者的善業發生了功用。如同長了悲憫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精神修證,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優婆提漫遊于王舍城大街時,他遇到了阿示說。他高貴的相貌,神聖的威儀一下子把優婆提吸引住了。只見他雙眼低垂,目視前方一掣之地,安祥的臉,勾劃出他內在深沈的寂靜,舉止泰然,整潔的袈裟井然于身,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他邁著快慢得體的步子,挨家逐戶接受慈善之人放在缽裏的簡單飯菜。優婆提想:“我從來沒有見到過象他這樣的修行僧,他一定是阿羅漢,或是一位正在修習阿羅漢之道的聖人。我現在就前去問一問:是因爲誰的緣故而使你出家?誰是你的老師?你隨何人之法修行?”

  但是優婆提還是克製住自己,沒有這樣做,因爲他想,這樣做將會打擾他安祥無聲的乞食之行。

  阿羅漢阿示說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點飯食後,正在尋找一個適合的地方吃飯。優婆提高興地利用這一機緣,把自己的凳子讓給他坐下,又從自己的水瓶裏倒出水供養他,如同學生對老師履行應盡的義務。然後,他愉快地向他打了招呼,恭恭敬敬地問:

  “尊敬的先生,你的五官如此的安祥寂靜,膚色是如此的純潔光亮,是因爲誰的緣故而使你出家?誰是你的老師?你在何人的法教之下修行?”

  象所有偉人一樣,謙虛的阿羅漢阿示說謹慎地回答說:“我才剛剛出家不久,兄弟,我不能詳細地向你講述佛法。”

  “尊敬的先生,我是優婆提。你可根據你的能力,說多少都行以各種形式來理解就是我的事了。”

  “多少說一點,”優婆提繼續說道,“只要告訴我主要精神,我只要精要部分,一大堆陳詞爛調無多大用處。”

  阿示說尊者即說四偈,圓融地總結了佛陀的奧妙哲理,即因果之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ye dhamma 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m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mano.

  雖然阿示說只是簡單地解說了如此高深的佛法,但是,優婆提足以從此覺悟,而徹底理解佛法。他只需要一點點提示就能悟道。阿示說尊者對他所行之道給予了善巧指導。所以當他聽到第一二偈時,即得了第一聖果。

  毫無疑問,剛剛皈依的優婆提肯定會感到,他無法用語音來對尊貴老師傳授佛法表示由衷的感激,只好對其圓融講解真理的能力表達了深厚的謝意。隨後,了解到有關佛陀之事,便告別而去。

  因爲他是從阿示說處聽聞佛法,後來,優婆提對他的老師極爲恭敬,只要一聽說其老師在那個方向,他就會朝那個方向雙手合十,以示尊敬。當他躺下來休息時,他也會把頭朝著那個方向。

  根據他們所約,優婆提回來後,即把這一喜訊告訴了他的夥伴诃利陀。和他朋友一樣,诃利陀聽完全部偈子後,也豁然覺悟,得第一聖果。成功地尋找到安樂後的喜悅,使他們非常興奮。出于應盡的義務,他們前去見了婆賈那老師,希望他也能接受奉行新的教法。他們的努力被證明是無效的。但是,婆賈那的一大批弟子都願意參加他們的行列。因此,在衆人的陪同下,優婆提和柯賈那來到優樓頻螺的寺院,拜見他們的偉大的導師。

  佛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接受他們加入僧團,說:“善來比丘”(Etha-Bhikkhave)。

  半個月之後,舍利弗尊者聆聽了佛陀給苦行僧底歌那克講解《受覆經》,當下證阿羅漢果。當天晚上,佛陀召集弟子們來到自己身邊,宣布舍利弗和在一個星期之前證阿羅漢果的目鍵蓮尊者爲僧團中兩大弟子。

  [注]

  (1)僧伽,原意爲聚合,或衆多。是爲佛教比丘組織。(編者)

  (2)跋般迦(Pabbajja),意爲出家,或舍棄。這是僅指皈依佛法僧叁寶,加入僧才。

  (3)在早期,佛陀口誦此語而授以比丘戒(Upasampada-意爲增補更高道德)。見第十四章。

  (4)優婆塞,優婆夷,護持叁寶者。它們是佛陀的在家裏的男女弟子。一旦皈依叁寶後,即刻成爲優婆塞,或優婆夷。皈依叁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5)《大品》。第19,20頁。

  (6)Deva-提婆,意指天人。

  (7)巴利語Brahmacariya-梵行與天人或梵天無關。它被用來指高尚,或聖潔,(梵文-Brahmacarya一般意爲獨生生活之人)。

  (8)耆那教聲稱自己也同樣古老,但在孔雀王朝時因分裂爲二,現仍然存在于印度。因爲他們的經典依然存在,他們把這一事件的日期推遲。(編者按)

  (9)尋找自己。此短句非常有意義。Attanam是Atta(我)的受格。在這裏,佛陀說的並不是一些學者試圖說明的任何靈魂或精靈。佛陀在他的第二經典中明確否認了靈魂的存在,又怎麼會在這裏承認它的存在呢?佛陀在這句話中的真實意思爲:尋找你們自己,或向內尋求。

  (10)《大品》,第34頁。對以前曾經從事火祭祈的大衆來說,這種比喻十分恰如其份。

  

《《覺悟之路》第七章 宣說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