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爲,皆由慈孝、學道所致。
——《菩薩睒子經》
淨飯王期待見佛
聽說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法,年已花甲的淨飯王渴望見到已獲覺悟的兒子。這種心情越來越強烈。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帶著衆多的隨從,前去佛回迦毗羅衛國。但每次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這些侍臣聽聞佛法之後,都不聲不響地出了家,加入僧團,得阿羅漢果。只因阿羅漢們把世間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們沒有把老國王的信帶給佛陀。
一籌莫展的國王深感失望,只好最忠誠的老侍臣史魯德亞叫來。他是佛陀童年時代的夥伴。他同意前去請佛,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國王必須允許他出家。國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同其他人一樣,克魯德亞深具慧眼,聞法後加入僧團,即證阿羅漢果。但是,不同于其他人,他把淨飯王的心願轉告給佛陀,勸說佛陀從去見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親。當時正值春天,適宜遠行。這樣,佛陀在衆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講經說法,從從容容,走走停停。兩個月後,他們終于來到迦毗羅衛國。
佛陀被安排住在釋迦釋的花園裏。這時,高傲自大的釋迦族元老們都這們想:“佛陀是我們的小兄弟,侄兒輩或孫子輩。”然後,他們對那些年輕王子們說:“你們向他行禮,我們就坐在你們的後面。”他們坐在一起,動也沒動,更沒有向佛陀施禮。即時,佛陀升至天空,大顯雙運神通(1),以此製服了他們的狂妄。老國王見如此不中思議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禮,口言這是他第叁次禮拜佛陀(2)。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禮。隨即,佛陀從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備好的座位上,謙恭有加的釋迦族人一齊圍坐四周,渴望聽聞佛陀的開示。
這時,天空突然漂落一陣雨水,灑在大家身上。這一不同尋常的瑞相,使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就給他們講了《須大舒本生故事》(3),說明在前生前世時,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
聽講完畢,釋迦族人大爲高興。然後,他們紛紛辭行回家,不知道請佛陀及其弟子吃飯是他們的義務,連國王也沒有想到要請佛陀,他認爲:“我的兒子不到我王宮來,他要到哪裏去?”所以,一到王宮,他就吩咐准備了豐富的飯菜,在王宮裏等待佛陀的到來。
佛陀繞城乞食 淨飯王的皈依
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約供齋,佛陀及其弟子們准備停當,沿著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地乞食。動身之前,佛陀這樣想:“過去諸佛入其眷屬之城後,是徑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養,還是挨家挨戶次第乞食?”後來,他明白,過去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著缽,來到迦毗羅衛國的街頭。
當耶輸陀羅告訴國王佛陀這種有損王家體面的行爲時,他大爲傷心不安,急匆匆地來到佛陀跟前,行過禮後,迫不及待地問道:“兒呀,你爲什麼要如此地在我臉上抹黑。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我做父親的受到極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車辇外出效遊,而我現在卻在街上乞食。這講得過去嗎?你爲什麼要出我的醜?”
“我不是在出你的醜。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傳統。”佛陀答道。這使國王更加震驚:“但是,以乞食爲生是我家族的傳統嗎?世尊,我們家族是大日王種,刹帝利的後裔,沒有一個武士曾經乞過食呀。”
“大王,這不是你國王家族的傳統,而我佛陀家族的傳統。諸佛以乞食爲生。”佛陀站在街頭,如此地勸說著國王:
“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4)
剛聽完此偈,淨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他趕忙從佛陀手中接過缽,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養他們。飯食之後,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惡業,如此賢者,此彼得樂。”(5)
國王當下即證第二聖果(samadagami),于此同時,波闍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聖果(sotapatti)。
有一次,國王告訴佛陀,他曾拒絕相信傳言,說他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聖果就歸天了。佛陀因此講了《法護本生故事》(6)。佛陀說,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給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還是不相信他兒子死了。這一次,淨飯王證第叁果(anagami)。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給他講了最後一次佛法,他即證阿羅漢果,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七天後圓寂,當年佛陀40歲。
佛陀與耶輸陀羅
耶輸陀羅公主是羅睺羅之母,又名頻巴·跋陀卡車那。她是統治柯利亞種族,天臂城國王的女兒,她的母親叫般彌特,是淨飯王的妹妹。她和悉達多太子同年,在16歲那年與他完婚。當時悉達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贏得了她的愛情。她享盡了王宮裏的榮華富貴,生活極爲幸福快樂。29歲那年,就在她剛生下唯一的兒子羅睺羅的當天,她全心愛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離家出走了,追尋解脫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向他忠誠而又美麗的王妃告別,不聲不響地離開王宮,留下年經的耶輸陀羅一人撫養孩子。第二天早上,她還和往常一樣起床後,前去向她深愛著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驚呆了,她丈夫不見了。當她意識到她的夢中王子離開了她和新生嬰兒時,她猛地被一陣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來。她永遠地失去了她最愛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宮大院在她的眼裏經變成了地獄,整個世界一片空虛,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兒子。
有好幾個刹帝利王了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絕了。她一直忠誠的愛著她的丈夫,她只爲他而活著。聽說丈夫以苦行爲生,她斷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寶,穿上儉樸的黃色衣裳。在苦行的僧喬達摩六年精進苦修,趨證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輸陀羅公主時時刻刻關心著他的一切,自己也仿效行事。
覺悟之後,佛陀行化至迦毗羅衛城,第二天應國王邀請,來到王宮,其他人都來禮拜了佛陀,唯獨耶輸陀羅沒來,她想:
“如果我還有一點點福德因緣的話,高貴的佛陀一定會親自來見我,然後,我再向他行禮。”
飯食完畢,佛陀把缽交給淨飯王,在兩個弟子的陪同下,來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在早已准備好了的墊子上坐好,佛陀說道:“讓國王的女兒如願地向我行禮,不要再說什麼。”
聽說佛陀來了,她命令宮女們給她穿上黃色的衣袍。佛陀剛剛坐下,她就象飛一樣跑到他的跟前,緊緊抓住他的雙腳,把臉緊貼在腳背上,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
如此這般地表達了她對佛陀的摯愛和尊敬,耶輸陀羅彬彬有禮地有一邊坐了下來。國王在一旁不住地稱頌她的善德,贊美她對愛情的忠貞,然後說道:
“世尊,不她聽說您披著黃色袈裟,她也穿黃衣裳,當她聽說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樣,一天只吃一頓;當她聽說您不坐高廣大床時,她也睡低矮的床鋪;聽說您不以花環和香料飾身時,她也放棄一切打扮;當她娘家人派人來接她回去,她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我的兒媳真是賢惠。”
“大王,不僅僅是在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護過我,真心誠意的愛過我。”接著,佛陀講述了《月緊那羅本生故事》(7)。
佛陀回憶了他們前生前世如何相依爲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後離開了王宮。
淨飯王去世後,波闍波提夫人出了家,耶輸陀羅也加入了僧團,得阿羅漢果。
在衆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8),78歲圓寂,她的名字沒有出現在《長老尼偈》中,但在《譬喻》(9)中卻發現了她的許多詩偈。
佛陀與羅睺羅
羅睺羅是悉達多太了和耶輸陀界的獨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當時太子正在花園裏深深地思索著。當聽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樣,他並未興奮和激動,而是高聲長歎起來:“羅羅睺誕生了,枷鎖出現了-rahu jato,bandhanam jatam。”因此,淨飯王就把嬰兒起名爲羅睺羅(10)。
羅睺羅從小離開了父親,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七歲時,佛陀覺悟後第一次回到迦毗羅衛國。在他到達的第七天,耶輸陀羅把年幼的羅睺羅打扮得漂漂亮亮,指著佛陀,對他說:“看著,兒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兩萬僧衆拱圍著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親。他有巨大的財富。但自從他出家後,我們就沒有見到這些金銀財寶。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襲財産,對他這麼說:“父親,我是一國王子,將繼承王位,成爲轉輪聖王。我需要財富,請把財産給我。兒子應該是父親財産的所有者。””
天真的羅睺羅來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親吩咐的那樣,要他的繼承財産,很動情地說道:
“修行人,您的身影也使我感到愉快。”
飯後,佛陀離開了王宮,羅睺羅在後面緊緊地跟著,不住地說道:“請把我的繼承財産給我。”沒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沒有叫他不要跟著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
“羅睺羅要他父親的財産,這與世俗同流,會有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就把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七寶給他吧,使他成爲出世之法的擁有者。”
他把舍利弗叫到眼前,要他剃度羅睺羅出家。
這樣,羅睺羅加入了僧團,當時只有七歲。
淨飯王萬萬沒有想到他愛若掌上明珠的孫子竟會出家。一聽到這個消息,他悲痛萬分,趕忙來見佛陀,恭謙地懇請佛陀,不要讓沒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他情真意切地說道:“您出家時,我隨了老年失子的痛苦。同樣地,難陀的出家以及羅睺羅的出家都使我痛不欲生。父親對子女的愛真是銘心刻骨。高貴的世尊,請答應,在家長沒有同意之前,請不要允許做兒子的出家。”(11)
佛陀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把這一條定爲戒律。
七歲的小孩如何能以梵行爲生?這似乎難以想象。但是,小沙彌羅睺羅卻不同一般,他富有教養,從善如流,守戒律,樂意接受長輩的指教。據記載,他每天堅持早起,抓一把沙子撤向天空,嘴裏說道:“今天,但願我能從導師那…
《《覺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