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P2

  ..續本文上一頁裏得到沙粒那麼多的忠告和教誨。”佛典中最早的經典之一《羅雲經》(12)(Amalatthikara-hulovadasutta),就是在他剛出家時,佛陀對他而講。此經強調了誠實的的重要性。

  一天,佛陀來看望羅睺羅。他見佛陀從遠處走來,就准備好座位,端來洗腳水。佛陀洗完之後,在水盆裏留下一點水沒有倒掉,說道:“羅睺羅,你看見留在水盆裏的不沒有?”

  “看見了,世尊。”

  “同樣一個道理,那些不以故意說謊爲恥的僧人,他們的出家沒有任何意義。”

  然後,佛陀把剩下的水倒掉,說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語爲恥,他們的僧人資格就會被如此的抛棄。”

  佛陀又把水盆翻過來,說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語爲恥,他們的佃人資格就要取消。”

  最後,佛陀把水盆正過來放好,說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語爲恥,他們實是空洞,徒有虛名。不以謊言爲恥之人我惡不作。因此羅睺羅,你應如此培訓自己,即使在玩耍時也不要說謊。”

  佛陀以這種質樸易懂的例子強調了誠實的重要性,然後又向他灌輸了自我反省的價值及道德的標准。

  “羅睺羅,鏡子是用來做什麼的?”佛陀問道。

  “世尊,是用來反照自己的。”

  “同樣地,羅睺羅,身口意作業之前,要多多地自我反省。無論作何身業時,你要作如此想:此身業,將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乃至傷害自己和他人,此身業爲不善法,導致痛苦。如果意識到:此身業將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乃至傷害自己和他人,此身業爲不善法,導致痛苦,你切不可妄爲。”

  “另一方面,作如是想:此將作身業,不給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此爲善法,能讓人得到快樂和幸福。此身業你應做。”

  佛陀進一步告誡羅睺羅,在作業時和作業後如此反思:

  “當你正作身業時,要如是反思:此身業會給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爲不善身業,導致痛苦;若如是想:此身業會給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爲不善身業,導致痛苦,你定要遠離。若作如是想:所作身業不給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乃善身業,能讓人獲取幸福快樂,你應堅持多做。”

  “若如是想,已作之業爲不善,你應擔誠相告,使老師博學者或同修學者知曉。如此坦露後,你應不再爲之。”

  同樣的,口業和心業也應如此。 

  一個人清淨與否,時時反省至關重要。然後,佛陀繼續開示道:

  “汝應如此修:時時反省,清淨身業;時時反省,清淨口業;時時反省,清淨意業。”

  《相應部》有一特別章節,佛陀向小沙彌解說了事物無常的本性。(13)

  因爲羅睺羅出家時還是個小孩,佛陀想方設法親自教誨。開導他以正道爲住。在《經集》(14)中,佛陀時時反複地以如下偈頌勸告他:

  抛棄甜蜜惑人的五欲,以信爲本,出家斷苦;

  遠離熙攘的人群,欣求獨處,飯食中道。

  無著衣食住行,不複退轉此世,

  修持重戒,製約五根。

  時時正念其身,充滿寂靜安樂。

  離棄迷惑引發貪欲之境物。

  製心一處,念念湛然,不生濁想。

  不以外塵爲意,去除虛妄。如此安隱正修。

  羅睺羅18歲那年,他因自己俊美的相貌,心中生起欲念。爲此佛陀向他講解了如何修習更層次的心法。一天,羅睺羅跟在佛陀後面,沿路乞食,他倆一前一後,如同一只吉祥高貴的天鵝,領著一只美麗的小天鵝,又好象一只威武的獅子王帶著它的雄壯的幼子。兩人都面呈金色,相貌幾乎一樣的莊嚴,同出武士世家,又都放棄王位。羅睺羅一面贊美佛陀,一面自我想道:“我同我父親一樣英俊,我同佛陀一樣相貌莊嚴。”(15)

  佛陀馬上學察到他心中這些不善之念,朝後看了看,對他說道:

  “無論何相,你都應作如是觀,此非我所(n”etam-mama),此非自我(n”eso”ham),此非自體(na me so atta)。(16)”

  羅睺羅恭恭敬敬地問佛陀,他是否應僅對色法作如是想,佛陀告訴他,應對五蘊作如是想。

  羅睺羅受到佛陀這樣的啓迪,不再有心思到村裏乞食去了。他轉過身,來到一棵樹旁,端身跏趺正坐,製心正念。

  舍利弗不知道羅睺羅正在修習佛陀授予的禅法,看見他正襟危坐于樹下,就指導他修習呼吸觀。羅睺羅被搞糊塗了。因爲他受到兩種不同的修禅法門,一個是佛陀教的,另一個是他自己老師教的。但是他還是遵從他的老師,修習呼吸,然後來見佛陀,想讓他指點如何修呼吸觀。如同一名智慧深邃的醫生,不予理睬病人的欲望,對病施藥。佛陀首先擴大了他曾經以五蘊爲對象的禅坐方法,然後又簡略地列出了多種禅的法門,講解了每一個由此而暫時消除的特別不善之法。最後,他才講解了有關呼吸觀法(anapana sati)。

  羅睺羅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聽聞《小羅睺羅經》(17)後,他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覺悟後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圓寂。

  羅睺羅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聞名。在《長老偈》(Theragatha)中有他的四句頌:

  吉祥羅睺羅,父母清淨生,覺者佛陀子,一切煩惱除,不複有後生,是名應供者。富有叁聖學,徹見不死果。貪念障見,欲網纏身,愛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親覆正念,如于落鬥網。燒毀貪塵,切斷魔障,鏟除欲根,今證安隱。(18)

  [注]

  (1)Yamaka-patihariya常被翻釋爲唯有佛陀可以化現的雙運神通,以他的神力,他可以同時從毛孔裏放射出火和水。《無礙解道》注疏說火和水是指紅色和藍色。

  (2)他第一次行禮發生在當阿私陀尊者讓小王子禮拜,小王子的腳伸到尊者頭上之時。他的第二次發生在王耕大典中,當他發現小王子伽趺坐在床上,深入禅定之時。

  (3)見《本生故事》,第547,第479;《法句經》注疏,第叁品,第163-164頁。這在《本生故事》注疏中是一部最長,最有趣味的故事,體現了他的無與倫比的好善。

  (4)《法句經》。第168偈。

  (5)同上。169偈。

  (6)《本生故事》,第447。

  (7)《本生故事》譯,第四品,485,第179頁。

  (8)《增支部》注疏說:“只有四位佛弟子有此大神通。其他人只能憶想不超過十萬劫。但是具有大神通者能憶念無量阿僧只劫。在我們的本尊僧團中,兩大弟子,及跋庫羅和跋達诃車那長老四人具有此大神通。英譯《增支部》。第一品,第22頁。”

  (9)第584-590頁。這裏她講述了現在佛遇到燃燈古佛發願成佛,她與菩薩的關系。

  (10)本意爲受伽鎖的束縛。

  (11)《佛教傳說》,第一卷,第219頁。

  (12)《中部》,第二品,第11頁;《恩典》,第173頁。

  (13)《相應部》,第二品,第224-253頁;英譯《相應部》,第二品,第164-168頁。

  (14)《經集》,第二品,《羅睺羅經》;《佛陀的教誨》,查姆斯,第81頁。

  (15)《中部》,第二品;《恩典》,第182頁。

  (16)《一切燃燒經》,見第六章。

  (17)《中部》,第叁品。

  (18)《長老偈》,第297,298偈,第183頁。

  

《《覺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