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續)

  我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

  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法句經》

  佛陀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難陀(1)

  佛陀回到迦毗羅衛國的第叁天,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的兒子,難陀王子正在舉行加冕、婚慶和新房落成大典。在這叁喜迎六的日子裏,衆人向王子表示祝賀。佛陀也來到王宮。飯食後,佛陀把飯缽交給難陀,口念祝福頌語,然後站起身來,沒有拿回飯缽,一聲不響地走開了。

  王子一路跟在佛陀身後,心想:佛陀隨時都可能把缽拿走。但是,佛陀沒有這樣做。出于對佛陀的恭敬,王子繼續跟著。

  王子的未婚妻賈那帕達诃利雅聽說王子拿著缽,跟在佛陀身後走了,一下子淚如雨下,放下剛梳好一半的頭發,沖出宮去,追趕難陀王子,一路喊道:“快回來,尊貴的王子。”如此情意綿綿的呼喊深深地打動了王子的心。但是,出于對佛陀的尊敬,他無法強行把飯缽交還給佛陀。就這樣,王子跟隨佛陀來到他臨時居住的花園。一到那裏,佛陀就問難陀是否願意出家。既是大徹大悟的佛陀,又是自己的兄長,王子對他的崇敬是如此的深厚,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但還是勉強同意出家。

  但是,難陀比丘卻亭受不到任何出家而應有的精神快樂,整天沮喪得悉眉苦臉,終日思念他的新娘。他把自己的心病告訴給其他比丘,說:“兄弟,我很不滿意。我雖然過著出家人的生活,但是我無法繼續忍受這樣的生活了,我想舍棄大戒,這一種低層次的居士生活。”

  佛陀聽說這件事後,就問難陀傳說是否屬實,難陀承認了他的軟弱,說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新娘。

  佛陀想方設法他把引入正道,當下化現神通,帶他到兜率天,給他見識一下天上的美女。

  路途中,難陀發現路旁有一只嚎叫不止的母猴,整個身子被綁在一片火海中一根燃燒著的柱子上,耳朵、鼻子和尾巴都被燒光了。來到天宮之後,佛陀指著一群天女問他:“難陀,你認爲哪一個更美麗、漂亮,是你高貴的妻子賈那帕達诃利雅,還是這些仙女?”

  “尊敬的先生,和這些天女相比,賈那帕達诃利雅就象那只嚎叫的猴子。她們的美麗是無法相比的。”

  “振作起來,難陀,我保證,如果你堅持做到我對你所說的那樣,你將會擁有她們。”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樂意以梵行爲生。”難陀孩子般地說道。

  聽說難陀修行是爲了得到天上美女,衆比丘都嘲笑他爲臨時雇傭者。最後,他對此庸俗的動機感到羞愧,終于精進努力修行,證阿羅漢果。

  隨即,他來見佛陀,說:“尊敬的先生,世尊曾保證我能得到天人,我現在解除你的許諾。”佛陀回答說:“難陀,當你不再執著世間之事,當你從煩惱中得到解脫之時,我就解除了我對你的許諾。”

  他然後口頌一贊偈:

  “穿越泥洹人,破碎貪欲刺,去除愚與癡,不爲苦樂移。”

  有些僧人懷疑他是否真正得證阿羅漢,佛陀以如下偈語解釋:

  “雨漏不密屋,貪滲不修心,雨不透好屋,貪不入修心。”(2)

  難陀享受到解脫的喜悅,贊美其異師,說:“佛陀教導衆生之法無上微妙,我由此得以從輪回的泥坑裏得救,趨于涅槃之岸。”

  在《長老偈》中有他如下的詩偈:

  非省思正法,執著于外相,爲貪愛所伏,不安而多變。太陽族佛陀,善設諸方便,我修正法行,令心離塵染。

  難陀尊者在諸弟子中自律第一。

  佛陀和阿難陀

  阿難陀是悉達多太子的堂弟,是淨飯王弟弟阿彌陀的兒子。他的出生給所有親人帶來了快樂和喜悅,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難陀。

  佛陀創建僧團的第二年,阿難陀同其他釋迦貴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屍比拉以及提婆達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團。後來不久,聆聽般那瑪特尼子的法語後,證入第一果位。佛陀55歲那年,阿難陀尊者成爲佛陀的常隨侍者。

  成道後的最初25年,佛陀沒有固定的侍從。幾個臨時侍者並不怎麼稱職,他們的行爲值不得大加褒揚。一天,佛陀住在只園精舍,對大衆比丘說:“我現在老了,當我說要走此路,有人卻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缽扔在地上。挑選一名永遠侍奉我的弟子吧。”(4)

  從舍利弗開始,每個比丘個個都自告奮勇,願意郊勞。但是,佛陀拒絕了他們的好意。只是阿難陀在一旁默不做聲。一些比丘就過去勸說他來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向個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養的袈裟給他。

  2、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養的飯食給他。

  3、佛陀不要允許他同住一個香房(5)。

  4、佛陀不要每次帶他去應供。

  5、佛陀每次都要同他去應供。

  6、佛陀要慈悲地允許他引見所有遠道而來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的允許他在有任何疑難時提問。

  8、佛陀要慈悲地重講他不在場時所講的經典。

  佛陀答應了此四要四不要的條件。從那時起,阿難陀便成爲佛陀喜愛的侍者達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如同影子隨身,佛陀走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以摯愛小心謹慎地照顧佛陀的起居。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總是依照老師的吩咐行事。據記載,在夜裏,他總是拿棍捧和燈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繞香房轉九圈,保護佛陀的睡眠不受幹擾。

  阿難陀菩提樹(6)

  阿難陀菩提樹是由阿難陀負責種植的。當佛陀不在時,虔誠的信徒們就把各自帶來的鮮花和花環放在香房的入口處,然後高高興興地走開。給孤獨聽說此事後,請阿難陀尊者詢問,在佛陀外出講法時,是否有讓信衆向佛陀表示禮敬的地方。阿難陀尊者來到佛前,問道:“祈願世尊,恭敬之法有幾種?”

  “有叁,阿難陀。與佛陀色身有關之物(7),佛陀曾用之物,憶想佛陀。”

  “世尊,當您住世之時,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8)

  “不可。這不是與佛身有關的應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後應立之物。憶念佛陀沒有物質基礎,它是純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來成道的菩提樹,無論佛陀涅槃與否,都應是恭敬之物(cetiya)。”

  “世尊,當您外出講經之時,偌大的只園精舍沒有一皈依之處,人們找不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從大菩提樹上取一粒種子,移植得只陀精舍的門口?”

  “很好,阿難陀,把它種上,這將同我永住只陀精舍無異。”

  阿難陀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給狐獨、維塞克和拘舍利國王談及此事,請大目鍵蓮尊者取來菩提樹種。目鍵蓮尊者高興地同意了,揀了一粒從樹上掉下來的種子,把它交給了阿難陀尊者。

  阿難陀尊者把種子贈給國王,而國王又把它交給給狐獨。他翻好一塊香土,挖好坑,把種子埋下,由此而生長出來的樹就叫阿難陀菩提樹(9)。

  阿難陀和婦女

  阿難陀還曾勸請佛陀接受婦女出家。如果不是他的過問,摩诃波闍波提就不會成功地出家爲比丘尼。因此,比丘尼們對他十分敬重,她們非常喜歡聽他講經說法。

  有一次,他來到佛前,問道:

  “世尊,我們應怎樣對待婦女?”

  “阿難陀,不要見她們。”

  “但是,如果我們應該見她們,應如何是好?”

  “阿難陀,不要同她們講話。”

  “世尊,如果她們和我們講話,又該怎麼辦?”

  “阿難陀,要提高警覺。”

  這是佛陀對比丘的一般勸告。因此,他們也許會在與女人打交道時時時小心謹慎。

  因爲他具有高超的記憶力,又常隨佛陀左右,具足殊勝因緣,聆聽佛陀講經說法。因此,後來他被指定爲佛法的監護者。

  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向他詢問佛法知識,他回答說:

  “我從佛陀處得八萬二千,從其他比丘處得二千,共八萬四千法。”(10)

  在衆弟子中,佛在五個方面把他列爲第一:博學,強記,威儀,志堅,善侍。(11)

  他雖然是一位傑出的弟子,精通佛法,但一直到佛涅槃時還處于有學之位。佛陀臨圓寂時告誡他說:“你在過去廣種福田,阿難陀,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吧。”(12)

  佛陀涅槃後,他才證阿羅漢果,因爲大衆都期待他參加只有阿羅漢才有資格參加的第一次結集。因此,他精進用功,終于在結集的前一晚上,當他正要倒在床上休息時,證阿羅漢果。據記載,他是唯一非以住坐臥之姿勢而成道的弟子。(13)

  阿難陀尊者120歲入涅槃。據《法句經》注疏講,尼連禅河兩岸的人民都曾共同供養過他,雙方爲了占有他的舍利而大動幹戈。他盤腿懸坐在河中央上空,向大衆說法,希望他的身體分成兩份,分別降落到兩岸。然後,他作火相觀,深入禅定。立時,一團火焰從他身上射出,正如同他所意念的那樣,舍利分撒兩岸。

  《長老偈》中,有若幹他在多種場合下所誦的偈語。下面這一段有關他英俊相貌無常不實的你頌,特別有意思:

  “楚楚嚴飾身,不實痛苦聚,細細深思索,非久非長續。”(14)

  佛陀同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

  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是天臂城王的妹妹,她的姐姐就是摩诃摩耶夫人。她們姐妹二人嫁給淨飯王。她生有一男一女,分別叫難陀和難達,後來兩人都出家。摩耶夫人去世後,她收養了她姐姐的兒子,悉達多太子,而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難陀交給宮女撫養。

  她族姓喬達彌。占相者曾預言她將成爲衆人之首,故被稱做摩诃波闍波提。

  佛陀第二次回宮時,對其父王講《法護本生故事》時,她即證入第一聖果。

  淨飯王去世後,提婆達多和難陀都出家了。她也決意參入僧團,以梵行爲生。爲了解決釋迦族與拘利族因尼連禅河水而引起的爭端,佛陀又一次來到迦毗羅衛國,住在尼拘律苑內。摩诃波闍波提來見佛,請求佛陀同意婦女出家(15)。她懇求道:

  “世尊,如果允許婦女在如來所說法和律之下出家,以梵行爲生,這就太好了。”

  沒有說任何理由,佛陀直截了當地拒絕了,說:

  “夠了,喬達彌,你不要請求讓婦女這樣做。”

  摩诃波闍波提第二次第叁次重複了她的請求,佛陀以同一種…

《《覺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