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章 佛陀的反對者和護持者

  猶如堅固岩,不爲風所搖,

  毀謗與贊美,智者不爲動。

   ——《法句經》

  爲了人類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會的最高層和最低層。人們對他的愛是自發的,對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國王和貴族、富人和窮人、虔誠的民衆或淫女,各階層的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地爲他服務,從而使他崇高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爲他慷慨出錢,建築環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誠的貧窮者,以謙卑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虔敬。而他卻圓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窮人的供養,沒有任何偏心或偏見。不過,他對窮人或低下種姓之人施與了更多的悲憫。如同蜜蜂在百花叢中采蜜而無損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給任何人帶來一點一滴的不方便。各種各樣的供養紛紛向他飛來,而他卻徹底無染無著地接受一切。

  雖然他爲人類服務的動機是絕對的純潔,徹底的無我,但是在宣說和傳播教法中,佛陀不得不與強大的反對者作鬥爭。他受到刻薄地批評,公然的侮辱,以及無情的人身攻擊。這是其他宗教領袖從來沒有經曆過的。他的主要反對者就是外道之師及其追隨者。而他們的傳統教法和盲目的祭祀儀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擊。就個人而言,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達多。他曾試圖謀害佛陀。

  佛陀與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天臂城王和般彌陀的兒子,耶輸陀羅是他的姐姐。這樣,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和姻弟。在佛陀行化說法的初期階段,他就同阿難陀等其他釋迦族的王子們一道,加入了僧團。他未能達證任何聖人之境,但卻以世俗神通(Pothujjanika-iddhi)而聞名。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就是曾經爲他建造精舍的阿闍世王。

  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他以梵行爲生,堪稱典範,舍利弗尊者甚至還專程到王舍城贊揚他的修行。但是後來,世間的名聞利養浸蝕了他的心,嫉妒佛陀,他的品性由此而迅速蛻化,終于成爲佛陀的最大個人反對者。當他對佛陀懷恨在心時,他的神通也就自然地蕩然無存了。雖然他手段惡劣,生活墮落,但是他也有一大批擴徒和許多崇拜者,甚至有人更喜歡他而非舍利弗。

  有一次,他來到佛前,要求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他,原因就是佛陀年事已高。佛陀斬釘截鐵地拒絕了他,說:“我甚至不把僧團交給舍利弗和目鍵蓮,我又怎會交給你?”他對佛陀的拒絕惱羞成怒,發誓報仇。爲了維護和保持僧協和的尊嚴,佛陀當衆宣布:“提婆達多以佛法僧爲名所作一切,須自己負責。”

  因此,他夥同阿闍世王,策劃謀害佛陀。阿闍世王在倉皇煽動下,害死自己的父親,篡奪王位。而他本人卻妄想謀害佛陀,領導僧伽大衆。忘恩負義的阿闍世王殺死了他虔誠的父親。提婆達多雇傭一批弓箭手,前往行剌佛陀。但是,同他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全部雇傭者皆成爲佛陀的皈依者。他的險謀失敗了。他決定親自動手。當佛陀走在靈鹫山坡時,他爬上山頂,殘忍地把一塊巨石投向佛陀。幸好這塊石頭擊到另一塊石頭,一片碎石輕微地砸傷了佛陀的腳,流血不止。有生大夫照顧並設法治好了他的腳。

  提婆達多又一次試圖謀害佛陀,但仍然沒有成功。他用烈酒灌醉了國象那蘭機裏,然後解開僵繩,放他朝佛陀過來的方向奔去。瘋狂的大象以雷霆萬鈞之勢朝佛陀奔來。阿難陀尊者向前緊跨一步,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佛陀。但是佛陀卻廣運無限慈悲,製伏了大象。

  由于這最後一次邪惡行徑,提婆達多大失民心。他受到公衆議論的強烈譴責。阿闍世王不得不取消對他的支持和贊助。他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

  緊接著,他又絞盡腦汁,以欺騙爲生。他狡黠的大腦又設計出一條貌似安平的計劃。在诃卡利克等臭氣相投的惡比丘幫助下,他又想在僧團內製造分裂。

  他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製定如下五戒:

  1、比丘應住山林。

  2、比丘應以乞食爲生。

  3、比丘應著糞掃衣(由從垃圾及墓地中揀來的破布做成的袈裟)。

  4、比丘應作憩于樹下。

  5、比丘一生不得食用魚肉。

  他心裏很清楚,佛陀肯定不會同意。但他希望以佛陀的拒絕爲借口,肆意貶低佛陀,由此而贏得無知大衆的支持。

  他提出這些要求後,慈悲寬忍的佛陀向弟子們宣布,他們可以自由接受這些戒律,但他不會強迫大家遵行。

  提婆達多以此拒絕爲由,在僧團內製造分裂,他對衆比丘散言:“兄弟們,誰的話更爲高尚,是如來的,還是我的?願意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人,跟著我走吧。”

  一些新近出家,對佛法不甚了解的比丘們明顯地贊同他的主張,從而站到他的一邊。在這些同流合汙之人的前呼後擁下,他去了伽耶山。但是,在佛陀的指導下,舍利弗和目鍵蓮尊者一路追尋過去,對他們解說佛法,成功地把他們的爭取回來。

  從那時起,罪惡的日子終于降臨他的頭上。當他病入膏肓,臨命終時,他真誠地洗心忏悔,希望見到佛陀。但是由于他惡化深重,未能見到佛陀,就淒慘地死去。在此最後一刻,他皈投到佛陀的懷抱。

  雖然他因爲臭名昭著的惡業而在惡道之中參遭痛苦,但是,由于他早期曾以清淨梵行爲生,據說,他將在無數劫後成辟支佛,名阿提沙羅。

  給孤獨長者

  給孤獨長者是佛陀的大護法,于在家信衆中,他被認爲是布施第一。

  給孤獨意爲無助者的喂養者,原名叫輸達陀,由于他的慷慨舉世無雙,後來他以其新名而聞名。他出身于舍衛城。

  一天,他到王舍城的姻弟家辦理一些生意事務。但是姻弟沒有象往常一樣出來迎接他。輸達陀發現他在後院忙著准備家宴。一打聽,他欣喜地知道所有這些都是爲了第二天招待佛陀。僅僅佛陀二字就使他興趣橫生,誠心渴望能見到佛陀。他被告知,佛陀就住在附近的悉達樹林,第二天就可以見到他。當晚就此休息。但是他拜訪佛陀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乃至一夜沒能合眼。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他就起了床,動身前往悉達樹林。由于他對佛陀的無限信任,一束光亮從他的身上放射出來,照亮他朝前走去。外面一片漆黑,穿過一塊墓地時,他不由得害怕起來,心想往回走。這時,夜叉悉瓦诃隱身鼓勵說:

  “一百頭象馬,一百架騾車,十萬名美女,珠寶耳環飾,不及十六分之一,向前一步走,向前走,向前走,不應後退而應向前走。”(1)

  他的恐怖感一下子消失了,由此而産生了對佛陀的無限依賴,光亮又出現了。他勇氣倍增,加速向前。這種現象連續出現了兩叁次,最後他終于來到悉達樹林。佛陀正在一塊開闊之地來回散步,早已知道他的來訪,直呼其名,讓他過來。

  聽到佛陀喊他的名字,給孤獨高興萬分,躬身施禮,恭敬地問侯佛陀,佛陀回答道:

  “欲滅阿羅漢,安樂一切時,不著色塵欲,一身全清涼,斷諸生有種,去除諸障礙,止苦伏染心,寂靜喜爲息,只因心安隱。”(2)

  聞聽此法,給孤獨長者當下證得第一聖果,隨即邀請佛陀到舍衛城安度雨季。佛陀接受了他的邀請,並建議說,諸如來以寂靜爲樂。給孤獨回到舍衛城,花巨金買下一花園。此園原屬于只陀王子,他以黃金鋪地爲代價,購下這座花園,又耗巨資建造了著名的只陀精舍。佛陀在這裏度過了19個雨季。在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裏,講說了許多經典。

  雖然給孤獨長者從不願給佛陀增添麻煩,努力克製自己不向佛陀提問題,但佛陀還是給他講說了幾部居士特別感興趣的經典。

  一次,佛陀以布施爲題,告知給孤獨供養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廟,供給僧團的功德遠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廟更具功德,與皈依叁寶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習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諸事無常之本性。(3)

  從本經可以明顯看出,布施是佛教徒生活的第一步,比布施更重要的是守持五戒,規範言語和行爲。比此更爲重要,更爲有益的是培養導引自發的慈悲等高尚品德。(4):

  “在機緣成熟時,長期享受物質快樂的居士可以擁有四種樂趣:擁有之樂,財富之樂,無債之樂,無咎之樂。”

  何爲擁有之樂?

  于此,善男子,辛勤勞動而獲財富,用自己的又手聚集,通過汗水而獲得合法正當的財富,自作此想:此辛勤勞動而得到的合法財富是我的。快樂將向我走來,滿足將向我走來,此爲擁有之樂。

  何爲財富之樂?

  于此,善男子,以辛勤勞動而得財富爲基礎,或享受富有生活,或行善業,自作此思:以此所得財富,我享受富有之樂,廣做功德。快樂將向我走來,滿足向我走來,此爲財富之樂。

  何爲無債之樂?

  于此,善男子,身無大小之債,自作此思:我不欠任何大小債務。快樂向我走來,滿足向我走來,此名無債之樂。

  何爲無咎之樂?

  于此,諸聖弟子,身口意叁業無咎,自作此思:我身無咎,口無咎,意無咎。快樂向我走來,滿足向我走來,此名無咎之樂。

  無債快樂者,憶念富有樂,享此財富時,以慧而見之,亦見亦悟之,雙重最英明。比之無咎樂,十六分之一。

  又有一次,當佛陀到給孤獨家作客時,他聽到從內屋傳來一陣喧嘩叫嚷之聲,便問是怎麼回事。

  “世尊,我的兒媳輸賈陀同我們住在一起,她很富有,來自一個萬貫家族,她從來不把她的婆婆,公公,丈夫放在眼裏,也不恭敬,禮拜世尊。”給孤獨回答道。

  佛陀把她叫到自己跟前,給她講了一部富有啓發性的經典,講明了古今存在的七處妻子。

  1、懷惡非善,殘忍無情;喜好其他男子,疏遠丈夫,身若妓女,僻好折磨男人,此名麻煩妻子。

  2、稍有獲利,即便函揮霍一空,浪費丈夫勞動,做生意或耕種所得財富。此名盜賊般妻子。

  3、不善生計,懶惰,好吃懶做,精俗無情,喜惡言,專橫對待勤勞者。此名貴族妻子。

  4、慈善悲憫,愛護丈夫,如母護子,保護好丈夫所積…

《《覺悟之路》第十章 佛陀的反對者和護持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