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續)▪P2

  ..續本文上一頁方式作了回答。

  佛陀在迦毗羅衛國隨願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到毗舍離,住在大寺講堂。

  決心堅定的波闍波提喬達彌沒有因挫折而泄氣。她自己剃除頭發,披上黃色袈裟,在衆多釋迦族婦女的擁簇下,經曆無數艱難困苦,從迦毗羅衛國出發,步行150英裏,來到毗舍離。她站在講堂門外,雙腳腫得高高的,身上沾滿了泥土。阿難陀尊者聽到她的哭聲,過來詢問。當他明白了她悲傷的原因後,即來到佛前,說道:

  “請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雙腳臃腫,滿身灰塵,一臉悲傷。請允許婦女出家,讓她們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爲生。如果准許婦女出家,比梵行爲生,這是一件好事。”

  “阿難陀,夠了,請不要說應該讓婦女出家。”佛陀回答說。

  阿難陀替她們作了第二次,第叁次請求,但是佛陀沒有讓步。

  接著,阿難陀尊者改變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問道:

  “世尊,當婦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爲生,她們是否可以證得入流果(Sotapanna),一還果(Sakadagami),不還果(Anagami)乃至阿羅漢果(Arahant)。佛陀回答說她們有可能證得聖果。”

  阿難陀尊者從這一積極的回答中得到鼓勵,又進一步問道:

  “世尊,既然她們能夠證聖果,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曾對世尊有過再生大恩。作爲姨媽和奶媽,她撫養了世尊,在世尊的母親去世後,用自己的奶乳喂養世尊。世尊。請同意婦女出家,讓她們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爲生。如果准許婦女出家,以梵行爲生,這是一件好事。”

  “阿難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願意接受八敬法,就讓她以此爲受戒。”佛陀說道,終于阿難陀的請求作了讓步。

  八敬法(16):

  1、即使戒臘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禮敬剛剛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17),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盡一切應盡之義務。

  2、比丘尼不應在沒有比丘的地方安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應向比丘僧團詢問羯磨(Uposatha)時間(18),請求比丘開示。

  4、比丘尼結居儀式(19)(Pavarana)應在比丘、比丘尼在場的情況下舉行(詢問大衆們是否曾看見、聽說或懷疑過失之處)。

  5、應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團之法,不與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20)

  6、受六戒二年的沙彌尼應從比丘和比丘尼僧團處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責比丘。

  8、比丘尼不應勸告經丘,但比丘應勸告比丘尼。

  她們應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當阿難陀把這些轉告了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時,她樂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當即得受大戒。

  在創建比丘尼僧團時,佛陀預見到了未來的影響。他說:

  “阿難陀,如果婦女不被允許出家,不得在如來宣說的法和律中依梵行爲生,淨行淨得以長存,聖法淨待續一千年。只因婦女被允許出家,淨行將不能久存,聖法只能持續五百年。”(21)

  佛陀繼續說:

  “阿難陀,正如一個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這個家庭很容易被盜賊侵犯。同樣的,無論婦女被允許在什麼樣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爲生,其淨行將不會久遠。”

  “正如一人預先建造好水庫的堤壩,使水不得泛溢,同樣的,我預先給比丘尼們規定了八敬法,讓她們一生不得違犯。”(22)

  一般來說,這些評論也許不會迎合婦女口味,但是佛陀當然沒有全盤指責婦女,只不過是指出了她們在性格上的弱點而已。

  因爲若幹個正當的理由,佛陀不太情願地接受婦女參入僧團。但應該提到的是,在世界曆史上,佛陀第一個創建了戒律齊全的婦女組織。正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鍵蓮尊者爲比丘僧團的兩大弟子,他指定柯瑪和優波羅烏那爲比丘尼僧團的兩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來到佛陀跟前,請佛講法,以使她能獨自精進,而證聖果。

  佛陀說道:

  “喬達彌,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興奮而非安隱,高傲而非恭敬,貪求而非少欲,喜樂群居而非隱居,懶惰而非精進,貪得無厭而非隨意滿足,喬達彌,你應如是牢記:此非法非律,非導師之教。但是,喬達彌,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安隱而非興奮,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貪欲,樂于隱居而非群居,熱情精進而非懶惰,滿足而非抱怨,喬達彌,你應如是牢記: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23)

  不久,她以如實分析智(24)(Patisambhida)證阿羅漢果。

  同她一齊受戒的釋迦族婦女們也都證得阿羅漢果。

  在衆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資曆最深,經驗最爲豐富。

  《長老尼偈》中有幾首她在證阿羅漢果後所作的偈誦。

  [注]

  (1)此事件引自于馬嗚尊者的梵文詩篇。《美難陀》,已由瓊斯德譯成英文,德裏,1975。(編者按)  (2)《法句經》,第13-14偈。

  (3)《長老偈》,第157,158偈,第127頁。

  (4)《本生故事》,第456。英譯《本生故事》,第四部,第61頁。

  (5)Gandhakuti,佛陀居住地的統稱,特指給孤獨建造的佛陀精舍。(編者按)

  (6)《本生故事》,第四部,479,第228頁;英譯《本生故事》,第四部,第142頁。

  (7)如佛陀的色身舍利。

  (8)堆積而成的山,亦名斯陀般(Stupa)(巴利語-Thupa)南亞地區普遍流行的具有佛教特色的紀念性建築物。(編者按)

  (9)此曆史最爲悠久的神聖樹仍然生和在印度的薩瓦堤。

  (10)《長老偈》,第1424偈,第354頁。

  (11)《增支部》,第24頁。英譯《增支部》,第一品,第19頁。

  (12)《長部》,第二品,《大涅槃經》,第72頁。

  (13)《佛教傳說》,第160頁。

  (14)《長老偈》,第353頁,1020偈;《法句經》,第147偈。

  (15)《律藏》,第叁品,第320頁;《增支部》,第四品,274頁。

  (16)因爲這些是有關戒律方面的問題,其中有些不適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圓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來誦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結束。

  (20)一種戒律行爲。

  (21)見《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頁。

  (22)見《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頁。

  (23)《律藏》,第叁品,第329-330,見《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頁。

  (24)對意思(attha),經文(dhamma),詞源出處(nirutti),以及理解此叁(patibhana)的分析知識。

  

《《覺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