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P2

  ..续本文上一页方式作了回答。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随愿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

  决心坚定的波闍波提乔达弥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声,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比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

  接着,阿难陀尊者改变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问道:

  “世尊,当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为生,她们是否可以证得入流果(Sotapanna),一还果(Sakadagami),不还果(Anagami)乃至阿罗汉果(Arahant)。佛陀回答说她们有可能证得圣果。”

  阿难陀尊者从这一积极的回答中得到鼓励,又进一步问道:

  “世尊,既然她们能够证圣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曾对世尊有过再生大恩。作为姨妈和奶妈,她抚养了世尊,在世尊的母亲去世后,用自己的奶乳喂养世尊。世尊。请同意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佛陀说道,终于阿难陀的请求作了让步。

  八敬法(16):

  1、即使戒腊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礼敬刚刚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17),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尽一切应尽之义务。

  2、比丘尼不应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安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询问羯磨(Uposatha)时间(18),请求比丘开示。

  4、比丘尼结居仪式(19)(Pavarana)应在比丘、比丘尼在场的情况下举行(询问大众们是否曾看见、听说或怀疑过失之处)。

  5、应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团之法,不与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20)

  6、受六戒二年的沙弥尼应从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处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责比丘。

  8、比丘尼不应劝告经丘,但比丘应劝告比丘尼。

  她们应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在创建比丘尼僧团时,佛陀预见到了未来的影响。他说:

  “阿难陀,如果妇女不被允许出家,不得在如来宣说的法和律中依梵行为生,净行净得以长存,圣法净待续一千年。只因妇女被允许出家,净行将不能久存,圣法只能持续五百年。”(21)

  佛陀继续说:

  “阿难陀,正如一个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这个家庭很容易被盗贼侵犯。同样的,无论妇女被允许在什么样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其净行将不会久远。”

  “正如一人预先建造好水库的堤坝,使水不得泛溢,同样的,我预先给比丘尼们规定了八敬法,让她们一生不得违犯。”(22)

  一般来说,这些评论也许不会迎合妇女口味,但是佛陀当然没有全盘指责妇女,只不过是指出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弱点而已。

  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组织。正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为比丘僧团的两大弟子,他指定柯玛和优波罗乌那为比丘尼僧团的两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佛陀说道:

  “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23)

  不久,她以如实分析智(24)(Patisambhida)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长老尼偈》中有几首她在证阿罗汉果后所作的偈诵。

  [注]

  (1)此事件引自于马呜尊者的梵文诗篇。《美难陀》,已由琼斯德译成英文,德里,1975。(编者按)  (2)《法句经》,第13-14偈。

  (3)《长老偈》,第157,158偈,第127页。

  (4)《本生故事》,第456。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61页。

  (5)Gandhakuti,佛陀居住地的统称,特指给孤独建造的佛陀精舍。(编者按)

  (6)《本生故事》,第四部,479,第228页;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142页。

  (7)如佛陀的色身舍利。

  (8)堆积而成的山,亦名斯陀般(Stupa)(巴利语-Thupa)南亚地区普遍流行的具有佛教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物。(编者按)

  (9)此历史最为悠久的神圣树仍然生和在印度的萨瓦堤。

  (10)《长老偈》,第1424偈,第354页。

  (11)《增支部》,第24页。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9页。

  (12)《长部》,第二品,《大涅槃经》,第72页。

  (13)《佛教传说》,第160页。

  (14)《长老偈》,第353页,1020偈;《法句经》,第147偈。

  (15)《律藏》,第三品,第320页;《增支部》,第四品,274页。

  (16)因为这些是有关戒律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不适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圆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来诵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结束。

  (20)一种戒律行为。

  (21)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页。

  (22)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页。

  (23)《律藏》,第三品,第329-330,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页。

  (24)对意思(attha),经文(dhamma),词源出处(nirutti),以及理解此三(patibhana)的分析知识。

  

《《觉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