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得到沙粒那么多的忠告和教诲。”佛典中最早的经典之一《罗云经》(12)(Amalatthikara-hulovadasutta),就是在他刚出家时,佛陀对他而讲。此经强调了诚实的的重要性。
一天,佛陀来看望罗睺罗。他见佛陀从远处走来,就准备好座位,端来洗脚水。佛陀洗完之后,在水盆里留下一点水没有倒掉,说道:“罗睺罗,你看见留在水盆里的不没有?”
“看见了,世尊。”
“同样一个道理,那些不以故意说谎为耻的僧人,他们的出家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佛陀把剩下的水倒掉,说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的僧人资格就会被如此的抛弃。”
佛陀又把水盆翻过来,说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的佃人资格就要取消。”
最后,佛陀把水盆正过来放好,说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实是空洞,徒有虚名。不以谎言为耻之人我恶不作。因此罗睺罗,你应如此培训自己,即使在玩耍时也不要说谎。”
佛陀以这种质朴易懂的例子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输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及道德的标准。
“罗睺罗,镜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佛陀问道。
“世尊,是用来反照自己的。”
“同样地,罗睺罗,身口意作业之前,要多多地自我反省。无论作何身业时,你要作如此想:此身业,将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如果意识到:此身业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你切不可妄为。”
“另一方面,作如是想:此将作身业,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此为善法,能让人得到快乐和幸福。此身业你应做。”
佛陀进一步告诫罗睺罗,在作业时和作业后如此反思:
“当你正作身业时,要如是反思: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业,导致痛苦;若如是想: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业,导致痛苦,你定要远离。若作如是想:所作身业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乃善身业,能让人获取幸福快乐,你应坚持多做。”
“若如是想,已作之业为不善,你应担诚相告,使老师博学者或同修学者知晓。如此坦露后,你应不再为之。”
同样的,口业和心业也应如此。
一个人清净与否,时时反省至关重要。然后,佛陀继续开示道:
“汝应如此修:时时反省,清净身业;时时反省,清净口业;时时反省,清净意业。”
《相应部》有一特别章节,佛陀向小沙弥解说了事物无常的本性。(13)
因为罗睺罗出家时还是个小孩,佛陀想方设法亲自教诲。开导他以正道为住。在《经集》(14)中,佛陀时时反复地以如下偈颂劝告他:
抛弃甜蜜惑人的五欲,以信为本,出家断苦;
远离熙攘的人群,欣求独处,饭食中道。
无著衣食住行,不复退转此世,
修持重戒,制约五根。
时时正念其身,充满寂静安乐。
离弃迷惑引发贪欲之境物。
制心一处,念念湛然,不生浊想。
不以外尘为意,去除虚妄。如此安隐正修。
罗睺罗18岁那年,他因自己俊美的相貌,心中生起欲念。为此佛陀向他讲解了如何修习更层次的心法。一天,罗睺罗跟在佛陀后面,沿路乞食,他俩一前一后,如同一只吉祥高贵的天鹅,领着一只美丽的小天鹅,又好象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带着它的雄壮的幼子。两人都面呈金色,相貌几乎一样的庄严,同出武士世家,又都放弃王位。罗睺罗一面赞美佛陀,一面自我想道:“我同我父亲一样英俊,我同佛陀一样相貌庄严。”(15)
佛陀马上学察到他心中这些不善之念,朝后看了看,对他说道:
“无论何相,你都应作如是观,此非我所(n”etam-mama),此非自我(n”eso”ham),此非自体(na me so atta)。(16)”
罗睺罗恭恭敬敬地问佛陀,他是否应仅对色法作如是想,佛陀告诉他,应对五蕴作如是想。
罗睺罗受到佛陀这样的启迪,不再有心思到村里乞食去了。他转过身,来到一棵树旁,端身跏趺正坐,制心正念。
舍利弗不知道罗睺罗正在修习佛陀授予的禅法,看见他正襟危坐于树下,就指导他修习呼吸观。罗睺罗被搞糊涂了。因为他受到两种不同的修禅法门,一个是佛陀教的,另一个是他自己老师教的。但是他还是遵从他的老师,修习呼吸,然后来见佛陀,想让他指点如何修呼吸观。如同一名智慧深邃的医生,不予理睬病人的欲望,对病施药。佛陀首先扩大了他曾经以五蕴为对象的禅坐方法,然后又简略地列出了多种禅的法门,讲解了每一个由此而暂时消除的特别不善之法。最后,他才讲解了有关呼吸观法(anapana sati)。
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睺罗经》(17)后,他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罗睺罗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闻名。在《长老偈》(Theragatha)中有他的四句颂:
吉祥罗睺罗,父母清净生,觉者佛陀子,一切烦恼除,不复有后生,是名应供者。富有三圣学,彻见不死果。贪念障见,欲网缠身,爱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亲覆正念,如于落斗网。烧毁贪尘,切断魔障,铲除欲根,今证安隐。(18)
[注]
(1)Yamaka-patihariya常被翻释为唯有佛陀可以化现的双运神通,以他的神力,他可以同时从毛孔里放射出火和水。《无碍解道》注疏说火和水是指红色和蓝色。
(2)他第一次行礼发生在当阿私陀尊者让小王子礼拜,小王子的脚伸到尊者头上之时。他的第二次发生在王耕大典中,当他发现小王子伽趺坐在床上,深入禅定之时。
(3)见《本生故事》,第547,第479;《法句经》注疏,第三品,第163-164页。这在《本生故事》注疏中是一部最长,最有趣味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无与伦比的好善。
(4)《法句经》。第168偈。
(5)同上。169偈。
(6)《本生故事》,第447。
(7)《本生故事》译,第四品,485,第179页。
(8)《增支部》注疏说:“只有四位佛弟子有此大神通。其他人只能忆想不超过十万劫。但是具有大神通者能忆念无量阿僧只劫。在我们的本尊僧团中,两大弟子,及跋库罗和跋达诃车那长老四人具有此大神通。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22页。”
(9)第584-590页。这里她讲述了现在佛遇到燃灯古佛发愿成佛,她与菩萨的关系。
(10)本意为受伽锁的束缚。
(11)《佛教传说》,第一卷,第219页。
(12)《中部》,第二品,第11页;《恩典》,第173页。
(13)《相应部》,第二品,第224-253页;英译《相应部》,第二品,第164-168页。
(14)《经集》,第二品,《罗睺罗经》;《佛陀的教诲》,查姆斯,第81页。
(15)《中部》,第二品;《恩典》,第182页。
(16)《一切燃烧经》,见第六章。
(17)《中部》,第三品。
(18)《长老偈》,第297,298偈,第183页。
《《觉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