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飲法甘露,寂心于安樂;
智者常喜悅,聖者廣說法。
——《法句經》
以法爲師
佛陀覺悟不久,住在泥連禅河邊的榕樹下,沈浸于寂默禅思,突然生起此念:“不與可敬可愛之人同住是爲大菩。如果我親近一苦行僧或梵志,尊敬禮拜他,那又將如何?”(1)
然後,他又想:
“我是否應親近任何一個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使達到戒德的完善?但是,于此天人、魔衆,梵天世界中,以及一切行者、婆羅門、人天等,我不見戒德超越于我,值得與我共住,恭敬禮拜者。”
“我是否應親近任何一個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使我達到定德的完善?但是,我不見任何苦行僧或婆羅門在禅定方面超越于我,值得我與之共住,恭敬禮拜。”
“我是否應親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羅門,恭敬禮拜他,以達到智慧的圓滿?但是,于此世界中,我不見智慧超越于我,可以結交,或可恭敬、禮拜的苦行僧和婆羅門。”
“我是否應親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羅門,恭敬禮拜他,以達到究竟解脫?但是,于此世界中,我不見在解脫上超越于我,可以結交,或可恭敬、尊重的苦行僧或婆羅門。”
然後,我又想:“如果我以恭敬自己所覺悟之法爲住,那又將如何?”
就在此時,大梵天王意會到佛陀的思想,馬上離開了梵天界。如同一名大力士伸展共彎曲的手臂,或彎曲其伸展的手臂,一下子來到佛前,用衣袍裹好肩膀,右膝點地,雙手合十,禮拜佛陀,說道:
“確是如此,世尊,過去諸佛、世尊、應供者、無上覺等皆以恭敬禮拜法爲住。”
“伏請世尊,應供者、無上覺者亦以恭敬、禮拜此正法而住。”
然後,大梵天王繼續說道:
“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覺者,或已生,或未生,或正生,祛除衆苦,都以恭敬禮拜聖法爲住。這是成佛之本。”
“一切希求自己的福益,期獲大成者,皆應恭敬聖法,牢記諸佛之教。”
大梵天王說完,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繞佛周身,來到右邊,即刻隱身而去。
僧團同樣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梵天亦如此地恭敬僧伽。(2)
請佛說法
佛陀從羅伽婆陀南樹,來到镕樹下,深入寂靜禅定之中,如是思惟:
“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衆生貪著物欲,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爲法之滅--涅槃。情欲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都是甚深難解之法。我若對衆生教說此法,他們將無法理解,這對我來說將是一件疲倦、勞累之事。”
于此,下面這些不可思議,聞所未聞之偈躍入他的慧心:
“甚深不易法,無須宣于衆,貪嗔束縛人,實難了此法。貪婪愚昧者,不見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奧妙難識。”
佛陀如是省思,無意宣講佛法。
大梵天王又明白了佛陀的想法,擔心世界因不聞佛法而隨之消亡,立即來到佛前,請佛說法。
“世尊,唯願世尊宣說正法!唯願一切成就者宣說正法。有些衆生眼裏只有一點點塵染,如果聽聞不到正法,他們將會墮落。有人會理解佛法。”
他又進一步說道:
“在遙遠的過去,邪惡者的不淨之法曾在摩揭陀生起。開啓不死之門,但願有緣人能聽到清淨者解悟的正法。惟願智者,一切見者升座法殿,如登山頂,觀望一切衆生。淮願無憂者觀見沈淪痛苦,被生死吞沒的有情衆生。”
“懇請!大雄大力者,沈淪之旅的主人,無債者教化世間。唯願世尊廣開法廷。大有理解佛法之人存在。”
世尊見如此請,說道:
“大梵天王,我有如下意念: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衆生貪著物欲,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爲法之滅一涅槃。情欲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都是難以理解之法。如此想已,我心向無爲,無意啓教正法。”
大梵天王二請佛陀,世尊亦如是回答。
當大梵天王第叁次懇請佛陀時,世尊出于對世間的悲憫,以佛眼觀世間,見一些衆生眼裏,或有染,或無染,或鈍或利,或具善性或具惡性,或易教或難教,或有衆生害怕邪惡和後世。
“猶如長滿藍蓮、白蓮和紅蓮的池塘,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淹沒在水中,但在水下茁壯生長;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浮在水面上;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伸出水面,而不被水染汙。”
同樣地,當世尊以佛眼觀世間時,他看到有些衆生眼裏只有少許的不淨,有的卻染汙深厚,有的智慧敏銳,有的愚鈍,有的善良,有的邪惡,有的易教,有的難教,另外一些衆生志石不安地看著邪惡和來生的輪回,隨即以惕答梵天:
開啓不死門,聽聞與信者。意念疲倦故,不授善妙法。
大梵天王歡喜躍,心想,他已成功地請佛說法,恭恭敬敬地禮佛後,繞到佛陀的右邊,隨即隱身而去。(3)
最初兩位信奉者
永遠值得紀念的第一個49天的齋戒期過去了。佛陀坐在羅伽婆陀南樹下,兩位從優诃羅來的商人,正好路過此地。當時,與他們前生有血緣關系的一位天人(4)過來對他們說:
“善良之人,世尊則證菩提,正坐在羅伽婆陀南樹下。快去以蜂蜜和面粉(5)供養他,這將給你們帶來長久的利益和幸福。”
兩位商人欣聞此千載難逢的機緣,欣喜若狂,即刻來到佛前,恭敬禮佛後,請佛接受他們微薄的供養,以使他們獲得利益和幸福。
世尊如此想:
“如來不以手受飯食。我將如何接受此面粉和蜂蜜呢?”
四大天王(6)當即意會世尊心意,從四個方向同時拿來四只石缽,奉獻給佛陀(7),說道:“世界之主,願世尊以此缽接受面粉和蜂蜜。”
佛陀仁慈地收下此應時的禮品,以此缽接受了商人簡單供養,食用人期齋戒後的第一次飯食。
佛陀飯食已畢,兩位商人拜倒在佛陀眼前,說道:
“世尊,我們希望永遠皈依佛法。唯願世尊待我等如弟子,我等將盡形壽皈依。”(8)
他們是佛陀的最初在家弟子(9),信奉佛教,皈依佛法,稱頌二皈依偈。
接受講法邀請,佛陀開始了偉大的傳教使命。當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我應向何人傳授此法?誰能迅速理解此法?阿羅羅迦羅摩仙人(10)知識豐富,聰明,富有智慧,博學多聞,無多塵染,如果首先向他傳授佛法,那將會怎樣?他將馬上理解佛法。”
然而,一天人出現在佛前,說:“尊者,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已于一個星期前去世。”
佛陀以天眼視之,亦複如此。
佛陀然後又想到優陀伽羅摩子(11)。突然,一天人來說,他已于前一晚去世。佛陀又以天眼視之,果真如此。
最後,佛陀想到五個精進修習的苦行僧。在他發奮求證覺悟期間,他們曾照顧過他。他即以天眼了知他們正住在離波羅那斯不遠的鹿養苑。因此,佛陀在優樓婆羅盡興住了一段時間後,即往波那羅斯城。
佛陀從他成道的菩提樹一路前往伽耶。這時,一位名叫優婆诃的雲遊外道看見了他,即走了過來,說道:“同修道友,你的五官光彩照人,膚色純潔。你是跟誰出的家?誰是你的老師?你信奉哪一種法?”
佛陀回答道:
“戰勝一切,覺悟一切,不著一切,去舍一切,致心一處,禅思貪滅,自覺一切,何人爲師?我自無師(12),亦無等者,于此世間,乃至天人,無有诤者,實乃羅漢,爲無上師,獨證圓覺,清涼安隱。赴向柯屍,轉動*輪。于此茫茫世界,擂起不死之鼓。”
“同修道友,你認爲你是阿羅漢?究意得道者?”優婆诃問道。
“我就是這樣的滅盡煩惱者,戰勝了一切惡境。因此,優婆诃,我叫征服者。”佛陀答道。
“也許如此,同修者。”優婆诃唐突地說道,一邊點頭,一邊拐到路旁的一條小路,走遠了。
沒有因第一次的冷落而不安,佛陀從一個地方遊化到另一個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波羅到斯的鹿養苑。
初見五比丘
五位苦行僧老遠看見佛陀朝他們走了過來,商量決定不要向他行應行之禮。他們以爲,他在精進求證佛法時,放棄了被證明是徒勞無益的苦行。他們因此而對他産生了誤解。他們說:
“同修們,苦行僧喬達摩來了,他真奢侈,放棄了苦修,過起富裕的生活。我們不應和他打招呼,也不應伺候他,用不著接過他的衣缽。不過,座位還是要爲他准備的,如果他想坐,就讓他坐好了。”
“佛陀越走越近,他令人敬畏的禀性氣質,迫使他們以禮相待。其中一個走上前去,接過佛陀手中的衣和缽,一個人備好座位,另外一個端來一盆水,替他洗了腳。盡管如此,他們還是直呼其名,喊他爲同修者(avuso)。這種稱呼通用于晚輩或同輩之間。”
爲此,佛陀對他們說:
“衆比丘,不要直呼如來姓名或稱他爲同修者。諸比丘,世尊即如來,圓滿覺者。谛聽,衆比丘,我已獲不死之道(amata),我將指導教授不死之法。你們若能如法修習,不久將會自證如實智,當下獲得機行的至高圓滿,並能以此爲住。爲此,善男子正確舍離家庭而出家。”
五苦行僧答道:
“喬達摩朋友,你謹慎行爲,嚴持戒律,修習苦行,尚不能得聖者的任何知見。那麼,當你生活奢侈,放棄精進的苦行,重新過著富裕的生活,你又怎能獲得聖者之見?”
佛陀解釋道:
“諸比丘,如來非以奢侈爲生,也未放逸,更沒有轉向富裕的生活。世尊即如來,圓滿覺者。谛聽,諸比丘,我已證不死之法,我將指導、傳授聖法。如果你們以我所指導,如法修習行事,不久將通過內在的如實智,現前得梵行的至上圓滿,並能以此爲住。爲此,善男子正確地離世俗而出家。”
偏見深重的苦行僧們第二次以同樣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失望。佛陀又一次想使他們信服他已經覺悟。
當頑固不化的苦行僧們第叁次表明了他們的觀點,拒絕相信時,佛陀這樣問道:
“諸比丘,你們可知道,我以前什麼時候曾對你們這樣說過?”
“確實沒有,尊者。”
佛陀第叁次重複說,他已覺悟,並說如果他們依照他的指導如法行事,他們也會認識真理。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坦率交談,流淌于佛陀的聖心。雖然他們觀點固執,但是,這些富有根機的苦行僧當下完全信服了佛陀的偉大成就,相信他堪爲他們的道德之師。
他們相信了他的言說,默默地坐在那裏,聆聽他高尚的教導。
這樣,當叁個人出去乞食時,佛陀就指導兩個人,六個人共同食用此叁人乞討回來的飯食,以此維持生活;當兩個苦行僧出去乞食時,佛陀就指導叁個,六人又一齊食用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以此爲生。
五位苦行僧受到佛陀的如此教誨和指導,從自身的生老病死憂傷苦惱之中,認識到生命的真谛,追求無生老病死,無憂悲苦惱貪欲的至高樂一涅槃,從而證得免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貪欲的絕對安隱。永不退轉的解脫知見在他們心中升起,此生乃是最後生,更無他生。
闡诠四聖谛法的《轉*輪經》(13)是佛陀所講第一經。年紀最大的陳如聽罷此經,即證斯陀含果(14),在受到進一步指導後,其余四位也獲證入流果。當大家聽了闡述無我思想的《無我經》(15)後,五位都成就了聖人的最終理想——阿羅漢。
最初五弟子
五位知識淵博的出家弟子就這樣證得了阿羅漢果,成爲佛陀的第一批弟子。他們分別是婆羅門種姓的陳如、跋堤、跋波、摩诃男和阿示說。
陳如就是淨飯王曾召集來爲太子命名的八婆羅門中最爲年輕、最聰明者。其他四位是那些年大婆羅門的兒子。當佛陀努力求證佛道時,此五位循入森林,修習苦行,等待菩薩的到來。當他放棄了無益的自我折磨和嚴厲的苦行,謹慎地調養身體,以期重新獲得失去的精力時,這五位討他喜愛的苦行者,對他修行方法的改變大爲失望,離他而去,來到鹿養苑。在他們離去不久,菩薩就成就了佛果。
陳如尊者成爲第一個阿羅漢,在僧衆中資格最老。五比丘中的阿示說勸化了大德舍利弗,佛陀大弟子之一。
[注]
(1)《增支部》。第二品,第20頁;英譯《增支部》。第二品,第20頁。
(2)此經是在伽團成立很長時後,由佛陀在舍衛城的祗陀園所講。他要求跋闍跋提喬達彌把爲他特別准備的袈裟供養僧團,以示對僧團的尊敬。
(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經,《羅摩經》。
(4)提婆陀是肉眼看不見的天人或地神。此一特別女性天人在前一生中與此商人世間親屬。有趣的是,佛陀的一生經常與非人類因素聯系在一起。
(5)Sattu是一種燒烤的面粉,Madhu爲蜜。這是古代印度長途旅行者的飯食。
(6)Catummaharajika-護法四天王。
(7)經文注疏說,佛陀把此四個缽合爲一。
(8)皈依佛(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皈依法(Dhammam saranam gac-chami),爲二皈依。因爲當時僧團還沒有建立,他們沒有禮頌皈依僧(Sangham saranam gacchami)。一個人在理智上頌念此叁皈依而成爲佛教徒。
(9)《本生故事》注疏說,當這兩位最初皈依者請求佛陀給予禮拜之物時,佛陀把一些頭發賜給了他們。
有人認爲,這些舍利被供養在仰光的斯維達綱塔中,這是緬甸佛教徒的驕傲和光榮。從遠處看,此巨大的鍾式塔好象一座金山。
(10)第一位教授菩薩無所有處禅法的宗教老師。
(11)第一位教授菩薩世間最高修證,即非想非非想處禅法的宗教老師。
(12)佛陀口誦此言,是因爲他沒有依靠他人覺悟。他在覺悟之前跟人學習過,但是沒有人教授他覺悟之法。因此,說佛教是印度的自然産物是不正確的。
(1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71頁。
(14)見第六章。
(15)意爲入流。
(16)見第六章。
《《覺悟之路》第五章 請佛說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