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如何才能讓這一生更加幸福快樂?
太橋旦曾堪布答:今生乃業力所致。
因爲每一個衆生過去的業力和因緣不同,所以從顯現上會有不同種類和不同狀態的生命。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什麼樣的衆生都希望獲得快樂,遠離痛苦。
我們也都毫不例外地希望自己一生快樂,希望擁有幸福的家庭,但並不是我們這一生希求幸福就會得到幸福,也不是我們希求快樂就會得到快樂,而是取決于我們過去生所積累的善業。
佛教裏講,我們現在一切的顯現都是過去的業力所致。
我們的家人、親朋對我們怎麼樣,取決于我們在過去世和他們結了怎樣的緣,這輩子又是怎樣的相聚;我們的生活環境如何,我們在這一生中是幸福快樂,還是痛苦磨難,這都是過去世的業力所安排。
業力分爲善業和惡業,幸福的人生是過去世的善業所致,苦難的人生是過去世的惡業所致。我們現在所經曆的一切是由過去世決定的,將來會發生什麼或變成什麼樣則是由現在的所作所爲來決定的。而我們將來是幸福地度過,還是怎樣的過活,來生會去天堂還是地獄,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取決于當下的行爲、語言和思想——“身”“口”“意”來決定。我們現在經曆的痛苦,是因爲我們過去造作了惡業,是果報。
如果我們能以佛法的智慧來認知自己的現狀,知道是自己過去的業力所致,就不會怨天尤人。從忏悔開始佛教裏很重視忏悔的法門,就是對過去所做的惡業發自內心地進行忏悔,念誦一些經文或咒語,比如百字明咒。
念誦的時候,可以觀想金剛薩埵、或者觀音菩薩等在面前發光,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就得到清淨,菩薩的光芒融入自身,並得到菩薩的加持和庇護。如果非常誠心地忏悔,惡業就會慢慢地消除。但是,在忏悔過程中,也要對未來有一個承諾:因爲我以前所造作的惡業,所以現在遭受這樣的痛苦,現在我發誓,以後無論遭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決不再造作惡業。
如此這般,依靠對過去的誠心忏悔,加上對未來的堅定承諾,惡業就比較容易消除。
我們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樣才能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就是知道自己錯了,就決不會一錯再錯——對過去所做有著強烈的忏悔,而且發誓承諾將來再也不造做同樣的惡業了。即使有了忏悔之心和對未來的承諾,佛法的引導也還是必須的。
無明的凡夫需要依靠佛法的智慧,才能夠真正分辨出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樣的心念、語言、行爲是正確的,會導致快樂;什麼樣的心念、語言、行爲是錯誤的,將導致痛苦。然後,我們按照佛法的觀念逐漸改善“身”“口”“意”,不好的習氣就會慢慢地改變和去除,我們的野心也會慢慢地被降服。
依靠著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就會確信我們未來的幸福快樂,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以“心”爲主佛教爲什麼不承認上帝,不主張造物主?因爲我們的造物主就是我們的“心”。“身”與“口”是“心”的跟隨,“心”裏的念頭,指派身體的行爲和語言。“心”是國王一樣,“身”“口”是仆人一樣,所以真正的造物主就是“心”。
因此,學佛必須要以“心”爲主,而佛法修行就是把自己的“心”修證出來,不要讓自己的“心”繼續無明、妄想、顛倒,繼續在業習之中漂泊。“心”找到了修行的方法後,無論我們現在的一切也好,將來的生命也好,一切都是自己可以做主的。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並不是實際所發生的事情本身有多大的影響,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影響了自己。有的人遭遇到的事情是重大而可怕的,但因爲他是心胸開闊、樂觀和積極向上的,事情對他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有的人遇到的事情雖然無足輕重,但因爲他過度地執著、在意發生的事情,始終把事情放在心上不能釋懷,那麼小事情所帶來的麻煩也變大了。
學佛是從自己的“心”開始修起,隨著佛法知識和修持的增加,會感覺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諸如浮躁、患得患失等煩惱情緒逐漸在減少。所以,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來決定,而主要是取決于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那我們就沒有認識自己。因爲佛法,有了針對“心”的研究,包括禅修、關照自心等方法。如果我們認知了“心”的本來面目、“心”的本性,我們就徹底認識自己了。徹底認識自己以後,自己站在哪一個位置,向哪一個方向,自己就有把握了。
管好“身”“口”“意” 實際上,佛法的精髓就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叁件事情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去做到的。如果能夠做到這叁件事情的話,那對我們的修行是有很大幫助的。但叁件事情中的第一件事情是“諸惡莫做”。
無論我們是不是相信因果,是不是信仰佛法,都沒有關系。因爲無論信或不信,因果的規律是必然存在的。就像自然界植物的生長規律一樣,是不會錯亂的:如果你種瓜就會得瓜,如果你種豆就會得豆。所以,對于每個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佛法修習,我的建議和希望就是:從“身”“口”“意”上努力進行改善,在“做個好人”的基礎上,再逐步融入佛法的精神,比如慈悲、智慧、包容,利他等佛法就是要我們學習自我辨別、自我約束,所以我們要“糾正自己的行爲”,“管好自己的嘴”,“照顧好自己的心”。有的時候,我們在言語和行爲上,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我們說的話或者做的事情,傷害到了他人,我們是造了很嚴重的惡業。如果是令他人歡喜、對他人有幫助的話語和行爲,我們應該盡量去做。
佛法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言語和行爲對他人是善,什麼樣的言語和行爲對他人是惡。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爲,不去傷害他人以及其他衆生。至于思想上,我們要讓善的念頭提升,惡的念頭變成善的念頭。把身口意管好,就是最好的修行!
其實,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由于我們身、口、意叁門的錯誤所引發的。
我們應該以身體的行爲服務、幫助太太、先生、父母、子女等家人;言語上盡量令家人歡喜,心裏上盡量爲家人著想,這樣整個家庭就會慢慢地溫暖而和諧。佛法說“要利益一切衆生”,我們現在作爲凡夫,利益一切衆生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應該從自己家庭開始,把美好給予家人享受,負面的事情盡量自己承擔。
所有人都希求快樂,沒有人願意遭遇麻煩和痛苦,但是關鍵是要知道獲得快樂的方法是什麼。痛苦不幸的事情不讓它發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斷除他的因。獲得快樂,遠離痛苦,唯一能夠徹底解決的辦法就是佛法。將來的事我們要自己承擔的,將來的快樂我們要考慮的。人不僅僅是這一世就結束了,所以我們身體的行爲,言語,思想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軌道,這樣,來生來世才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學佛的方法學佛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先糾正自己不好的毛病,培養善的品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了解到學佛真正的好處是什麼,佛法的偉大是什麼,真正的佛教徒爲他人帶來的幸福快樂是什麼。
我相信社會上有很多菩薩,他們學佛或不學佛都沒關系,關鍵他們有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給他人帶來很多的幸福,給他人帶來很多的快樂。對于佛教徒來說,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最重要的。
佛教實際上更是一種教育。
我自己是從11歲開始學佛的,覺得佛法給我的幫助特別大。我小的時候脾氣也不好,也會爲各種各樣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煩惱。隨著我越來越深入地學習佛法,我越來越體會到佛陀的偉大,佛法的了不起。雖然,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但在佛法裏最強調的就是慈悲和智慧,最能夠代表佛教和佛法的也是慈悲和智慧。
慈悲和智慧是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都需要的,無論我們有錢沒錢,有地位沒有地位,慈悲和智慧都是絕不可以缺少的。有了慈悲和智慧,我們的自私就會降低,和周圍人更平和與愉悅地相處,也更有力量利益到家人等有緣衆生,爲他們帶來平靜、幸福和快樂。可以說,我們應該讓佛法的教育融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這非常重要!
有的時候,我們對于佛法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實際上,哪怕是一句話,只要對我們有幫助,讓我們修持慈悲開啓智慧,這就是佛法。在學習佛法觀念和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進行實修,就好像去找醫生看病,只是醫生開藥是不夠的,我們還是要按照醫生的要求服藥,我們的病才會痊愈。
佛陀法教分爲小乘、大乘和金剛乘,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佛法,是由自己的因緣來決定的。病人吃什麼藥,是醫生根據每個人的病情來決定的。而我們每個人的煩惱是不一樣的,需要用不同的法門調服不同的煩惱,有些人比較適合淨土宗,有些人和密宗比較有緣。每個人學佛的因緣是不一樣,但如果真心想學佛的話,自己首先應該去了解和認識佛陀的偉大,學習佛陀傳播的真理,然後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雖然佛法是博大精深的,但其實真正學起來也不是特別的困難。佛法是要在觀念上有所改變,而不強調形式上的改變,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中都可以修行。和我們所從事的行業也沒有關系,只要不是傷害生命的行業,其他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從中修行,也都可能成爲一個很好的修行人。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才需要修行,凡是想獲得快樂,不想遭遇痛苦的人,都需要修行。
而唯一獲得快樂和遠離痛苦的方法就是修行,把我們這個“心”修起來。
我們學佛需要善知識正確的引導。系統地學習,次第地修行,這兩方面是特別重要的。系統學習之後,才知道佛法裏什麼樣的內容,佛陀是對誰而宣說的,是針對于什麼而宣說的。次第修行之後,才知道不同的修行方法是什麼樣層次時修的。學佛修行是特別重要的,但也要看每一個人的因緣。有因緣就努力地逐步學習,沒有因緣就先做個好人,這也是學佛的基礎。學佛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困難,反正對傷害他人的事情盡量減少,對利益他人的事情我們力所能及的去做。這就是最好的學佛的方法。
《如何才能讓這一生更加幸福快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