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叁種發心
皈依者的心態
皈依者需要具備上、中、下叁種不同層次的發心。這叁種皈依發心的對境都是叁寶,但皈依者的心態各有不同。
下等的皈依發心,是由于懼怕去叁惡道受苦,希望獲得人天的快樂,而尋求皈依。這不是爲了求取究竟果位,而是爲了獲得世間的快樂來求授皈依,被稱爲“下士”。
中等的皈依發心,是因爲懼怕輪回而不願承受輪回之苦。他們沒有想到利益衆生,只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解脫,證得阿羅漢果。這是中士,是中等動機的皈依發心。
上等的皈依發心,是明了一切衆生如同我們的父母,他們如今都在輪回苦海中受苦,因此要皈依,修學佛法,讓如母的衆生能夠脫離苦海,成就佛道。爲了一切衆生而皈依叁寶,這是上士,稱爲上等動機的皈依發心。
當我們在皈依時,應該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態與動機是哪一種。應該激勵自己做出上等的發心,求授皈依,修學佛法。
皈依時要具備兩種心態上的因緣條件,才算是獲得了皈依戒,並非僅僅從外表上剪剪頭發、領受到法名和皈依證就算是皈依了。
“因”有二種,共同的說法是“信心”,密乘的說法是“虔誠心”。少了信心與虔誠心,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皈依。就像經典中說的,若不具備基本信心,佛菩薩一切善法的功德都不能獲得。因爲沒有信心,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皈依戒,也沒有辦法獲得菩薩戒、更無法獲得密乘戒而層層精進向上。自己是否求授皈依,決定權在自己,重點是要反觀自己對上師、叁寶與所皈依的傳承是否具足信心和虔誠心。若沒有信心、虔誠心,只是別人拉我們來皈依,這不是真正的皈依,只是表面上的皈依罷了。知道了皈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麼,“求授皈依”則是更重要的事!
是否真正皈依佛教,其差別是主要是看佛教徒與外道兩者之間認同的差異,換言之就是自己是否承認叁寶。佛教徒與外道的分別絕非取決于外表,不是以誰長得醜或美來決定的,是外道還是佛教徒,其區分的重點主要是在于自己是否承認叁寶。有些人說,佛教與外道的分別,依據是“有無皈依”這個論點,但也不能這麼講。皈依應是建立在 “苦的感知”之上,並想尋求依靠和救護。佛陀是已經遠離了一切苦,並獲得了究竟安樂的佛果位,因此佛陀沒有皈依,也不需要皈依。但我們能就此說佛陀不是佛教徒麼?僅僅以“皈依”來辨別佛教徒與外道是有爭議的。我們說皈依的確立應取決于是否承認或相信叁寶。
在承認叁寶之後而做的皈依,才能成爲真正的佛教徒,才能與外道有所區別。也就是說,在確立了真正的皈依之後求取任何教法、戒法、灌頂、密乘戒等,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獲得了上述的教法和戒體。因爲正確的基礎已經建立和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