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決內心的方法》佛法的珍貴 一、聞法的動機

  一、聞法的動機

  在聽聞佛法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聞法的動機清淨且法喜充滿,那所得到的法就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功德無法估量。如果以不正確的動機聽聞佛法,反而會讓所聞的法被煩惱染汙。因此,是否獲得佛法的加持,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如《功德藏》中所說:

  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所以聽聞佛法之前,必須要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動機,發菩提心而谛聽。

  即便是我們的能力微不足道,但利他之心仍然要放在首位。因爲除了圓滿的菩提心以外沒有任何一種善行能熄滅強而有力的罪惡。《入行論》告訴我們:

  菩提心正如劫末的猛火,

  能徹底燒毀各種重罪。

  因此睿智慈悲的彌勒菩薩對善財說:

  菩提心的利益廣大無量。

  看啊!世人的善行全然脆弱,

  除了圓滿的菩提心之外,

  什麼也不能夠抗拒

  惡念的強大力量。

  《華嚴經》說:

  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

  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就自然會具足。

  佛陀在《王獅經》中說:

  爲度諸衆生,發起菩提心,

  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

  等等很多佛經當中都再叁地提到關于菩提心的不可思議功德。

  叁界六道中的所有衆生都是平等的,皆具備同一個願望——離苦得樂。然而無明的緣故,衆生的所爲與願求總是背道而馳。任何一個衆生都想得到快樂,但遭遇的卻無不是苦、無不是業。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

  雖然衆生都想去除苦難,

  卻總在自討苦吃。

  雖然都想追求快樂,卻因爲愚癡,

  平白把自己的快樂當成仇敵一樣給摧毀了。

  衆生求樂往往無法如願以償是因爲從無始輪回以來,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沒有一致,自相續與佛法沒有相應。即便在這個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佛菩薩及其化現的善知識,他們以大慈大悲心來攝受衆生,盡心盡力救渡我們,爲我們傳法、引導、加持、發願,並提供了無數種方便道,但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作繭自縛、以苦爲樂、執我爲實,就像是朝向北方的山洞永遠無法被太陽照耀到一般。由于我們的我執太重、煩惱太多、罪業太深、剛強難調,過去世又錯過了諸多良機,已致長久的在輪回中流轉,無法成爲他們所化的弟子,我們應感到遺憾、慚愧並發露忏悔!

  所幸的是,在佛菩薩不可思議的願力與加持下,我們還能夠遇到佛陀的妙法,這是千載難逢的機緣。請大家好好體會並珍惜,牢牢把握這個契機。

  聽聞佛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以清淨心、歡喜心、虔誠心、渴求心來谛聽。《華嚴經》雲:

  如病思良藥,如饑思美食,

  如渴思冷水,如衆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廣聞正法才會引發“聞所生慧”,有了聞所生慧才能引發“思所生慧”,在思所生慧的前提下才能開啓“修所生慧”,修所生慧即可親見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以及宇宙與生命的真相。所以修所生慧是所有智慧當中最殊勝的,正如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集》中所說:

  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刹那智慧,

  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獲得解脫、圓滿成佛是我們的目標。利益衆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就利益衆生來說廣聞正法重要,就證得佛果來說廣聞正法同樣重要。然而,佛法僅僅聽聞還是不夠的。正如《華嚴經》說:

  比如聾樂師,能令他衆樂,然自聽不見,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載他衆,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說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說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

  如果沒有實修禅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阿難入胎經》中說:

  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

  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

  所以實修實證非常重要,聞思的當下精進實修是達波噶舉傳承的特色。岡波巴大師曾說:

  同時聞思修佛法是不會錯的。

  因此,任何時候我們所聽聞的佛法,皆能成爲斷除煩惱的對治,能成爲趨入涅槃的大道,能成爲治療煩惱的良藥,能成爲增上菩提心的資糧,這樣才是聽聞佛法的價值所在,也達到了聽聞佛法的根本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