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課(二十五)世出世間理解“善”之異同
作爲佛教徒,我們口中都會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但“善”字的適用範圍非常廣大,世間人有對善的定義,佛教從出世間的角度而言,也對善有所定義,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善”?
從世間角度而言,很多人都習慣按照自己的標准去界定所謂的善。例如現前很多人都會去行持放生等一些善法,其中對佛教不太理解的人,內心可能就會産生疑惑:正所謂大魚吃小魚,若將一條大魚放入池中,它可能會吞食一千一萬條小魚,這樣一來,雖然是放生的行爲,實際當中是否就是在殺生呢?因爲即便放生之前爲它念誦了四皈依,但它終究不會由此將吃肉的“基因”轉爲吃素的“基因”,因此這究竟是放生還是殺生,是在行持善法還是在造作惡業呢?是的,僅僅依靠內心的分別念而産生各式各樣的疑問是很正常的。因爲凡夫對于正確與錯誤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定義。
從出世間角度而言,佛教直接從心的本性來定義何謂真正的善法。正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是在真正的行持善法。而我們之所以將佛教對于善法的定義稱之爲真正的善,是因爲佛教是從超越時空以及本具有的心性中樹立何謂“善”,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見解,因此佛教所定義的善才是最究竟了義的善。
正如之前所講述,我們所行持的是善法還是惡法,一切取決于自己的發心之上。曆代傳承祖師告誡我們:“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以及《功德藏》中亦曰:“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順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當內心一旦被惡念所束縛之時,即使表面所顯現的是在行持善法,實際當中對解脫有多少利益則很難所言。若內心爲善,即便表面上顯現的是一種惡行,實際當中就是一種善法。因此善與惡的區別不在于表相之上而取決于自心之中。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現前就要努力令自心不斷趨入真正的善法,如是行持就稱之爲修法。無論往昔懂得多少教理或者修持過多少種法門;是天天閉關禅修還是去各處行持善法,若是懂得時時在調伏內心上精勤努力,即可稱之爲是最好的修行者。若不懂得調伏內心,即便手印結得有多漂亮,口中念誦的咒語數量有多麼多,實際當中,除了說明手很靈巧以及嘴巴可以說話之外,對于成辦解脫可能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如晉美林巴尊者雲:“心如主宰一切王,身爲善惡之奴仆。”】
因此修行人要時時觀待自心,因爲心才是萬法之根源,身語之統帥,行道之根本,我們今生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而想要圓滿這叁種幸福,則必須要在調心上努力精勤爲要。
對于如上所傳講的內容,我們不僅僅要從文字上有所了解,更要學會將其運用到修行之中,這才是傳講這部教言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