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一章 太子出家

  爲了千百萬衆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對世界的悲憫;爲了人天的喜益和快樂,稀有聖者應現于世間。何爲此無上覺者?如來,世尊,圓滿覺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間的月圓日(2),當今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的古邊毗羅衛國(3)的蘭砒尼(4),一位高貴的太子誕生了,他必將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導師。

  他的父親是釋迦族(5)的淨飯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後的第七天不幸去世,他的姨媽,也是他父親的另一個妃子,波奢波提喬達彌收養了他,她把自己親生兒子難陀托付給其他人照看。

  這位神異太了的出生,給人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阿私陀尊者是淨飯王的國師,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證悟,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萬分,立即來到王宮,看望太子。但是,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嬰兒伸出一只小腿,觸及到苦行僧頭頂上的發髻。苦行僧馬上站起身來,以天眼觀看嬰兒的未來,預言他的前途,雙手合十行禮(7),淨飯王也跟著示以禮拜。

  苦行僧起初時面露微笑,但過了一會兒,卻又現出悲傷的樣子。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爲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爲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無色界(arupaloka)(8),這樣他就無法獲益于覺者超人的智慧。

  命名大典

  太子出生後的第五天,他被取名爲悉達多,意爲一切願成,他的家族姓喬達摩。(9)

  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習慣,許多滿腹經論的婆羅門被邀請至王宮,參加命名大典,其中八人最爲著名。他們仔細觀察了太子的相貌特征,其中七人伸出兩個手指,表示有兩種可能。他們說,太子將成爲轉輪聖王或佛陀。但是其中最年經的婆羅門陳如(10),智慧超群。他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發向右曲卷,只伸出一個手指,以肯定的口吻斷言,太子決定出家成佛。

  在他童年時代,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智體驗。在他以後追求真理的這一體驗對他對覺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1)

  爲了提高農業生産,國王組織部署了王耕節,這是全國人民的節日。無論是貴族成員還是平民百姓,都穿上盛裝,參加農耕慶典。這一天,國王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帶上太子和宮女來到一塊農田,國王讓人把太子安置在一張床榻上,用帷幕寶蓋保護好,擺在一棵安靜清涼的毗缽羅樹下。他令宮女小心看護,自己親自去參加王耕。當歡樂的慶典達到高潮時,宮女們也按捺不住,偷偷地溜走,跑去觀看王耕的盛大場面。

  毗缽羅樹下甯靜、祥和的氣氛,與慶典的歡快娛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裏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靜下來,善于思考的太子,所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處,意念呼吸,當下就證得一心不亂的一摩地,獲得第一禅悅(12)。那些不負責任,不聲不響走開,前往觀看王耕的宮女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失職,趕忙跑了回來,她們驚奇地發現太子跏趺而坐,沈浸于禅定之中。國王一聽說此事,馬上急匆匆地來到現場,看見太子禅思的樣子,不禁向他行禮,說道:“親愛的孩子,這是我第二次向你行禮。”

  教育

  雖然經典沒有詳細記載,但作爲王家太子,悉達多一定受到應有盡有的良好教育。作爲刹帝利種姓的後裔,他在武藝上得到特別的訓練。

  婚姻生活

  16歲那年,他跟于他同齡,美貌的堂妹耶輸陀羅(13)完婚。在將近13年的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中,他享盡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對王宮以外的世界—無所知。他曾這樣描述過他的太子生活:

  “我嬌生慣養。在我父親的宮殿裏,有叁座特別爲我營造的蓮池,各生長藍蓮、紅蓮和白蓮。我用的全都是迦屍(14)出産的檀香木,頭巾和衣服全來自迦屍。”

  “無論白天黑夜,我總是在白色華蓋的保護之下,以防塵土、冷熱、樹葉乃至露水。”

  “我有叁座宮殿,一座用于冬季,一座用于夏季,還有一座用于雨季。在四個月的雨季裏,我生活在雨季時宮裏,足不出戶,一天到晚由宮女陪同娛樂。一般人家的傭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變質了的稀飯,但在我父親的王宮裏,傭人和宮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肴(15)。”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明白了真理。善于思考的個性和無限悲憫的精神不允許他虛度時光,享受稍縱即逝的王官快樂。雖然他自己並沒有悲傷和痛苦,但是,他深探同情痛苦中的人類。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他認識到苦的普遍存在。

  出家

  悉達多太子如是思索道:

  “我被生、老、病、死、憂傷、苦惱所束縛,但爲什麼還要追求具有同等無常性質的事物

  受縛于本質如須之物,我應如何去認識它們的利害關系。從而追求未曾證得的,無上圓滿的安樂涅槃。(16)家庭生活使人受到束縛和限製,是一掙紮不休助火坑,但是,出家人的生活如天空—樣廣闊。因而作爲一個在家人,想要究競圓滿,清淨無染地修習梵行是非常困難的。(17)”

  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太子出宮出來到娛樂園,要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因此接觸到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在狹小的宮庭因子中,他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美好面,然而,人類命運所共有的黑暗面卻被有意識的遮掩起來;他第一次看到宮庭以外的真實生活,他所見到的正好與他以往的猜測暗合。在前往娛樂園的路途中,他善于觀察的眼睛捕捉到許多不同尋常的世相:老態龍鍾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威儀整肅的出家人。(18)第一二叁相有力地證實了人生無常的本質和人類痛苦的普遍性,第四相象征了戰勝生命痛苦,獲得寂靜安樂。此四種意想不到的世相增進了他厭離世間的緊迫感。

  他認識到追求世人珍惜的物質享受毫無意義,智者以舍離爲樂,這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他決定抛棄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樂。

  經過一番激烈的深思熟慮之後,他終于作出了最後決定。在准備離開娛樂園時,他得知他的兒子出世了。與人們所想象的恰恰相反,他並不感到高興,他把這第一,也是唯一的後代看成是一個絆腳石。一般做父親的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會興奮不已,但是悉達多太子,這位超凡脫俗的父親,卻喊道:“束縛(Rahu)産生了,枷鎖産生了。”這樣,淨飯王即把小孩起名爲羅候羅。(19)王官大院不再是敏于思考的悉達多太子適意之所了。·無論是年輕貌美的妻子,還是那惹人喜愛的兒子,都無法使他改變出家的念頭,他決定要肩負起比丈夫、父親乃至國王之國王更重要、更有益的使命。宮庭的誘惑不再是他珍惜的快樂,離家出走的時候到了。

  他命令好友車匿備好駿馬犍陀,自己最後一次來到王妃居住的寢宮。他打開房門,站在門檻上,平心靜氣地望著熟睡中的嬌妻和愛子,在此分離時刻,他內心充滿了對這兩位親人的無限悲憫和感傷。但是,他對在痛苦中掙紮的人類更具廣大的悲憫。他不再爲母子倆的未來世間生活擔心,因爲,她們應有俱有,而且也會得到很好的保護。他的出走不是他對她們愛的減少,而是他對人類愛的增廣。

  午夜時分,他把一切抛在腦後,懷著一份輕松的心情,悄悄地離開了王宮。在忠誠的車匿陪同下,他跨上駿馬,沖進黑暗之夜,然後獨自一人,身無分文,踏上了追求真理和安樂的道路。他出家了。這不是一個飽經世間滄桑老人的出家,也不是一個一無所有之貧者的出家。這是一個風華正茂,享受著人世間榮華富貴之人的出家。這在曆史上最無人能之與之比擬的。這年,悉達多太子29歲。從此,他開始了曆史性的旅程。

  他越走越遠,穿過阿那姆河,然後在岸上作了短暫的休息。在這裏,他剃除了須發,脫掉華麗的衣服和首飾,把這些交給車匿帶回王宮,自己披上苦行僧簡樸的黃色袈裟,開始了甘願貧窮的乞討生活。

  過慣了富裕生活的悉達多太子,現在成了身無分文的流浪者,依靠行善之人量力布施所獲得的一點施舍爲生。

  沒有固定的住處,濃郁的樹蔭下,孤靜的山洞中,他度過了日日夜夜,赤著腳,光著頭,頂著炎熱的烈日,冒著凜冽的寒流四處行化,除了一只乞食的飯缽和僅能裹體的袈裟外,其它一無所有。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探求真理之上。

  精進求證

  就這樣,作爲一遊化僧,一個探求至高安樂和美好的追求者,他來到苦行僧阿羅羅邊羅摩仙人居住的地方修習梵行。兩人見面後,他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我希望在你的教法之下修習梵行。”阿羅羅迦羅摩仙人應允道:“尊者,你可以和我共住,我的教理就是這樣,智者不久將可以通過如實智,了悟其導師的法教,以所證之法爲住。”

  不久,他就精通其法,但這並沒有能使他認識最高真理。

  他想:“當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說,通過內在智慧了悟法教,樂住所證之法,這不會是僅僅因爲要人相信而已吧。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肯定明白了這一法教,並以此爲住。”所以,他來到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跟前,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你以內在智慧認識、獲證的法到底有多高深?”

  于是,阿羅羅迎羅摩仙人教了他更高層次的禅定,即空界禅(Akincannayatana)。

  他又想:“不單單是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具有信勤念定慧,我也具備同樣的功德。如果我現在精進修習,了悟仙人所證,並以此法爲住,那又將會怎樣?”

  不僅,他通過內在智慧了證仙人的法教,並安住所證之法。但是,這也沒有使他認識最高真理。

  因此,他又一次來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前。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難道這就是你說的,通過如實智悟證而住之法的全部內涵嗎?”

  “不過,朋友,我的悟證已超越了此法,並能安住所證。”

  襟懷開闊的老師聽說他優秀學生獲得了成功,非常高興,讓他與自己平起平坐,以示尊敬。他贊美道:

  “快哉,朋友,看到象你我樣如此值得尊敬的同修…

《《覺悟之路》第一章 太子出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