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冊 佛教問題探討 第四課 宗派

  

  第四課 宗派

  

  一、何謂大乘佛教?何謂小乘佛教?

  「乘」,即車乘,是運載之意。指佛法可以運載衆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將佛法譬喻爲乘。小乘即狹小之車,指能運載二乘根機以達小果的教法,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爲目標,故爲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又作「聲聞乘」。相對而言,自利利他二者兼顧的菩薩道則稱爲「大乘」。

  大乘諸經論中比較大、小二乘之別者頗多,如《大智度論》卷四、卷十八等所載,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爲,佛乘利益一切;聲聞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則在在強調大慈悲心;聲聞法中皆爲自利,大乘法中廣爲衆生;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之心,僅有速求遠離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

  佛陀爲愍念衆生,依衆生根器的種類差異而宣說權實,目的仍希望歸于大乘佛道。

  印度佛教的發展可分爲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後期大乘等階段。十叁世紀,佛教在印度衰微後,卻在東亞及南亞發揚光大。經由斯裏蘭卡、泰國、緬甸路線者,以巴利文典籍爲主,稱爲「南傳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者,以梵文典籍爲主,稱爲「北傳佛教」;傳入西藏者,則稱「西藏佛教」。今日南傳、北傳、藏傳佛教,漸趨融和。

  

  二、中國佛教有那些宗派?

  中國佛教共分爲十宗。由于佛教傳入東土,與中國文化融和,祖師大德們在義理的發揮,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專,自成一家,形成宗派,但並非思想上的分歧。例如:禅、淨、密各宗,皆具修持特色;其中律宗深入研究律儀、心法,屬于行爲與起心動念的製約、引導,貫通于其它各宗各派。華嚴、天臺、唯識、叁論、俱舍、成實等六個宗派,均屬義理的闡釋,各有重點,兼弘則可觸類旁通。

  以上合計十宗,其中俱舍、成實宗爲小乘,其余八宗皆爲大乘。大乘八宗的特色我們可以用四句話涵蓋之:「密富禅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大小乘十宗,在中國佛教發展的曆史中,或扮演階段性的過渡橋梁角色,或在思想領域綻放奇葩,或在生活修行上成爲具體實踐的日課,各有特色,相輔相成地豐富了中國的文化,也共同彰顯了佛法的奧義。

  

  叁、什麼是禅宗、淨土宗、密宗與律宗?

  禅宗因菩提達摩東來,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法精要,以「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由此衣缽相傳,心法相付,傳法于二祖慧可。經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以頓悟禅大弘于南方,形成「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的輝煌時期。

  淨土宗因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後經昙鸾、善導、少康等祖師的提倡,形成一大宗派,主張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後以叁經一論發展出「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念佛法門,廣受古今佛教大衆歡迎,至今仍盛行于北傳佛教各個國家,各個階層。

  密宗因善無畏、金剛智來到中國,在八世紀初才成立宗派,注重身、口、意叁密相應,對于儀規、觀想、結印、持咒,特別重視。提倡修四加行來加速成就,或求得當生成佛,因而也盛行于各地。

  律宗至南山道宣律師發揚《四分律》,以大乘教義解釋小乘律典,完成「南山五大部」,依據戒律精神,闡述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尤其戒體至爲重要,提倡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以戒爲師,在受持各種戒法與日常修持上,統攝其它各宗各派。

  

  四、什麼是華嚴宗、天臺宗、唯識宗與叁論宗?

  華嚴宗由盛唐賢首法藏國師大成其體系,闡揚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六相、十玄思想,說明佛陀在海印叁昧中所呈現的一真法界相狀,稱爲性起法門。

  天臺宗以一心叁觀、圓融叁谛、一念叁千的思想爲中心,由智顗大師大成天臺判教體系,成爲我國佛教思想發展史上,最有特色的貢獻。同時又在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的思想上,開展出性具思想,正好與華嚴宗的性起思想相對。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因玄奘大師翻譯印度瑜伽系統的經論,門人窺基大力闡揚萬法唯識的思想,大成唯識宗。唯識學可說是佛教的心理學,對于心識有深入的分析,阿賴耶識種子如瀑流,由此說明生命的流轉、輪回業報的力量以及解脫的根本,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尤其轉識成智的思想更是一大特色,通常以有宗著稱。

  叁論宗又稱中觀宗,因鸠摩羅什大師翻譯印度般若中觀系統的經論,闡揚緣起性空思想,以破邪顯正、八不中道的無得正觀、中道實相來彰顯佛法真理。本宗由吉藏大師大成思想體系,相對于唯識有宗,通常以空宗著稱。

  

  五、什麼是俱舍宗與成實宗?

  俱舍宗是根據世親菩薩著作的《俱舍論》而成立,專弘我空法有思想,因六朝陳代的真谛叁藏將《俱舍論》譯成中文而盛行。後期因唐代玄奘大師重譯此論,又有門人作疏,稱爲「新俱舍」時期。以小乘有宗之名著稱。

  成實宗根據诃黎跋摩著作的《成實論》立宗,弘揚我法二空思想,不僅網羅部派佛教菁華,也含有大乘見解,因此本宗定位于由小乘空走向大乘空的過渡著作,以小乘空宗之名著稱。

  

  六、修行禅、淨、密,孰輕孰重?

  所謂「密富禅貧方便淨」,學密者注重壇場的布置、法器的材質,各式各樣,種類繁多,並且講究以金、銀、銅、寶石來鑄造、鑲嵌法器,每次修法都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做准備,對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學密者無論在經濟上或時間上,都要十分充裕。

  禅者的修行生活則是重簡單、隨緣,無論山林水邊、鬧市都會,只要雙腿一盤,即可參禅。今日更講究工禅、商禅、生活禅,能夠把握每一個當下,參究人我相處之道,善觀起心動念,便是當下解脫的禅機禅境。

  淨土宗的念佛方法,無論什麼行業,什麼年齡,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持。尤其對于繁忙的現代人,更是契機。許多人傳出預知時至,或瑞相顯現的事迹,因而鼓舞各行各業的人,精進念佛或行佛,對于現實的人間,積極參于,努力奉獻,更加難能可貴。

  有人只修禅,沒有修淨土念佛;有人念佛,不肯參禅;現在也有人禅淨雙修,如永明延壽禅師所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中國佛教一向在禅淨之外,還持咒修密,所以現在禅淨密叁修也很應機。

  禅、淨、密叁種修行法,各具特色,端看各人的選擇。

  

  七、叁教一家,五教同源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有儒、釋、道叁教,儒家講修齊治平,佛教強調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道家講返璞歸真,這些都是在善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導人向善的宗教,故雲「一家」。五教則泛指世界各大宗教,也都以善爲出發點。

  舉例而言,儒家思想可綱維人倫,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稣教主張生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淨無爲,任性逍遙,等于佛教的聲聞、緣覺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間,均扮演著導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爲身教,或爲家教,或爲含容各門學科的心靈教育。人間佛教重視當下的淨土,致力于解決人間各種問題,所謂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屬于菩薩乘的思想,主張「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業,進而實踐菩薩道的慧業。以上系將各大宗教彙歸爲五乘佛教,皆可引導衆生到達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覺行圓滿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八、人間佛教的定義是什麼?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修行、成道、度化衆生均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爲主。

  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六種特性。

  人間佛教重視現實人生合理的生活。無論是南傳、北傳,顯教、密教,都須具有人間性。人間佛教是地球人類走向未來的一道光明。

  什麼是人間佛教?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五乘共法、各宗各派、叁十七道品、因緣果報、禅淨中道等,一切的佛法都是人間佛教。在度化衆生的方法上,則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作爲日常人際關系順暢的不二法門,也是菩薩利生的實踐。「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這首佛光四句偈可作爲人間佛教精神內涵的說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